荒野勇士
山區大角羊
大角羊產於北美洲,有7個不同的亞種,它們中的5種都生活在沙漠地帶。而山區大角羊則以偏遠的荒山野嶺為家。山區大角羊是這7種中體形最大、數量最多的。山區大角羊比山羊更敏捷,其中公羊也比其它種類的公羊更好鬥。在發情期,山野裏總是回響著它們迎頭撞擊的聲音。
一支成熟的大角羊的角,至少有1.5米長。這些角的頂端經常是破裂的,這是戰鬥的痕跡。母羊的角要小得多。一隻母羊長到兩歲的時候,它的體重就會達到三百七十公斤左右,但它的角長得並不長。野羊的毛又粗又硬,和家羊細軟的毛不能相比。
大角羊喜歡生活在自然形成的多岩幹燥的山區。它們是對付硬東西的專家。它們那又長又寬的臼齒是在長期磨碎食物的過程中進化出來的。羊是反芻性動物。它的瘤胃是消化道裏的一個特殊空間,在那裏細菌將食物纖維分解,食物也在那裏發酵。在胃開始對剩下的東西消化之前,一些營養直接從瘤胃進入到血管。甚至當食物進入腸以後,羊的消化過程仍然在繼續。羊總是在咀嚼反芻的食物,把從瘤胃裏反饋回來的食物再消化一遍。沒有任何東西被浪費掉。
當大雪掩蓋了山巒,隻有極少數的地方雪被風吹散,大角羊終日艱辛地尋找這種無雪的小片草地覓食。為了節省體力,它們隻在風吹不開草地上積雪的時候,才挖掘食物。通常一隻羊的壽命是八到十年。(283)
山區大角羊的發情期是在11月份和12月份。但是在9月份,公羊就開始相互把對方趕出去。10月末,公羊開始向已經騷動起來的母羊求愛。有時一隻占有統治地位的公羊會設法將發情的母羊分離出去,把它們趕到沒有其它公羊能夠進行挑逗的懸崖邊上,留給自己享用。隻有極少數競爭者敢於向占統治地位的公羊挑戰,去競爭正在發情的母羊。而一隻占有統治地位的公羊一般也隻有兩三個真正的對手。當公羊看中某一隻母羊的時候就會撇嘴,而如果有幾隻公羊同時向同一隻母羊撇嘴,那麼一場爭奪戰就在所難免。如果它們彼此都很陌生,戰鬥是判斷它們潛在能力的唯一辦法。
公羊們首先進行預賽。預賽包括角的顯示和身體接觸。如果角的大小幾乎相同,那麼公羊就會開始相互踢蹬對方。第一腳一般由占統治地位的那隻羊踢出。在顯示了它的實力之後,一些向母羊撇嘴的公羊則會知趣地退到一邊。這時,統治地位已經完全建立起來,沒有戰鬥的必要了。真正爭奪統治地位的戰鬥其實很少,但是當爭奪戰發生時,大角的撞擊聲就會在寂靜的山野中回響,一點五公裏以外的地方都能夠聽得見。
袋鼠
人們一般所說的“袋鼠”都是指赤袋鼠。它是一種生長在澳大利亞西部平原的大型動物,身長可達2米多。
赤袋鼠能夠在攝氏五十度的高溫下生存。它的耐久力和長途跋涉能力是十分出眾的。在平原地區,對袋鼠威脅最大的莫過於旱季的延長了。因此,為了尋找水源和食物,它們常常會在廣闊的平原上跑出令人驚異的距離。袋鼠一個月漫遊的距離可達三百二十公裏之遙,通常也有一百六十公裏左右。
袋鼠的奔跑能力對它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袋鼠的肌肉幾乎沒有什麼脂肪,而且心髒的機能十分強健。袋鼠奔跑的速度,可達每小時五十六至六十四公裏,在長途奔跑時,它可以保持平均每小時四十八公裏的速度。然而在袋鼠的家族中還有其它一些成員。
