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世實行“開明專製”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
貝多芬一出生就開始了他與命運的抗爭。父親想開拓他的音樂天賦,總是把他當作神童一樣四處炫耀。四歲的時候,父親就讓他整天坐在洋琴(洋琴是一種形式和組織都類似於鋼琴的樂器,是在鋼琴出現之前的一種鍵盤樂器)前,或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關在一間屋子裏。父親總是用暴力迫使他學習。11歲時,貝多芬加入了戲院的樂隊。13歲時,他當上了大風琴手。他總算不厭惡音樂,這是非常幸運的事了。
從1781年起,貝多芬在劇院工作的同時,跟樂隊指揮奈弗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養、傾向於啟蒙運動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對發展德國的民族歌劇、清唱劇都曾有過貢獻。貝多芬通過向這位老師學習,認識到學習德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重要,並在奈弗的引導下也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響,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貝多芬作為鋼琴家所具有的嫻熟技巧給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教師。他不久就成為一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頗受歡迎,二十五六歲時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作品賣給出版商。
貝多芬將近而立之年時就有了失聰的先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這是可想而知的。一時間他竟想到了自殺。貝多芬不斷地譜寫出大量的音樂作品。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對當時音樂觀眾所喜聞樂聽的音樂的關注日漸減少。但是他卻在不斷地獲得成功。貝多芬快到50歲時已經完全耳聾。結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變得更加孤獨怪癖。他並不像以前那樣多產,而且作品也給人以詰屈聱牙之感。那時他主要是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來觀眾而作曲。據說,他曾對一位批評家說,他的作品“不是為你而是為未來的一代而創作的。”
如果說這位超乎時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飽嚐了失聰的辛酸,不如說那就是對命運的一種最無情的嘲弄;如果說貝多芬不顧失聰的痛苦,以一種超人的毅力繼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那麼這就是一種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但是事實比想象的還要出人意料:實際上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歲月裏,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一般認為他在晚年的歲月裏創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傑作。他1827年在維也納去世,終年57歲。
貝多芬一生命運多厄,卻以堅毅的精神,不斷的奮起、拚搏,成就了他在音樂界無可替代的地位。我們在麵對苦難時不應一味的逃避,而應像貝多芬一樣,拿出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在苦難中奮起拚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