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平和生出勇氣(1 / 2)

有兩個在沙漠上艱難行走的探險者,忽然發現了一杯水,其中一個人高興地說:“好呀,終於有杯水喝了。”而另一個人卻唉聲歎氣地說:“怎麼隻有一杯水呢。”看來許多事情都與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有關,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裏做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感受。

著名的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說:“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其實很小,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指的是心態,巨大差異指的是人生結果。”在人生的道路上,隻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用快樂填充平凡的工作,你就會感到“生活著,真好”。

一份好的心境來源於平和與淡泊。平和就是對人對事看得開,想得開,不斤斤計較生活中的得失,淡泊就是超脫世俗困擾、紅塵誘惑,視功名利祿為過眼煙雲,有登高臨風、寵辱不驚的胸懷。這樣的平和,不是對於現實心灰意冷,也不是與世無爭、冷眼旁觀,而是一種人生境界。

漫漫人生,我們往往會遇到許多不盡人意的煩惱事,關鍵是你要以一份平和的心態去麵對這一切。世界總是凡人的世界,生活更是大眾的生活。我們要在平和的心態中尋找一份希望,驅散心中的陰霾,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就會油然而生,心情就會越過眼前的不快而重新變得明朗。

宋朝著名大文學家蘇軾就是一個心態平和的人。在王安石的變法過程中,由於蘇軾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後果,便是和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為朝廷不容。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樁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幾個月,就因為寫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但此時蘇軾仍心胸豁達,在平時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

元豐七年,蘇軾又被調離黃州,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被重用。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製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於是又被放逐。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杭州當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