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喜歡自己,克服弱點(2 / 2)

懷特博士繼續指出,這個觀念是基於一種理想,也就是認為,“人能毫無問題地適應各種狹窄的生活方式、單調的例行公事、強製性規定和完成本職工作的種種壓力等等。但人們采取的行動是否成功,還須看其是否具有拒絕、幫助人或是改進自己角色的能力;並且能創造出積極的力量——換句話說就是,人在其成長過程當中,需要具有創造性的方法和態度。”我十分同意懷特博士的說法。我們很少人有勇氣獨樹一幟,或很清楚自己究竟擁護什麼主張。我們的行為通常受社會或經濟群體的影響,如衣、食、行或思考的方式,大概都與鄰居差不多。假如周圍環境與我們的個性格格不入,我們會變得神經質或不快樂,會感到失落和迷惑——會不喜歡我們自己。

適度的自我批評是健康的、有益的,對自我追求進步極有必要。但若超過一定限度,則會影響我們的積極行為。

很多年前,有位女學員在下課之後跑來找我,抱怨自己的演講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

“當站起來演講的時候,我立刻意識到自己笨拙、膽怯的表現。”她說:“班裏的其他學員似乎都顯得泰然自若,很有信心。但我一想到自己的種種缺點,便失去勇氣,無法再講下去了。”

她還給我講自己的弱點,而且分析得十分詳細。

等她講完之後,我便告訴她:“不要總是想著自己的缺點,我覺得你演講得不錯。我認為,並不是你演講得不好,而是你的自我感覺不好,如果你能自我感覺良好,真正感覺到你的演講的特殊優點後,你演講就‘成功’了。”

經過一般時間的課堂鍛煉,她認識到了自己的優點,成功的完成了我的課程,變成了一個能當眾“滔滔不絕”講話的人。

的確,是缺點使我們的演講、藝術作品或個人性格顯得失敗。莎士比亞的戲劇裏有許多曆史和地理上的錯誤;狄更斯的小說也有不少過度矯情的地方。但誰會去注意這些缺點呢?

這些作品閃耀著不朽的光輝——由於它們的優點那麼顯著,以至缺點都變得不重要了。

我們愛我們的朋友,是因為他們的種種優點,而不是缺點。

當然,我們應該隨時改正錯誤,卻不必一直放在心上。

當耶穌遇到身體或精神受折磨的人,他不會給予過多的同情,不會說:“可憐的人哪,你的運氣真不好,環境處處與你作對。告訴我,你是如何落難的?”

不,耶穌直接進入問題的重點。他說:“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去吧,不要再犯罪了。”

我們經常因罪惡感和所犯的種種過錯而自慚形穢,我們不能尊重或喜愛這樣的自己。為了讓自己跳出這樣的困境,我們必須把過去所有的錯誤忘掉,然後重新出發。

為了學會喜歡自己,我們必須培養麵對自己缺點的耐心。這並不意味我們必須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變得懶惰、糊塗或不再盡心盡力。這表示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事實:沒有人——包括我們自己、所有偉人——能永遠達到100%的完美。期待別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則是愚蠢和荒唐的。

千萬別這麼苛待自己。

獨處也是學習喜歡自己的好方法。馬裏蘭州巴爾的摩“賽頓心裏學院”的醫療主任李奧·巴德莫醫師曾寫過:“人們習慣在晚上休息時冥想當日的種種活動。這種獨思冥想的習慣,顯然是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的好方法。”

除非我們能與自己好好相處,否則很難期待別人會喜歡與我們在一起。著名哲學家哈裏·佛斯迪克曾經觀察那些不能獨處的人,形容他們“好像被風吹皺的池水一樣,無法展示出美麗的風景來。”獨處能使我們發現內在的休息港口,能有學習的對象,是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基矗安妮·馬蘿’林柏在其著作《來自海洋的禮物》中曾說過:“我們隻有在與自己內心溝通的時候,才能與他人溝通。對我來說,我們內心就像幽靜的泉水,隻有在獨處時才能發現其美。”

獨處能使我們更客觀地透視自己的生命。《聖經》的詩篇裏有一句忠言:“要安靜,便可知道我就是神。”這話至今仍是忠言。獨處的確對我們的心靈活動十分有益,就像新鮮空氣對我們的身體極有幫助一樣。

假如我們依賴別人才能得到快樂與滿足,則無疑會為他人增添負擔,並影響到彼此之間的關係。要喜歡、尊重、欣賞我們自己,這不但能培養出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增進與他人相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