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選刊》杯首屆全國雜文大賽聯袂報、刊、網作品選登
作者:盧荻秋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係教授保羅·克魯格曼最近很煩:他的博客遭到了洪水般的攻擊,這些攻擊來自他每一篇博文下麵越來越長的網友回複。終於,大師被自己一向看不起的網友用“磚”給“砸”趴下了,淪為美國版的“磚家叫獸”。
克魯格曼是一位信奉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經常否定、抨擊市場機製的作用,並開出了一整套拯救美國經濟和歐洲經濟的“藥方”:從市場中抽取更多的資源給政府,讓政府來運作健康保險,讓政府來管製銀行,讓政府來救市,讓政府實行高稅收、高支出……一句話:信政府,得繁榮!不過,他的調子唱得越高,美國一大幫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理念的人越是光火。於是,大半年來,克魯格曼的博客變成了各路經濟學愛好者和專業人士唇槍舌劍的戰場,人們條分縷析地羅列出克魯格曼論調中的事實錯誤、數據錯誤和邏輯錯誤,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其宣揚的理論進行無情批駁。
堂堂的諾貝爾獎得主,竟然被社會公眾批得體無完膚、聲名掃地,這是國人很難理解的事情。克魯格曼若生在中國,絕對是民族英雄、學界泰鬥,絕對是令國人高山仰止的偶像,敬仰他、稱頌他還來不及呢,怎麼舍得如此作弄他?然而美國人不這麼想,就算你是諾貝爾獎得主,你的理論有悖於美國自由經濟傳統,有悖於我們的價值主張,我們照樣會和你“商榷”,以致爭得臉紅脖子粗。
奇怪的是,美國人不習慣於對大師頂禮膜拜,不喜歡將大師奉為聖人,不願意將自己的腦子變成大師思想的跑馬場,但美國卻大師輩出,碩果累累。而國人千百年來屢屢將偶像供上神壇,可現實社會中的大師卻越來越少,越來越不成氣候。
這看起來是個悖論,其實不然。偶像值得人們追效,但偶像不是神,而是活生生的人,必然有其普通的一麵、局限的一麵,隻是“有限的榜樣”,其成功啟示、道德示範乃至思想引領的作用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在一個理性而開放的社會裏,人們不可能總是懷著敬神的心態去對待偶像,而是在敬重偶像的同時時刻保持質疑,並在質疑中揚棄舊偶像、發現新偶像。
中國的傳統卻非如此。我們總是在塑造“德藝雙馨”的偶像,並將其全麵美化乃至神化,然後高高地供在神壇上,引導普通大眾無條件地接受和膜拜,從而造就了偶像高坐雲中、大眾匍匐在地的煙霧繚繞的怪誕局麵。一方麵,被包裝得精美至極的偶像如若天神,散發著虛幻的榜樣神采;另一方麵,被矮化得“靈魂出竅”的芸芸眾生狀似香客,隻剩下虔誠而匍匐的靈魂。正是在這種崇拜偶像的集體無意識中,我們的社會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大師荒蕪”的死胡同。
【原載2010年8月12日《嘉興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