林袋鼠或者叫灰袋鼠生活在靠近海岸的山丘上,這些山丘上長滿了與它們毛色一樣的灰褐色灌木叢。樹袋鼠的長相與棕熊有些相似,但觀察它的後腿和尾巴便可以把它們辨認出來。
一種草條紋的兔袋鼠過去在開闊的平原地帶很常見,但是現在幾乎已經絕跡了。
岩袋鼠的頸部長著紫色的絨毛,它們喜歡藏身於岩石洞穴中。
在袋鼠家庭家族中,體型大些的成員,一般通稱為大袋鼠;體型小些的叫小袋鼠。塔馬是生活在澳大利亞幹燥地區的一種小袋鼠,為了適應生存環境,它具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喝海水解渴。袋鼠的適應能力很強,甚至在熱帶雨林地區也生活著一種叫帕馬的小袋鼠。
各個種類的袋鼠所共有的特征是它們都有育兒袋。凡是有這種袋子的動物,都被稱為有袋目動物。
剛剛出生的小袋鼠,大約隻有20毫米長、不足5克重,它立即順著母袋鼠的皮毛向袋子裏爬。這時的小袋鼠雖然還睜不開眼,也沒長毛,但是已有發育得很好的前爪,能牢牢抓住母袋鼠的皮毛,小袋鼠的嘴已經能張開,鼻孔也是暢通的,可以用靈敏的嗅覺來找到母親的育兒袋。
當小袋鼠往母親的育兒袋裏爬的時候,它總是頭朝下掉進去,然後在袋子裏打個滾,轉正成放鬆、舒適的姿勢,就如同平躺在吊床上一樣。袋鼠的背部,從頭至尾都長著長長的絨毛,這使得幼鼠在育兒袋中很舒服。小袋鼠爬進育兒袋的這段路程需要大約3分鍾時間才能完成。對於如此幼小、發育不全的胎胚來說,這確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技能。
發育尚未完善的小袋鼠鑽進育兒袋以後,在媽媽的四個乳頭中選擇一個緊緊地叼在嘴裏,乳頭就在嘴裏腫脹成球形。小袋鼠不間斷地叼著母親的乳頭,吸取營養。袋鼠的雙胞胎很少,大約1000胎裏才出現一胎。雙胞胎的成活率不高,通常在未離開育兒袋以前就會死掉一隻。
袋鼠的幼仔在育兒袋中,要緊緊地含住四個乳頭中的一個,這段時間大約要持續五個月左右。育兒袋強有力的肌壁能把幼仔牢牢地包裹在袋中,即使是母體以最高速度奔逃時,小袋鼠也會安安穩穩,不受絲毫影響。
幼鼠在雌袋鼠的育兒袋中要度過大約二百三十五天左右。時間的長短是由雌袋鼠體內的荷爾蒙激素的平衡狀況決定的,而且相當精確。在此期間,如果育兒袋中的幼鼠發育順利,母袋鼠就會準備再次繁殖。在前一胎的幼鼠離開育兒袋的當天,新出生的幼鼠就會取代它在育兒袋中的位置。
在育兒袋中生長了五個月的幼鼠,隻能偶爾出來一下,在這之前,它根本不能離開育兒袋半步。即使是已經長大、能夠獨立活動的小袋鼠,也會爬回母鼠的育兒袋中去,躲避危險,或是享受一下母親的溫暖。當危險到來或天氣轉涼的時候,母親的育兒袋總是一個安全的庇護所。
溫和友善的袋鼠對人類基本上沒有本能的懼怕,而且它們特別喜歡跑到居民住宅門前來吃草。但是袋鼠也給現代社會造成了一些嚴重的問題。
首先,它們完全沒有遵守交通規則的概念,黃昏或夜晚,它們常常給公路交通造成威脅。大多數野生動物都學會了避開公路,但是袋鼠卻經常在公路附近轉悠,很多袋鼠因此被車撞死,車輛也受到了損壞。
