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偉大的目標,再完美的計劃,都必須將其付諸行動,才能產生價值與力量。凡事三思固然重要,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應該是行動,甚至有時候是不假思索就立即付諸行動。隻有這樣,才會讓行動的火花照亮我們的前程,三思也才能實現其價值。
這個世界上恐怕很少有不願意成功的人,無論這成功是指賺錢、當官還是做些什麼事情。就此而言,每一個人都應該動腦子規劃過自己的未來,也為怎樣把未來變成現實傷過腦筋。
愛默生曾說:“敢於去做,你就會擁有力量。”當我們為自己確立了一個具體的目標,明確了應付的努力,而且製定了達到的目標期限,一切都經過深思熟慮做好了準備,這時我們所需要的就是“立刻著手行動”。那些不成功的人,也並不全是沒有上進心的人,他們也有痛下決心幹一番大事業的勇氣,隻是猶豫不前,總是停留在思想的階段而未付諸行動,到後來各種外部條件強迫他去幹的時候,又不知從何下手了。
塞德是一家公司的部門經理,他準備為公司寫一本企業管理方麵的書,想借此提升整個公司的管理水平。他的想法得到了公司董事長的讚揚和支持,而且他的管理經驗非常豐富,文筆也很生動,熟悉他的人都認為,這個寫作計劃肯定會為他贏得很大的聲譽和成就。
五年後,一位朋友同塞德閑聊時,無意闡提到那本書:“塞德,你的那本書是不是已經大功告成了?”不料,塞德竟滿臉愧色地說:“我根本就沒寫。”
見朋友一臉狐疑,塞德急忙解釋說:“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一直在考慮如何把它寫好,但總感到有什麼地方還沒有考慮周全……”
多麼可惜的事情啊!毫無疑問,塞德有能力寫出一部比較出色的企管著作,但他把時間都花在了思考、構思上,遲遲不肯下筆,結果五年過去了,那書還是白紙一張。
也許就學術研究而言,多想想慎思謹述,沒什麼不好,這是由它的性質決定的。但對於一般的事情,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思考的輪回之中;總是不付諸行動。三思要緊,三思而後的行也同樣要緊。孔老夫子說:“三思而後行”,重點還是行,三思不過是條件。三思而不行,必然無寸功。
當然,謀劃大事情一定要明辨慎思,思考的功夫要下足。但是,世間也並非全是大事,有些小事情有時候並不一定要那樣傷腦筋,多想也無益。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急速變化的社會,過分的延宕會喪失良機。
許多時候,一些人三思而不行,根源在於他們總覺得自己還有考慮不周之處,多想想總不會有什麼壞處。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