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跡名勝(1 / 3)

古跡名勝

你會感到雨果離你很近很近,拿破侖也離你很近很近。

巴黎聖母院

這座舉世聞名的典型哥特式大教堂位於塞納河中西岱島上,始建於1163年,1180年正殿落成,1345年基本完工。聖母院正門前是個廣場,正麵是左右對峙的兩座四角形方塔,三大朵浮雕玫瑰花分別裝飾著正麵和左右兩側,側牆被雙層弓形支柱撐住,其後部聳立著一個矢鏃形尖頂塔樓。教堂內部大廳長達130米,尖拱直棱,高牆上方是一排排對稱的彩繪玻璃。

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不僅使教堂本身名揚四海,也對保留這個名勝古跡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因為在1831年輿論曾要求拆毀這座破敗的建築。同年雨果發表了與它同名的小說,影響巨大,結果眾議院決定撥巨款修建。1864年,巴黎聖母院全部修複,終於成為巴黎一處名景。它同時又是曆史勝地,為聖女貞德恢複名譽的儀式和1804年拿破侖一世的加冕儀式都在此舉行。

聖母院兩側塔樓高60米。可從北側登387級石階至頂遠眺巴黎市景。門前廣場和後花園也是遊人休憩之處。每年聖誕節,各地的民間藝術團體會在此表演文藝節目。孚日廣場

孚日廣場幾世紀前被稱為巴黎的心髒,它如今不但是城內最高貴的區份之一,也是市民們十分喜愛的綠化段。廣場的中央是一片濃蔭遮日的高大梧桐樹林,樹下的木製長椅是熱戀中的年輕人喜愛的地方。廣場呈方形,四個角上精心修剪過的花壇內嵌著四座圓形噴泉。圍繞著廣場的是齊刷刷的四組大廈,它們除了樓身表麵的顏色深淺略微不同之外,式樣和結構完全相同,這就是孚日廣場著名的豪宇,為17世紀的建築。幾百年來能夠保持原有的風格確是一件不易的事,這完全得歸功於法國政府對古老建築的保護和維修的鐵腕政策。

廣場正式施工時間為1605年,但隨著工程的進展,計劃中簡單空曠的廣場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高貴,最後落成的嶄新的廣場被命名為皇家廣場,由此可以猜想它的氣勢非凡。圍繞方形的廣場共築有三十六座樓宇,分四組,每組九座樓,所有的樓的風格及建築材料、方法完全一致:由四組半圓拱為底,上麵是兩層樓的建築,每一層樓設有四扇朝廣場開的窗戶。三十六座樓內僅有兩座與其他的略微不同,它們是廣場南北兩邊的中心樓宇,底基由三個圓拱組成,其中最中間的圓拱較兩邊的大,以方便馬車進出。不難想象,這是國王閣和王後閣。

廣場的完全落成是在亨利四世去世後的第三年,它的落成典禮同路易十三與奧地利安娜公主的婚禮同時進行,孚日廣場又一次變成了全城的中心。兩百多名從各國趕來的王親貴族參加了歡慶。三天三夜的狂歡,一千三百多名騎兵表演了比武和巡行,這個巨大的廣場被擠得水泄不通。慶典結束後,孚日廣場自然成了最時髦的地方,貴族們愛到這裏來散步、聚會,情侶們在三十六座樓的拱頂下總尋找得到一個安靜之處,頻繁的決鬥場麵常常在霧氣彌漫的清晨展開。廣場中央的綠化地帶要感謝曾在這裏住過的紅衣主教裏謝列,他除了植上樹木外,還在中心立起了一尊路易十三的騎馬塑像。自從廣場建成之後,這兒一直是巴黎各種大型慶典的主要場所,直到路易十四將宮殿移到城外的凡爾賽宮,它才被逐漸冷落了,成了一個安靜而高貴的住宅區。廣場的名字也屢次被改動,“孚日廣場”之名以法國東北部的孚日山脈為意,是政府為了表彰第一個向中央政府上稅的省份阿爾薩斯—洛林,取其省內孚日山脈的名字而來,從1870年沿用至今。