同時,在農業區,袋鼠還損害莊稼並與牧場的羊群爭奪牧草。由於人工草場的增加,擴展的草場為袋鼠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甚至超過了袋鼠對牧草的需求。同時袋鼠受到了嚴格的法律保護,因此數量激增。僅新南威爾士一個州,袋鼠的數量就多達五百萬隻。許多地方鼠滿為患。澳大利亞野生保護機構允許牧場主有限度地捕殺袋鼠,從而控製袋鼠的數量。
鴕鳥
鴕鳥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一種鳥。它們放棄了飛行能力,長成了巨人般的身材。鴕鳥身高2.5米,體重一百三十公斤左右。它的腿細而且長,支撐著200公斤重的鴕鳥身軀毫不費力。它們的翅膀很小,隻是在奔跑中起平衡作用。鴕鳥的奔跑速度與耐力非常驚人。出生不久的小鴕鳥就能快速地奔跑。鴕鳥的短跑成績可以達到每小時七十公裏,它能以每小時三十到三十五公裏的速度連續跑上半個小時。
進入繁殖期的雄鴕鳥身著盛裝,充滿激情地大吃大嚼著。鴕鳥吃進的草要經過“長途跋涉”才能到達胃裏,首先吞下的青草在喉部形成一個球,球逐漸增大,然後在長長的脖子裏經過“漫長”的道路,進入食道,再慢慢地咽下去。
雄駝鳥要養精蓄銳幾個月,以便在爭奪配偶的鬥爭中取得勝利。雄鴕鳥在瘋狂的求愛熱情中將頭重擊背部。這場精彩的表演對其它雄鴕鳥也是至關重要的,它們被激起熱情,開始自己的求偶活動。
在五個月裏,雄鴕鳥得時刻保衛自已的領地,許多雄鴕鳥被淘汰下來了,它們當年就失去了結婚和繁衍後代的資格。雌鳥的羽毛是棕色的,雄鴕鳥的羽毛是黑色的。一般來說,鴕鳥一旦找到配偶,就保持多年不變。雄鴕鳥巡視自己的領地,並用怪異的歌聲宣布這一事實。雄鴕鳥將要同許多雌鳥交配,並讓它們在同一巢裏產卵。這一切都得由雄鴕鳥決定。
交配以後,雄鴕鳥在自己的領地內尋覓一處產蛋的地方。雌鳥都在一個地方產蛋,每隻鳥產蛋2~4枚,產完蛋後,由一隻雌鳥和雄鳥一道共同擔當孵蛋的重任。一個巢裏蛋通常約40枚,有的多達100枚。對於禿鷲來說,鴕鳥蛋是營養豐富的美味食品。禿鷲在鴕鳥6周的孵卵期內耐心地在巢的上空盤旋。為了保護正在孵著的蛋,棕色羽毛的雌鳥白天孵蛋,黑色羽毛的雄鳥晚上孵蛋,有時候,雄鳥白天也加一次班。雛鳥已經開始在殼內嘰嘰地叫了,告訴自己的夥伴和父母:它們馬上要破殼而出了。不久,雛鳥孵化出來了,這時,雄鳥卻疲倦得打瞌睡了。
新的生命一出世,就麵臨著各種嚴峻的考驗,疾病、天敵、惡劣的氣候。
在父母的幫助下,小鴕鳥經曆了各種坎坷,兄弟姐妹們隻有大約六分之一能夠活下來。這些小鴕鳥經過了大自然的選擇,生命力異常旺盛。
年幼的鴕鳥成長速度快得驚人。到第九個月時,它們的個頭就幾乎同父母一樣大,跑起來也幾乎和父母一樣快了。大多數孵出來的幼鳥都死了,而活下來的鴕鳥卻能力非凡,能夠獨立生活。在方圓60平方公裏內,它們聯合行動,團結得像一個人樣。幾十雙眼睛警覺地四處張望。在這充滿敵意的環境中,時刻提高警惕是有效的防衛手段。
盡管自然的進化剝奪了鴕鳥的飛翔能力,也沒有賦予它們任何進攻和傷害別人的能力,但是,憑借著頑強的生命力,憑借著強有力的腿腳,鴕鳥在充滿危險的、廣闊的非洲草原還是生存下來了。
白唇鹿
白唇鹿生活在海拔三千五百米到五千米寒冷的青藏高原上,它是那裏特有的野生鹿,也是現存鹿類中分布海拔最高的鹿種。白唇鹿被當地藏民叫做卡夏,意思是雪嘴,因為它的嘴像雪一樣白。
