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始終保持求知欲(1 / 1)

做人與求知的關係,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是顯而易見的,試想:一個缺乏知識的人,怎麼能夠成為強者,怎麼能夠與人較量?當我們看一看周圍韻人,那些缺乏知識的人,大多都是失敗人生的主角,他們常常發出感歎:“唉,我沒上過什麼學,隻能幹些粗活。”的確,學習是成功的資本,這是因為無學將無以致用。所以你必須要做一個以知為本的人。

無論怎樣,你一輩子都應在學習中度過。有時可以是有意識的,有時候則可以是無意識的。有意識地學,是先有目標,然後才行動。因為方向明確了,所以可以少走許多彎路。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意識地去學習呢?難說。

孔子告訴我們這樣一條做人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師。”隻要你願意學,機會多的是。為人處世中,願意學習和不願意學習,其結果大不一樣。有的人先天條件好,因而自得其滿,這些人往往是一事無成。所以說,勸人學是件善事,聽人勸是一件好事。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中的“七十二賢”之一,以勇武剛直、擅長治政而著名。但他在剛剛見到孔子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孔子見子路來見他,以為他是為求學而來的,所以迎頭便問:“你愛好佧麼?”子路沒弄清楚孔子的意思,貿然回答:“我愛好長劍。”孔子搖了搖頭,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我是說,你是個有能力的人,假如再加上勤學好問,成就將不可限量。”

子路理直氣壯地說:“南山上的竹子,本來就直挺挺的,用不著矯正。砍來當箭用,可以射穿犀革。由此看來,本質好就行了,做學問有什麼用呢?”

孔子進一步解答道:“不錯,砍了竹子,是可以當箭用的。但如果在它的一端束上羽毛,在另一端裝上金屬的箭頭,並且磨得十分鋒利。難道不會射得更加深入嗎?”

子路聽了,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說:“我十分願意接受你的教育!”

學而知之,是自古以來治學立身的良訓,也是為人處世中能夠有所成就的根本之策。像子路剛開始那樣,根本就不懂得學習重要性的當然很少,但我們大多數人則隻是滿足於一知半解或是淺嚐輒止。這是一種很可怕的心理狀態。

在做人處世中,是否肯於學習是大不一樣的。有些人自恃先天條件好而不肯學習或很少學習,隨著鬥轉星移的時間變換,那點先天的優越性很快就會消失,結果隻能是越來越不如別人。

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人的先天條件差異是比較小的,因此在學習中主要在於一個“勤”字,隻有肯於堅持勤學苦練,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成為有用的人才。

中國有句名言:“寧為有瑕玉,不作無瑕石。”玉雖有瑕但終歸是玉,石雖無瑕但終歸是石,玉、石不可同日而語。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盡管他會有一些缺點、毛病,但瑕不掩瑜,終歸是有真才實學的人。一個平庸的人,盡管表麵上看起來無可挑剔,但終歸是個平庸之輩。人生一世,具有真才實學才是根本。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由於某個有真才實學的人有缺點、毛病而不任用,而對那些雖無缺點毛病,但無真才實學的人頗有好感而信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劇。但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濫竽充數的人終不能長久。時光的不可逆轉性是任何人也無法改變的,我們對時間就隻能珍惜。在生活學習中不應為流逝的時光而白白地歎息,重要的是努力抓緊餘下的時光。人生易老,青春難留,對於時間和年華要格外珍惜。

師曠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他雖然是個雙目失明的人,卻依舊熱愛學習,在音樂方麵的造詣很深。有一天,晉平公問師曠:“我70歲了,很想學習,恐怕已經太晚了吧?”師曠反問道:“既然晚了,為什麼不點起蠟燭呢?”晉平公聽後,認為他答非所問,很氣憤。

師曠解釋說:“我這個瞎了眼的臣子哪裏敢跟君王開玩笑呢?我聽人說過:‘少年時代熱愛學習,好像旭日東升,光芒萬丈;壯年時代熱愛學習,好像烈日當空,光焰奪目;到了老年,才下決心學習,那就好像晚上點起蠟燭’。”晉平公聽了,點頭稱讚道:“你說得真好!”

近十幾年來,李嘉誠在香港十大財團的排次中始終位居榜首,在香港濟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一個巨大的成功者,是一位名揚四海的超級豪富。有一位外商曾經問他:“李先生,您成功靠什麼呢?”李嘉誠答道:“靠學習,不斷地學習!”

要想做一個成功的巨人,你一定要培養學習興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迎接學習方法的革命,把自己變成一個紮紮實實的知本之人,你才有可能找到強大自己的法則。在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對新知識的學習就更顯得十分重要了。因此,“一輩子都要在學習中度過”,是強者做人的重要法則。

第六章 腳踏實地,積極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