如今的孚日廣場同幾個世紀前大致相同,是法國巴黎市中心最重要的廣場之一。各個大廈的拱門洞裏大多是高檔時裝的專賣店、畫廊、古董店和價格極其昂貴的餐館。你可千萬不要被那看上去並不特別豪華的餐館蒙蔽,在它的露天茶座裏喝一杯飲料的錢足夠去小餐館吃一份全餐,像法國人一樣,去後麵的小街上買個冰淇淋坐在梧桐林子底下吃要自在多了。在廣場六號樓雨果曾住過的地方是雨果紀念館,你可以隨意步入他的書房,想象一下他在這裏寫《悲慘世界》的情景。令人驚訝的是,這位浪漫詩人竟然還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大廳的牆上陳列著作家的上百幅圖畫,從粉筆畫到水彩畫,五彩繽紛;還有按照他的設計圖樣製造的各式家具;琳琅滿目的中國廳會使你覺得異常親切,你一時會感到雨果離你很近很近。

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是巴黎最美的廣場,位於香榭麗舍大街起點,東接土伊勒裏宮,呈矩形。廣場始建於18世紀下半葉,原名路易十五廣場,法國大革命時期更名為革命廣場,拿破侖執政時期定名為協和廣場。在這個廣場上發生過許多曆史事件:路易十六和王後先後在此被斬首;法國大革命的領導人丹東和羅伯斯庇爾也在這裏上了斷頭台。當日陳放斷頭機的地方,如今聳立著一座方型尖頂紀念碑。這座名為魯克索紀念碑的一整塊粉紅色花崗岩高23米,重220噸,已有3000多年曆史。上麵刻著象形文字,記載著古埃及國王哈姆塞斯二世的武功。此碑原在古埃及尼羅河右岸的魯克索神廟。1829年,埃及國王穆罕默德·阿裏作為禮物送給法王查理十世,1836年才豎立在協和廣場上。協和廣場上有兩座圓形噴泉,泉水從塑像所抱的魚嘴中噴出,造型十分優美。廣場四周有八座象征法國八大城市的神女雕像,即裏爾、裏昂、馬賽、南特、波爾多、魯昂、斯特拉斯堡和布勒斯特。

廣場四周的建築具有路易十五時代的藝術風格。四周的大街連接著瑪德萊娜大教堂、國民議會波旁宮,而香榭麗舍大街的盡頭即是名聞遐邇的凱旋門。凱旋門

凱旋門聳立在夏爾·戴高樂星形廣場上。以廣場為中心輻射出12條大街,布局壯觀。凱旋門是拿破侖一世為紀念奧斯特裏茨戰役的勝利而於1806年下令建造的。其正中下方為無名戰士墓,一簇聖火長年不熄。每年11月11日上午,法國總統在此舉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日紀念儀式,為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戰士授勳,然後進行盛大的閱兵式。

凱旋門高50米,寬45米。在拱門的牆壁上刻有法國大革命時期和拿破侖帝國時期法國軍隊獲勝的戰役和558名為國犧牲的將軍姓名。1944年8月26日,戴高樂將軍和反抗法西斯的勝利之師即從凱旋門進入巴黎市區。參觀者除可以觀賞壁上的浮雕,還可以登上頂端眺望巴黎市容。

埃菲爾鐵塔

為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了這座舉世聞名並被視為巴黎象征的鐵塔。塔高300米,建於1887年至1889年。鐵塔總重為7000噸,有鉚釘250萬個。每隔幾年重新油漆整修一次,每次得花費油漆52噸。1957年在塔頂加高20米作為電視發射天線。近年又拆除了一些不影響鐵塔牢度的多餘鋼梁。鐵塔分為三層,第一層高57米,有363級台階可登;第二層離地115米,可由螺旋梯向上,參觀者能登上的第三層最高點離地274米,共有1671級台階。但遊人有電梯可以直上頂端,不必費力徒步攀登。為了慶祝法國大革命200周年和建塔100周年,鐵塔的使用、燈光、導遊等方麵都作了調整,增加了服務設施。在二樓平台,還有埃菲爾工程師塑像的全息照相靠在一根鋼梁上。遊人到巴黎沒有不登埃菲爾鐵塔的。至1983年,遊客總數已突破億人次大關。