為了適應高原的稀薄空氣,白唇鹿的鼻部變得十分發達。白唇鹿身上的毛是空心的,非常適於抵禦高原的嚴寒;當泅水過何時,這身皮毛又仿佛是一件救生衣,為白唇鹿增加了不少浮力。嚴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白唇鹿強健的軀體,野生的成年白唇鹿,大的體重可達250公斤。
白唇鹿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都是分群生活的,春、夏季的鹿群常常是由四到六隻組成,多的時候也隻有數十隻,母鹿們遠離公鹿獨立生活。隻有在交配季節來臨時,它們才結成上百隻以至數百隻的大群落。
植物的花、草、芽、枝都是白唇鹿的覓食對象,不過它們偏愛含氮量高的植物。在高海拔的地方,植物的種類貧乏,而且長得低矮稀疏,但是白唇鹿卻把這裏作為避暑勝地。白唇鹿耐寒怕熱,5月以後,它們遷徙到海拔五千米左右的地方生活。這裏即使是在七月份,平均氣溫也在十七攝氏度以下,但是白唇鹿仍然常常感到燥熱難耐。雖然白唇鹿是哺乳動物,具有恒定的體溫,這可以減少對環境的依賴。但是,白唇鹿根據季節的不同依然有十分明顯的垂直遷徙現象。除了將高山裸岩地帶讓給藏雪雞、岩羊、盤羊去享用外,高山草甸帶、高山灌木叢帶、針葉林帶和次生灌木叢帶都有白唇鹿的足跡,而海拔相對較低的地方它們則很少涉足。
白唇鹿並沒有固定的食物和休息地點,哪裏水草豐美,鹿群就會常來,如果受到驚嚇逃跑,它們可能要三五天之後才會返回。
三四月份,公鹿老化的硬角開始脫落,不久,它們的頭上就會逐漸隆起,長出一對嫩角。在鹿的家族中,除了馴鹿雌雄都能長出角以外,其他鹿類隻有雄性才會長角,難怪雄白唇鹿整個春夏都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它們引以為自豪的美麗武器。
自1883年白唇鹿被人命名以來,它們一直在這裏生息、繁衍,用自身的存在向人們展示高原的溫存和博愛。
野生達爾羊
在阿拉斯加的高山地帶,生活著一種世界上最頑強、最具活力的動物,這就是野生達爾羊。它們機警善變,足智多謀,終年生活在零度以下的高海拔地帶,毛色與那多石崎嶇不平的環境渾然一體。
兩百多萬年前,野羊起源於中亞地區的山嶽地帶。伊朗山區裏的野羊是它們的部分後裔。野羊一共有6種,包括喜馬拉雅山和戈壁沙漠的巨羊。這些羊分布在從塞浦路斯到北印度一帶。公羊長著典型的重角,它們的角比山區大角羊的要輕而且寬。大約1萬年以前,它們的祖先從中亞向外擴散,跨過了那時存在於白令海峽上的陸橋。到了北美洲以後,便向南方擴展。
那些留在阿拉斯加和育空河穀的山羊,便是今天的達爾羊的祖先。它們的變化很小,在北美的羊種中,隻有它們的毛色是白色的。這對於生存在一年四季大多數日子都是白雪覆蓋的極地環境,無疑是一種有效的偽裝。它們的角很小,和中亞的野羊很相像。公羊和母羊之間形體區別不大,隻是成年公羊要比母羊大一些和重一些。公羊的角粗大卷曲,而母羊的角則較為細小並短許多。長著卷曲大角的公羊,一年之中多數時間都在高山頂坡遠離母羊與小羊的地方過著獨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