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發達的現代經濟(1 / 3)

高度發達的現代經濟

市場不應淩架於國家和民族之上,而應該由民族和國家來調控。

獨具特色的混合性經濟

法國經濟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製的基礎之上的,人們根據市場競爭機製實現各自的利益,各個利益集團通過協商製定法律對市場進行組織和管理,同時國家也通過各種幹預活動對市場進行調節和保護。

法國經濟具有雙重性。一方麵,它屬於自由市場經濟體製,私有經濟占主導地位。另一方麵,為維護國家主權、保障市場經濟的更好運行,國家加強了幹預活動,建立龐大的國有部門,對關鍵性行業或戰略性部門進行控製。法國經濟的這種特性被稱為“混合性經濟”。戴高樂曾說過:“市場有積極麵,它使人們變得活躍,它給優秀者給予褒獎,它鼓勵人們去超過他人、超越自我。但是,市場也帶來不公正,造成壟斷,為弄虛作假者提供方便。因此,對市場不能盲目,不能認為什麼問題都可以依靠市場去解決。市場不應淩駕於民族和國家之上,而應該由民族和國家對市場來調控。”

為了加強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從1946年法國開始製訂國家計劃,這是一種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指導性計劃,一般每個計劃為期5年。當然法國的國家計劃是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它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市場對社會經濟的自發破壞作用,同時發揮市場機製的優點,以促進經濟增長。法國的國家計劃有兩個特點:一是計劃製定的協調性。它集中地體現在計劃的整個製定過程中,“協調原則”也成為法國計劃化的一個創舉。二是計劃實施過程由政府通過各種手段、途徑進行檢查監督和影響引導,但計劃對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沒有法律上的強製性,它們可以實行也可以不實行;而且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情況對計劃指標、重點等做出必要的調整。因此法國的計劃也被稱為指導性的、象征性的。

分布勻稱的區域經濟

法國社會經濟發展已逐漸趨於結構合理化,特別是形成了發達的具有地理特征的區域經濟模式。全國大體上可以分為如下七個經濟區域:

北部區(含巴黎盆地和北部低地)法國最重要的經濟區。巴黎、魯昂、勒阿弗爾等地的汽車、飛機、造船、煉油、化工、輕紡和化妝品工業具有全國意義;裏爾、敦刻爾克、加來的鋼鐵、機械、化學、紡織工業極為發達。該區農業高度集中,主產小麥和甜菜。水陸空交通體係完整。

索思—羅訥河穀地區該區土地肥沃、氣候濕潤,小麥、甜菜、葡萄等水果種植業發達。合成纖錐、絲織業在全國居重要地位,冶金、化學、機器製造業較為發達。裏昂、聖艾蒂安是重要經濟中心。

東北區老工業區,以采礦和冶金工業為主。鋼鐵工業在全國具有重要意義。萊茵河穀平原和孚日山地農業生產較發達。南錫、斯特拉斯堡為重要經濟中心。

西北區溫和濕潤、牧草茂盛,養豬、養牛業極為發達,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區和乳菜、肉類供應地。溫帶水果、蔬菜等園藝業發達。沿海為法國主要漁業區。南特為區內最大城市、港口和工業中心。雷恩為重要的汽車製造中心。

地中海沿岸區水果、蔬菜、花卉等園藝業發達,葡萄生產專業化程度很高。東部沿海為著名旅遊區。馬賽為全國最大港口;福斯為全國第二大臨海鋼鐵基地;土倫是法國最大軍港;科西嘉島為重要戰略區。

西南區以玉米、小麥生產為主的經濟區。葡葡及葡萄酒生產的專業化水平較高。拉克為全國最大天然氣產地;圖盧茲為航空工業中心之一;波爾多為該區工業中心。

中南區和東部山區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經營粗放。布爾日為軍事工業城市;格勒諾布爾的電子和原子能工業發展較快。

西歐糧倉

法國素有“西歐糧倉”之稱,農業產值占歐盟15國的1/5強,居第一位。

法國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基本上不存在水利灌溉問題,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當發達。目前,農業經營仍以中小農場為主,中小農戶占農戶總數的2/3以上。法國在曆史上是傳統的農業國,直至本世紀初還有一半人務農。現在從事農業的人口已從戰後占人口總數的30%降至4.8%。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農業已實現高度機械化。法國農業生產率高,產品自給有餘。隨著工業的發展,尤其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愈益縮小。

法國的國土麵積為55萬平方公裏,其中近32萬平方公裏為農業用地,約占60%。此外,27%的國土為森林覆蓋。城市占地隻有1.5%。法國的農業占地麵積在西歐名列第一,占歐共體各國全部農業用地的25%。農業占地中,用於生產糧食、甜菜、油料作物的耕地約占全國土地麵積的35%,用於畜牧業的土地麵積約為21%,用於種植葡萄與水果的土地約占4%。

法國現代農業的特點表現在四個方麵:

農業成為法國穩定的出口創彙行業。1999年,農業食品出口達1970億法郎,已連續10年出現貿易順差,是順差穩定的行業。

政府一直重視農業現代化建設。1995年1月議會批準實施農業現代化法,以提高法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和保障土地的整治和治理。為支持農業生產和鼓勵青年人從事農業生產,政府幾年前采取了補貼貸款等財政措施,1994年,政府拿出350億法郎貸款給青年農業勞動者。

農業食品加工實力雄厚。農業食品工業是法國經濟部門中的強項,以年6000多億法郎的營業額和55萬受薪人員的規模居法國工業部門的第一位。農業食品工業加工了80%的農產品,自1988年以來,農業食品工業產品出口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

重視以質取勝的占領市場的戰略方針。多年來,法國在產品原產地稱號、衛生標簽、生物農業、產品質量核實方麵相繼立法,確保進入國內外市場的產品的質量和聲譽。例如,法國葡萄酒的48%、奶酪的15%享有法律保護的原產地專用稱號,極大地促進了銷售與出口。

發展中小企業

經過戰後幾十年的發展與調整,法國經濟已經實現了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並開始向後工業社會過渡,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商業性服務(包括郵電、電訊、谘詢、房地產、旅館、餐飲、文化、娛樂、體育)生產的增加值則大幅度增長。另外國有企業漸趨私有化也逐漸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