有趣的是,鐵塔剛建成時曾受到不少文人雅士的攻擊,認為它破壞了巴黎美景。而根據最初建造合同,20年後要拆毀它。然而畢竟廣大的人民頌揚這一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使它保留至今,而且成了巴黎和法國的驕傲和人文精神象征。

凡爾賽宮

舉世聞名的凡爾賽宮(PalaisdeVersailles)是歐洲最宏大、最輝煌、最美麗的皇家宮苑。它是17世紀專製王權的象征,是法國古典主義藝術最傑出的典範。路易十四、十五和十六三代帝王曾在這裏優遊安樂,今天它已列入聯合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吸引著千千萬萬的各國遊客。

這座宮苑坐落在巴黎西南20多公裏的凡爾賽,因地得名。它由宮殿、園林和附屬建築組成。宮殿在東端,長約580米,建築麵積11萬平方米,略小於北京故宮(15萬平方米)。其正麵朝東,入口大廣場上豎立著一座路易十四躍馬銅像,氣宇軒昂,是為他創建凡爾賽宮而立。宮殿西麵是小林園、大林園和別宮,總麵積670公頃,比故宮及頤和園加在一起還大。

這樣大的宮苑自然不是一天建成的。最初,這一帶隻是封建帝王狩獵的森莽之地。1624年,路易十三在這兒建造了一座小小的三合院行宮,以便打獵時過夜。他的兒子路易十四登基後也喜歡來此地。有一次,路易十四去參加財政大臣富凱的府邸沃勒子爵宮(Vaux-le-Vicomte在巴黎東南郊,至今尚存)的落成典禮。臣子的豪華宮殿招致了國王的妒嫉。幾個星期後,他以貪汙罪把富凱押進監獄,接收了子爵宮中的建築班子,包括建築師勒沃、畫家兼裝飾家勒布朗和園林藝術家勒諾特爾。路易十四令他們為自己建造一座比沃宮更為雄偉、更為豪華的宮殿,以顯示他至高無上的王權。

1661年,凡爾賽開始大興土木。勒諾特爾主持在舊行宮西麵修建園林。因此地水源缺乏,他指揮數萬人從幾十裏外引來清泉。幾年後,一座規模空前的禦花園落成了,縱深達3公裏。這座園林是法國園林藝術的代表。一石一木,完全都是人工雕琢的,表現出嚴格的對稱和規則的幾何形狀。整齊的花壇、草坪、林木之間穿插著筆直的道路、運河,點綴著眾多的水池、噴泉和雕像。有一座阿波羅噴泉特別引人矚目。水池中央,太陽神阿波羅乘駟馬高車,從洪波中湧起。太陽神周圍雕有巨鯨、海豚等各種動物。泉水從動物口中噴出,飄灑在阿波羅身上,蔚為壯觀。當時,路易十四自稱為“太陽王”,雕塑師們就用阿波羅比作路易十四,傳播這位國王的聲威。

1668年至1678年間,勒沃等人以舊行宮為中心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形成更深的三合院,隻有東麵敞開,院中鋪以黑白大理石,故稱“大理石院”(CourdeMarbre)。1678年,建築師芒薩爾接替前任,開始建造宮中最主要的大廳——鏡殿(GaleriedesGlaces)。接著又設計了此宮向南、向北伸展的兩翼(供政府各部和王族使用)和北麵另一片花園中的大特裏阿農宮。到了路易十五時期,又為國王寵愛的女侍長龐柏度夫人修建了小特裏阿農宮以及宮廷歌劇院。

