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事,誠信不能丟,人無信不立。信譽是個人的品牌,是個人的無形資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信”成了與危機相連的詞彙。人才的信任危機,商業的信譽危機,嚴重破壞了社會結構,造成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防備與猜疑,造成了嚴重的交易資本損耗。
我們常說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講的就是人的信譽。一個輕諾寡信的人,是為人所不齒的。現在的生意場上,公司、企業做廣告做宣傳,樹立公司、企業在公眾中的形象,就是想提高公司、企業的信譽度。信譽度高了,人們才會相信你,和你交朋友,與你做生意。一些靠生產假貨的地方,毀了自己的聲譽,後悔不已。不過,公司、企業的信譽度得靠產品絕佳的質量、優良的服務態度來實現,而非幾句響亮的廣告詞、幾次優惠大酬賓便可做到。人的信譽也是如此。交朋友也是如此。
我國古代人交朋友,強調一個“信”字。在小孩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中,專門有講交友的章節,而且有種種概括:“心誌相孚為莫逆,老幼相交日麗澤”,“刎頸之交相如與廉頗,總角之好孫策與周瑜”,這些都是說友情的深厚,而誠信是深厚友情的源泉。
1.慎重對待隨口說的話
顧炎武曾以詩言誌:“生來一諾比黃金,那肯風塵負此心。”以表達自己堅守信諾的處世態度和內在品質。講信用,守信義,它不僅體現對人的尊敬,也表現對自己的尊重。這本身就是處世交友的恰到好處。
相傳東漢結束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學業結束分手時,張劭站在路口,望著長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如何年才能見麵?”說著流下淚來。範式忙拉著他的手,勸說道:“兄弟,不要悲傷,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會。”
兩年後的秋天,張劭偶聞長空一聲雁叫,引起了情思,回到屋裏對母親說:“媽媽,剛才我聽到長空雁叫,範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他媽媽不相信,搖頭歎息道:“傻孩子,山陽郡離這裏一千多裏路啊!他怎會來呢?”張劭說:“範式為人正直、誠懇、極守信用,不會不來。”老媽媽隻好說:“好好,他會來,我去做點酒。”其實,老人並不相信,隻是怕兒子傷心而已。
範式果然在約定的日子風塵仆仆地趕來了。舊友重逢,異常親熱。老媽媽激動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淚,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範式重信守諾的故事為後人傳為佳話。
2.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
在社交中,能主動幫助朋友辦事的精神是可貴的。但辦事要量力而行,不要“言過其實”的許諾,說話要掌握分寸。有的人與朋友或他人一上酒桌,舌頭就激動起來,什麼事他都能辦,都能處理,後來卻給人一種喜歡說大話騙人的印象。要知道,諾言能否兌現,不僅是個人努力的問題,它還有一個客觀條件的因素。平時可以辦到的事,由於客觀條件變化了,一時又辦不到,這種情況是時常發生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朋友麵前,不要輕率地許諾,更不能明知辦不到的事,還打腫臉充胖子,在朋友麵前逞能,許下“寡信”的“諾”。當你無法兌現諾言時,不但得不到友誼和信任,反而會失去更多的朋友。
3.不可讓行為走樣
有時許諾的事,是可以做到的,可由於在實踐中,自己的行為軌跡背離了最初的設計,而達不到預定的目標。有個人在招標競選公司經理的演說中,許下一條諾言:保證在他任公司經理期內,全公司員工的福利、工資待遇等方麵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此人上任後,權力欲膨脹,不用心工作,沉迷於拉關係走後門,企圖以此來為自己的“前程”做準備,結果年終時員工的福利待遇未見改善,差點連員工的工資也發不出來。因此,員工們再也不信任他,將他趕下了台。
輕諾不僅會失信於人,而且還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三國演義》上有這麼一則故事:赤壁之戰後,東吳大臣魯肅許諾做保,將荊州借給了劉備,誰知這一許諾,使東吳傷透了腦筋。圍繞荊州,吳蜀雙方你爭我奪,東“賠了夫人又折兵”,氣死了周瑜,難壞了魯肅。所以說,失信於人,是交友處世中最忌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