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祥新作小輯
作者:
我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女兒,還有一個陽剛帥氣的兒子,他的名字叫——雜文。女兒上大學遠走高飛了,倒是兒子經常陪伴我,無論春夏秋冬,不管風霜雨雪,始終與我不離不棄,如影隨形。他陪我傾訴,為我解憂;他幫我鞭撻醜惡,呼喚正義;他同我研討問題,探尋真理;他陪我走進文學殿堂,攀登精神高峰。他幸福著我的幸福,快樂著我的快樂。
朋友們議論我的雜文,有的說是刺蝟,有的說是板磚,有的說是野山椒,我都一笑置之。我自己認為,雜文是我的孩子。寫雜文的過程就是生孩子、養孩子,構思、收集素材是“十月懷胎”,寫初稿是“一朝分娩”,反複修改是把孩子撫養成人,發稿子是孩子成年了,讓他到社會上經風雨見世麵,自由飛翔;稿費寄來了,是孩子回報養育之恩。
能不能生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孕期營養是關鍵。孩子在母體裏需要蛋白質、維生素、脂肪、鈣等多種營養,要通過“胎教”灌輸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文史經哲等諸多知識。這些營養和知識越多,孩子越健壯,長大後越有出息。
常言道:“老婆是別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自己看孩子,如同“情人眼裏出西施”,越看越順眼,越看越可愛,越看越想看。那皮膚嫩嫩的,小手肉嘟嘟的,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還有兩個小耳朵。看起來心情舒暢,心花怒放。自己的雜文“生下來”也一樣,怎麼看都是藝術品,那選題之新穎,構思之奇特,語言之生動,簡直絕了!蓋了帽了!就是魯迅再世,也有得一比。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等到稿子發出去“泥牛入海無消息”,才明白自己把孩子看高了。
“子不教,父之過。”要提高孩子的素質,讓他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關鍵在培養教育。孩子懂事了,就要告訴他做人的道理,培育他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品格;教會他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辯證方法;引導他善於發現,見人所未見;鼓勵他敢作敢當,言人所未言。
我深深地體會到,培養孩子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要“寧靜致遠,淡泊明誌”,耐得寂寞,守住清貧。尤其要舍得投入,多交“學費”。在孩子身上,投入與產出成正比,學費多,產出多,回報多。
有民間俗語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搓麻時。”我呢,自從有了雜文這個孩子,就非常鍾愛他、嗬護他,有時甚至溺愛他。“八小時之外”從不搓麻,也不喜歡逛街。我經常陪著孩子,全心全意地為他服務,“為伊消得人憔悴”。孩子餓了,給他喂飯;渴了,給他喝水;熱了,為他扇風;冷了,為他加衣;病了,抱他去醫院;困了,給他蓋上被子,守護他進入甜甜的夢鄉。
我是軍人,我熱愛軍人職業。對於雜文這個孩子,如同那種喜歡叫“像我”、“像我”的鳥媽媽一樣,我也希望孩子像我。我告訴他什麼是軍人的特有品質,我給他示範軍人的勇敢、堅毅,教育他像軍人那樣看準了目標就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激勵他迎接挑戰、百折不撓,傳授他“照穢水”、“看膿汁”、“研究淋菌”、“解剖蒼蠅”的基本方法,要求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難,四不怕胡攪蠻纏……
經過二十多年的寒來暑往,精心培育,我的雜文孩子已經長大,走向社會。如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他走過的足跡。每當他取得成績,在新聞媒體露了臉,我都非常高興,特有成就感。2007年,在全國第18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我的孩子獲得副刊作品銀獎;2008年,在《雜文月刊》“卓達杯”雜文競賽中,我的孩子以第一名奪得萬元大獎;2009年3月,《雜文報》、《雜文月刊》為我孩子召開了作品研討會;2010年,又在“《雜文選刊》杯首屆全國雜文大賽”中入圍。當然,孩子也有很多不足,他有些任性、有些調皮、有些淘氣,他頭上長角、身上長刺,有時還“捅婁子”,惹“大人”不高興。但從整體上看,他純樸、率真、有血性、有風骨、有主見、有開拓精神,是一個好人愛、壞人恨的好孩子。
隨著年齡增長,考慮孩子的事越來越多,對孩子的將來居然有了一種矛盾心態:一方麵,我希望孩子興旺發達,長命百歲,最好是千歲;另一方麵,又害怕孩子活得太久了,浪費資源,將來地球上人滿為患,擠不下了,那就麻煩了。從這個角度看,從大局計,我又希望雜文素材越來越少,希望雜文這個孩子“速朽”。
真誠地期待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