經過近百年的擴展和重建,凡爾賽宮成為國王及5000朝臣、藝人和仆從居住的巨大宮殿。該宮為三層平頂,結構嚴謹對稱,外觀莊嚴大方,共有1800多間廳室。宮內裝飾,鏤金錯彩,極盡奢華之能事。牆麵多由五彩大理石鑲製,或用錦鍛裱糊。宮室裏吊著各種巨型水晶吊燈,瓊枝玉葉,晶瑩璀璨。主要廳室的牆壁和天花板上布滿壁畫天頂畫,題材主要是神話故事和國王戰績。

宮中廳室,個個精彩,而最為豪華瑰麗的當推鏡殿。它位居宮殿中央西側,長73米、寬10.5米、高12.3米。西麵17扇落地大窗麵向萬紫千紅的花園,與之相對的東牆上安裝著17麵拱型大鏡,故名鏡殿。這些巨鏡將窗外景色反映鏡中,若幻若真,使人恍如置身天宮。頂上一幅幅天頂畫均由皇家首席畫師勒布朗親手所繪,表現太陽王路易十四煊赫一時的文治武功。拱頂四周金雕彩鏤。還有那大理石的壁柱,8座羅馬皇帝的胸像和8座古代天神的雕塑以及24座金光燦燦的高座燭台,把整個鏡殿烘托得無比輝煌。這座大殿原是宮廷舉行盛大慶典和國宴的場所,可以想象得出當年那極度奢華的排場。

豪華的宮殿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不亞於秦始皇修阿房宮。施工高潮時每天有3.6萬名工匠,6000匹馬在奔忙。王室無限製的奢侈糜費吸盡了民脂民膏,到路易十六在位時,便爆發了大革命。巴黎人民湧進凡爾賽,把國王和王後趕出王宮。從此凡爾賽宮結束了它作為封建帝王宮殿的象征。

但是凡爾賽宮並未完全從曆史中淡出,相反許多舉世矚目的大事仍在這裏發生。1871年普法戰爭中德軍占領了凡爾賽,普魯士王威廉一世在鏡殿舉行了晉位德皇的加冕大典。1919年,英法等戰勝國在這裏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正式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後,這裏也召開過一些國際會議;法國總統有時還在這裏舉行國宴,招待貴賓。

然而,今天凡爾賽宮更重要的作用是作為旅遊名勝,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者。興盛的旅遊業成為凡爾賽市的經濟支柱。該市也發展為巴黎重要的衛星城,不少巴黎人搬到這座環境優美的小城市居住,現居民接近10萬。高速公路和地區快速鐵道(RER的C5線)把兩地連成一片,交通十分方便。這裏每年夏季還舉行藝術節,以吸引更多的遊人。

楓丹白露宮

“楓丹白露”,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字。它是從法文音譯過來的,原意“美泉”。這是巴黎東南60公裏一處清淩淩、涼幽幽、沁人心肺的泉水。圍繞著“美泉”是一大片茂密的森林,生長著無數的橡樹、樺樹和銀鬆,自古以來就是狩獵避暑的勝地。早在12世紀初,法王路易六世就在這裏蓋起一座狩獵時休息的館舍。曆代帝王多次進行翻修、擴建、裝飾和修繕,使之成為一座美麗幽靜的皇家行宮。

進入楓丹白露宮鑲著金色圖案的鐵柵欄大門,是一個廣闊的方形庭院,鋪著四大塊綠毯似的草坪,三麵被藍頂白牆的建築物圍住。正麵宮前一座馬蹄鐵形狀的樓梯台階(EscalierduFer-à-Cheval)直通二樓正門,它已成為楓丹白露宮的標誌。拿破侖當年的許多大典就把這座樓梯式陽台作為庭院會場的主席台。據說,拿破侖迎接皇後約瑟芬入宮時,庭院裏禦林軍白馬隊列陣歡迎,場麵十分壯觀,所以這個小廣場便被稱為“白馬庭院”(CourduCheval-Blanc)。後來拿破侖兵敗退位,也是在這裏和列隊的部下官兵揮淚告別,所以此院又叫“別離庭院”(CourdesAdieux)。一院兩名,記錄了一代天驕拿破侖的興衰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