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講壇
作者:資中筠
XX老友:
一年容易,又見寒鴉繞枯枝。本想歇息一陣,躲進鬥室,效古人“如今但欲關門睡,一任梅花做雪飛”。但是本性難移,仍免不了憂思不斷。所憂何來?年來腦中常浮現賈誼《治安策》開頭的一段話:
“臣竊惟今之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製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
《治安策》所談到的具體內容與今天關係已不大,但是這段話就其抽象意義而言,竟可以一字不改地適用於今天:方今“盛世”之頌不絕於耳,在不少國家掙紮於經濟低迷的陰影中時,似乎“風景這邊獨好”,連洋人都豔羨。“奧運”之後是“大慶”,“大慶”之後是“世博”,“世博”之後是“亞運”;身處京、滬、穗這些大城市,更可見一片流光溢彩,真可謂是“烈火烹油之勢,錦繡繁華之鄉”。然而在主流媒體一片頌歌之外,“長太息”之聲絕非出自我一人。官方宣傳與民間百姓切身感觸反差之大,似乎說的不是一個社會。那麼,是宣稱“天下已治已安”者非愚則諛,還是我輩杞人憂天,危言聳聽?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同時,社會已經到了轉型的拐點,製度建設已經滯後,改革刻不容緩,也是普遍的認知。然而在經濟上可見國進民退,壟斷日益加強,權錢勾結日益加劇;在體製上,前一陣朝野皆言“政改”,公眾翹首以待,不但沒有盼到,卻忽見有人重彈 “姓資”、“姓社”老調,甚至有現行製度是“核心利益”之說,實際是完全否定了“政改”的需要。當年因決策者明智地摒棄“姓資、姓社”之說而邁出了改革的步伐,如今從某些言論來看,似乎改革遇到阻礙而止步不前?難道這能算是“盛世”氣度?
然則,堅持不改是否可行?“中國模式”是否可恃?
一般人隻需從常識觀察:資源浪費、環境破壞、低工資、低人權、上下交相追求的GDP中,不但含大量泡沫水分,且含血量極高;社會財富總量越增而貧富懸殊、社會不公越嚴重……凡此種種,何以為繼?還有為求城市表麵光鮮而野蠻拆遷中之各種家破人亡悲劇。在人命關天麵前,個別官員竟發出“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的駭人之論。如此“新中國”是誰的中國?
當前出現新一輪的財富與人才外流潮,普通人沒有安全感,用腳投票。少數的巨富、權貴們在高歌形勢一片大好的同時,多少人正汲汲於把財富與子女送到國外?甚至孕婦出國生產以使後代取得外國國籍,以至於促成一種利潤豐厚的畸形產業。人之趨利如水之就下,果真“風景這邊獨好?”唱頌歌者自己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