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親戚的國家”和“朋友的國家”(1 / 2)

公民講壇

作者:何三畏

上世紀八十年代,風華正茂的吳稼祥先生在中南海做文書,行走於最上層,服務於大人物。他愛記日記。筆者看到他整理出版的日記電子版,在“親戚的國家”的小標題下,是這樣一段話——

據說,這是匈牙利一位作家對自己祖國的稱呼,是他一部著作的名字。用在匈牙利,也許不甚合適,但用在我國,就貼切得多了。我在會上談到,我們目前的幹部製度,不甚完備,封建時代的某些官製頗值得我們考慮,比如回避製度。兆國頗有同感。他說,有一個山西幹部對他說,終明清兩代,隻有兩個山西人在山西當縣令,其餘的縣令都是外省人來做的。而如今,幾乎所有縣委書記都是本省人或本縣人。連省委書記都惟恐是外省人,專門挑本省人當。中組部副部長曹誌說有一個市開常委會,一位常委發言說,“我同意我二舅的意見”,此類事情並不罕見。我們是兄弟姊妹七姑八姨的國家,不,是一個家族的國家,全國上下的裙帶,像旗子一樣飄揚。

這段話,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讀起來,味道就不一樣了。

今天的中國已經普及了一個名詞叫“親戚資本主義”(也稱“拉美化”),算是曆史給了吳先生“親戚的國家”一個回應。而吳先生日記中提到的“回避製”也已在今天的中國全麵“回歸”。全國省、市(地、州)、縣黨政主要領導,及主要部門的領導(如組織部長、紀委書記、政法委書記、公安局長等部門的“一把手”),基本上實現了“異地任職”。

我的家鄉在祖國的西南。六十年前,勝利的革命大軍自北方來。從縣委書記到多數局長都來自革命大軍,家鄉人民永遠稱他們為“南下幹部”。第一茬“南下幹部”過去了,接任者還是他們的血脈,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文革”以後。到吳稼祥先生寫下上麵那一段日記的時期,我縣出現了第一位本土縣委書記,係因“南下幹部”治理我縣時,犯了一個在今天看來非常低級的錯誤——“投機倒把”,“倒賣”桐油。這點事,確實不算事,今天的人們隻能把它作為感慨係之的談資。但好歹這位先生是“下台”了,由此迎來了本土人的繼任。

“我同意我二舅的意見”的說法,應該是一個幽默和誇張,用來形容部分地方政權家族化的現象。當時人們糾結於此的背景,即以為社會腐敗的源頭在於官場“親戚”太多。

記得七八年以前,筆者看到報紙上登過新華社報道,某省省委書記表示,他治下的省,要在年內完成縣以上主要領導全部異地任職。可見這是一種引領時尚的風潮。到目前為止,“異地任職”和“年齡台階”兩樣,已成為中國遵守得最好的政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