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仁見智
作者:十年砍柴
又一起因言得咎引起“跨省追捕”的事發生了。甘肅省圖書館職工王鵬被寧夏吳忠市警方以“涉嫌誹謗罪”刑事拘留。此前,王鵬多次寫信舉報大學同學馬晶晶在公務員招考中作弊。
王鵬和馬晶晶兩人都是蘭州大學2007屆中文係畢業的,是我不折不扣的同門師弟。兩位同班、同宿舍四年的師弟有如此大的怨仇,直接引起公權力介入,警方以王鵬的舉報行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為由將其拘捕。這是司法的悲劇,是教育的悲劇,也是中國社會的悲劇,這個案例預示著:中國社會可能出現巨大的分裂,處理不當,分裂將不可彌合。
且不去評論這樣做到底是嫉妒心作祟,還是正義感使然?同一宿舍的同學結下如此大的怨仇,隻能說明普通人家子弟上升的空間越來越窄,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看一下王鵬,他被保送讀研究生,後因被舉報取消,兩年以後才通過考試,在甘肅省圖書館謀得一個職位。而他那位同學馬晶晶,則順利進入團市委,很可能不幾年就是正科級、副處級,這樣巨大的差別,隻因為王鵬沒有馬晶晶那樣有權勢的父母。王鵬以及像王鵬一樣的普通人家的子弟,那強烈的憤懣不平感,可想而知。
回想到1993年我從蘭州大學中文係畢業時,富家子弟、官家子弟和貧寒子弟的差別,遠不如今天這麼巨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那一屆,整個蘭大本科隻有九百多名畢業生。能考上蘭州大學這類重點大學的學生,素質相當不錯;不好好學習的富家子弟、官家子弟,連進入大學校門的資格都沒有。能考上大學的貧寒人家子弟,就業時機會自然更多。那些考不上大學的富家、官家子弟,通過當兵或別的路子獲得進入仕途或其他較好的就業機會,已經被大學畢業多年的貧寒子弟拋在後麵了。而大學擴招後,富家子弟和官家子弟,隻要不是太笨,基本上都可以進入大學(現在已有不少“留學垃圾”),貧寒子弟的奮鬥和努力因此被迅速稀釋。我檢點一下,當年同坐一個車廂來北京的蘭大同學一百二十餘人,其中出身普通家庭的占大多數,很多窮孩子順利進入了國家部委、央企。放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首先,能進入重點大學的窮人家孩子的比例已在急劇下降,更不用說四年後的工作機會了。
其實中國古代的科舉,也是在當時的社會製度下,最大程度地保證窮家子弟上升的路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是神話,像湖南清代兩位名宦陶澍和曾國藩都是農家子弟,陶澍還是幼年喪父。這個製度能保證相對公平,一是曆代王朝對科考的嚴格法度,因科考舞弊,連柏葰這樣的大學士(副總理級)都被拉到菜市口砍頭;二是舉人、進士的稀缺性,明清兩代每三年全國進士也就兩三百人,每三年各省的舉人從幾十人到一兩百不等。窮人的孩子隻要考上進士,至少是外放縣令,考上舉人,起碼能混個山長當當;而官宦子弟,隻要不中進士、舉人,也就當個富家翁而已,捐官多半是候補,就算候補上,職位也不會太高。
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階層、階級之分,人和人相比,其家境總是有差別的。哪怕美國這樣的國家,出生政治豪門的布什,人生路也會比遺腹子克林頓、非洲裔奧巴馬順利得多。但克林頓和奧巴馬雖然家庭不怎麼樣,一旦進入名校,就意味著進入了社會精英圈。這點和中國古代的科舉有著相似性。
而今天,官宦子弟、富家子弟隻要拿到一張大學文憑,很大程度上,那些不管何種學曆的窮家子弟,都不是他們的競爭對手。這也是這兩年來,不斷有公務員招考為“官二代”量身定做招考條件的事情發生的原因。
今日中國社會之分裂,已不僅存在於農民工和城市白領之間,連一個宿舍的大學同學之間,都是如此大的鴻溝。中國皇權時代的科舉共同體不可能有了,美歐那些名校畢業的精英共同體也不可能有了,那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呀?
我在蘭大中文係讀書的時候,同學間因為瑣事當然有矛盾,但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所以十年聚會,大家能相逢一笑,回憶往事充滿著溫馨。不管王鵬能否獲得自由,這件事一發生,王鵬和馬晶晶等同學畢業十年後,還能聚在一起相逢一笑泯恩仇麼?
【原載2010年12月2日《東方早報·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