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等待最佳時機(1 / 1)

洛克菲勒能成為全球巨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眼光獨特,特別善於比較分析,不隨大流,別人賺小錢,他賺大錢。

1859年8月27日,星期六,泰塔斯維鑽到了石油,這是這裏首次以工業或商業性質鑽到石油礦脈。

泰塔斯維村不足300人,然而消息一經傳開,第二天有一大批的人從南邊約40公裏的克利夫蘭乘火車浩浩蕩蕩地趕來參觀。挖油的人也趕來了,小村及鐵路沿線立刻沸騰起來。

沒過多長時間,鎮上新建起了高樓大廈,日產石油量高達3000桶。由於南北戰爭要爆發,鐵路需要大量黑油潤滑劑,用汽油引擎發動的火車也取代了用木材發動的火車,所以石油的需求量不斷上升。

洛克菲勒開始勘察油田,他敏感地預測到石油的行情將會下跌。在克利夫蘭,他對他的老夥伴克拉克解釋道:“現在動手尚早。”

“為什麼?”克拉克很不服氣。

“挖出那麼多石油,行情隻會下跌。”洛克菲勒解釋道,“看樣子還得跌。”他冷冷一笑,又說道:“挖油的人全都是笨蛋,不看行情,隻顧瘋狂地挖油。”

“你不是說石油很有潛力嗎?”克拉克還是不服。

“那當然了,不過油市行情現在下跌,還不到漲的時候,所以說時候未到。”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雖然油市已不再暴跌,但稍一回升就會再跌。

人們對石油的需求有限,等到年底,油價已變成了1加侖0.22元了。

正像他分析的,不控製盲目地開采是生產過剩的罪魁禍首。

1861年,也就是第二年春天,已經有用煤煉製的替代油在克利夫蘭上市,賓州的油井這時已增加到了135座,比當初勘察時多了一倍。

“照這樣挖下去是不行的!”

賓州西南方的俄亥俄州也鑽出了石油。洛克菲勒仍然不動聲色地等待著。

泰塔斯維的人們如今傻了眼,當初他們對鑽油的前景估計太樂觀了,在產油區的油井裏拚命地鑽油,可到頭來隻落得紐約市場上的油價跌至0.13元1加侖。

這還不是最慘的,沒過多久,油價又跌到一桶0.35元,1加侖連10分錢都賣不到,簡直同水一樣賤。

油井的所有人為了阻止這瘋狂的下跌,挽回損失,相約把每桶油售價定為不得低於4美元。

這是生產者的自衛本能,被稱為“產地卡特爾”。

這樣一來,就很少人購買,大量滯銷是必然的。

生產過程的行情暴跌,使得卡特爾方麵不得不減產,否則價格不能回升。

從1859年夏天鑽到1862年期間,產油人一直被輸出問題困擾著,麵對東部和需求量更大的大英帝國,他們采取的運輸方式是先運至法蘭克林鎮再轉鐵路運輸,每天約2萬輛運貨的馬車在法蘭克林到匹茲堡的路上奔馳。每輛車頂多能運5到6桶油,運費則隨距離而變,一般來說,每桶石油運費得花上3元錢。

一桶油才賣0.35元,而運費卻要花3元錢,實在是虧本,雖然有了“產地卡特爾”,但是每桶4元錢的售價相對於3塊錢的運費還是賺不了多少。

“打先鋒的賺不到錢。”

僅二十二三歲卻像個老成的生意人的洛克菲勒,一貫堅持著這個信條和策略。

正如在人生的馬拉鬆賽上,讓別人打頭陣,找準機會再迎頭趕上是很明智的,得到冠軍的馬拉鬆選手幾乎都這樣說和這樣做。

說來有意思,在加利福尼亞洲的淘金熱中,成功者沒有一個是打先鋒的。“不管打先鋒的如何吹牛,絕不可盲目下手。”

南北戰爭爆發了,南部的11個州同北部的23個州作戰,這是上天賜予洛克菲勒的絕佳機會。

“我們把賺的錢拿來投資原油吧,怎麼樣?”他跟克拉克商量道。

“想投資暴跌的泰塔斯維原油?你簡直瘋了,約翰。”克拉克不以為然。

“據說尹利鎮道泰塔斯維計劃修築鐵路,一旦完工,我們就能用鐵路經過尹利運到克利夫蘭……”

洛克非勒磨破了嘴皮,克拉克仍舊無動於衷。

洛克菲勒於是決定單獨行動,他拿出4000美元,和安德魯斯一起發展煉油事業,他們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但他並未加入,也許這是另一種獨特的“等待”方式。但是,洛克菲勒不久就“等待”不下去了,他獨家包攬了石油的精煉和銷售過程,這真是比“卡特爾”還要“卡特爾”的方式1

1865年,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共繳納稅金3.18萬美元。克利夫蘭的大小煉油廠共有50多家,獨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規模最大,它僅雇傭了37人,在1865年銷售總額卻達120萬美元。

的確,群起而攻之,大家都來分享一杯羹,當然賺不到大錢,像洛克菲勒那樣,用他的耐心去等待最佳時機,並在等待過程中做好充分準備,才能抓住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