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佑倒吸口涼氣,說道:“這裏是‘養屍地’!。”
早在清朝永安民間有關“養屍地”的傳說由來已久,所謂“養屍地”,就是指埋葬在該地的屍體不會自然腐壞,天長日久後即變成僵屍的那種地方。據《子不語》及《閱微草堂筆記》所記載,僵屍有三個別名:移屍、走影、走屍。除了道教中把僵屍分為黑白凶,紫凶和飛僵外《子不語》還把僵屍分成其他五個品種:綠僵、毛僵、遊屍、伏屍、不化骨。這在我國曆代的筆記體中,均有許多這類“養屍地”和僵屍等相關的傳奇記載。
究竟“養屍地”是怎樣養出僵屍?按照永安本地民間傳統的葬理說法,選擇陰宅風水講求的是龍脈“穴氣”,簡而言之就是葬穴的地氣。在我曆年收藏的許多冊明、清以及民國時期永安風水先生的手抄辨龍秘笈中,有關“養屍地”的記載比比皆是。諸如“死牛肚穴”、“狗腦殼穴”、“木硬槍頭”、“破麵文曲”、“土不成土”等山形脈相,均是形成主養屍的凶惡之地。秘笈中有首“辨陰宅美訣”曰:“天機難識更難精,仔細尋龍認星辰。發脈抽心穴秀嫩,藏風避殺紫茜叢。欲知骨石黃金色,動靜陰陽分合明。此是陰墳尊貴格,留為後代作真傳。”在諸如青烏子的《葬經》、郭璞的《葬書》、管輅的《地理指蒙》、楊筠鬆的《三龍經》等許多葬理辨龍經書和民間傳說中,均認為“養屍地”在喪葬風水中是最為恐怖、危險和忌諱的墓地。遺體誤葬在“養屍地”後,人體肌肉及內髒器官等不僅不會腐爛,而且毛發、牙齒、指甲等還會繼續生長。屍體因奪日月之光汲取天地山川精華,部分身體機能恢複生機,有如死魄轉活便會幻變成僵屍,四處遊蕩吸人的精血為生。
其實早在新中國建國前一些地方民風民俗社會調查中,永安拾骨季節多在清明、重陽、冬至前後進行,也有人擇吉日拾骨。拾骨前要舉行一定的祭祀儀式,主要是祭奠亡魂和祭祀土地公。根據永安舊時從事“土工”職業的老人描述,一些葬在“養屍地”的棺材在很多年之後打開“撿骨”時,裏麵的屍體仍然麵色溫潤如生、衣被服飾色豔似新,有的還滿頭青絲長及膝蓋,肌肉皮膚還有彈性。雙手持續生長的手指甲卷曲起來,牙齒也因過長而暴突在嘴唇外麵——這就是所謂的青麵獠牙。由於墳墓中的棺材裏,既沒有足夠的氧氣也見不到陽光,所以這些年深月久卻完好如初的屍體通常顯得皮膚發青或發白。因此,有關人類學專家認為:“沒有腐爛的屍體就是僵屍”。
永安貢川等地就曾廣泛流傳一則有關“養屍地”鬧鬼的故事:清代,有一孕婦因難產而死亡。家人悲痛之餘,草草將其下葬。一日,某人行至鄉間路旁小飯店。店家一把拉住他高聲索要欠債,告稱曰:其妻在店中賒欠飯錢已多年,舊債未還又添新債!兩人拉扯爭執起來,某回應說其妻已死多年,何來欠錢?最後,店家要求他躲在店中簾後等候。果然不久,有一婦人持碗自稱某某妻又來賒欠。某見婦人容貌長相確實是結發之妻,便悄悄尾隨而行。山路蜿蜒幽深待至其妻葬地前時,又見一小兒奔跑前來相迎並欲一同進入墓室。某情急之下,大呼妻名。隻見其妻撲通仰麵倒地頓時已無氣息,小兒跪地喊娘放聲痛哭。某始知小兒為難產遺腹子是也!“文革”時期,永安羅坊公社也曾發掘過一具“養屍地”的僵屍。在做本地民間葬俗社會田野調查時,當時的公社幹部某某告稱:當時,該公社後山有一處古墓。周邊農民經常前來燒香祭拜,被鄉幹部斥之亂搞“封建迷信”。於是,叫來武裝基幹民兵和下鄉知青,一幹人馬揮鋤頭舞棍棒幹勁衝天地將墳墓搗毀,並把棺木掘出強行撬開。隻見棺內一具女屍兩頰溫潤擦著鮮紅的胭脂,白生生的青麵獠牙暴突在外,衣冠等飾物完好如新。從繡花罩被下露出修長的雙腿,腳上尖細的趾甲長短不齊地穿透三寸金蓮。大家驚呼嚇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後來,還是農民將屍體回葬,並燒了好些紙錢。如今講起來,尚心有餘悸令人後怕。
這“養屍地”土質相當陰寒,土色呈黑,土中因為如果過於陰寒而沒有蟲蟻。如果是炙陽幹地,則隻會讓屍體變為幹屍,因此懂得風水之人一般用地靈測其方位,或者簡單地手指的觸覺甚至幹脆用舌尖嚐試泥土來判斷。是以王天佑一摸之下就馬上辨認出了這裏就是傳說中的養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