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舊習慣的文化根基(2 / 2)

一項理論,一個道理,一種看法,一旦長期宣傳,就會使人們從小耳濡目染,深入心底,結果就會形成習慣。

而且,一旦形成習慣之後,就很難更改、很難變通,以後就會時時刻刻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對問題的分析,以及對是非的明辨。

而這樣人就會變得更麻木,而作為管理者就會變得更容易,但另一方麵習慣的觀念可能會使社會停止前進,甚至倒退。

例如:男尊女卑的觀念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裏流行了兩千多年,顯然早已深入人心,形成習慣,所以,即使到了解放五十多年,時間行進到21世紀初的今天,懼內也就是“氣(妻)管炎(嚴)”仍被一般男子漢看成是不太體麵的缺點,唯有如此,“妻管嚴”這句話才成了流傳甚廣的笑談。

其實,表麵看來是笑談,實際上卻反映了人們至少還是認為男人怕女人終歸不夠體麵,否則為什麼沒人拿“夫管嚴”來互相取笑呢?既然男女平等就不應該把哪一方“怕”哪一方作為弱點來嘲笑,況且這個“怕”還非尋常意義上的怕呢?

因此,“妻管嚴”這一句玩笑話,表麵看來是抬舉了婦女,貶抑了男子,而骨子裏卻是表現了一種從根本上看不起婦女,未能把男女放在平等地位來對待的不良習慣。

人類的習慣固然有文明的、科學的、健康的一麵,例如對尊長的敬重,對晚輩的慈愛,對朋友的恪守信用,對工作的盡職盡責。

但是,如果濫用和曲解了這種良好的習慣,也會適得其反。

不僅如此,習慣有時候能夠達到黑白顛倒的程度。例如:明朝有位文學家劉元卿寫過一本書叫《賢奕編》,其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說是:南岐這個地方,處在陝西、四川兩省交界的大山中,那裏的水質很差,所以居民都有大脖子病,久而久之,他們倒以為這是正常現象了。

偶爾有個外地人到了那裏,脖子上沒有大包,當地人反倒覺得奇怪,都圍攏來嘲笑說:“你瞧這個人多難看喲。脖子那麼細,完全不像咱們!”

如果外地人告訴他們說:“你們的脖子是生了病,長了癭,要趕快治療。”他們就會生氣地說:“我們這裏的人都是這樣,你別胡說八道!”這可真是有些認死理到黑白顛倒了。

又例如:尊敬長輩,服從上級這也是好習慣,古代儒家經典興起一種好習慣,君主賜給熟食,一定要擺正坐席先嚐一嚐。君主要是賜給生肉,那就得煮熟了供奉祖先。君主賜給活物,一定要盡心盡力地養起來。侍奉或陪著君主吃飯,在君主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要先嚐一嚐飯菜。試想,總照這樣辦,誰又受得了呢?

但作為習慣的一部分,如果一直流傳下來,那麼今天的文明世界就會出現咄咄怪事了。習慣對一個人來說可能談不上好壞,但如果習慣成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阻礙時代前進的借口和砝碼,那麼,這樣的習慣是應該扔出去喂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