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各國抗擊殖民侵略的鬥爭
19世紀70年代後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是西方列強瓜分西非並建立殖民統治的時期。瓜分西非是歐洲殖民者瘋狂侵略和征服的血腥過程,也是西非人民為保家衛國、抗擊殖民者入侵而進行前仆後繼鬥爭的光輝曆程。到20世紀初,西非已被英、法、德分割完畢。他們在各自所占的西非殖民地著手建立殖民統治和剝削製度,以實現對西非人民的政治奴役和經濟掠奪。帝國主義壟斷資本為把西非變成農業原料附庸,也曾企圖侵占大量土地,建立大種植園經濟,後因殖民地人民的反對等原因而失敗。他們轉而采取經濟和超經濟強製手段,誘導農民種植和發展出口經濟作物,西非小農經濟和畸形的殖民地經濟結構開始逐漸形成。西非舊的社會經濟關係開始解體,新的社會階級力量開始出現,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在西非沿海地區初步興起,西非反帝鬥爭跨入了新階段。
法國的殖民侵略
普法戰爭的慘敗迫使法國暫時中止其在西非的殖民擴張,撤出了卡約爾、卡薩芒斯等據點,保留了聖路易、達喀爾和塞內加爾河沿岸的據點。直到19世紀70年代末,法國方才恢複元氣,再次掀起殖民擴張的浪潮。1885年柏林會議結束之後,法國迫不及待地力求將其在西非的殖民地與北非的殖民地連成一片,並建立從塞內加爾到索馬裏的法屬非洲帝國。19世紀末,法國在西非的殖民侵略主要沿著兩個方向進行:一是從塞內加爾河中下遊的法屬領地向西蘇丹腹地擴張;二是從幾內亞灣沿海地區(主要是達荷美沿岸)的殖民據點向北推進。
塞內加爾是法國在西非的第一塊殖民地。經過長期苦心經營,法國殖民勢力已沿著塞內加爾河擴展到內陸地區。在一輪新的擴張中,法國殖民者遇到了卡約爾王國、圖庫勒爾王國和瓦蘇魯王國的英勇抗擊。
卡約爾是位於佛得角半島以東的伊斯蘭王國。1862年,卡約爾的達梅耳(國王)拉特·迪奧爾領導了一場反法戰爭。1865年,該國為法國兼並。但在1870年,拉特·迪奧爾利用法國在普法戰爭失敗之際恢複了卡約爾王國,次年又迫使法國總督簽約承認卡約爾王國的獨立地位。1881年,法國人要求拉特·迪奧爾同意法國修築達喀爾——聖路易鐵路以及提供廉價勞動力,拉特·迪奧爾認識到這將導致卡約爾獨立的喪失,堅決拒絕。於是法國派兵攻打卡約爾,廢黜拉特·迪奧爾。1886年,拉特·迪奧爾在襲擊法國哨所時犧牲,卡約爾最終為法國所滅。
從19世紀50年代初奧馬爾宣布聖戰開始,圖庫勒爾王國便成為一支遏製法國向內陸擴張的重要力量。1864年奧馬爾死後,其子阿赫馬杜繼承抗法鬥爭事業。1879年,法國議會批準了《塞內加爾—岡比亞法屬領地規劃》。翌年,法國海軍大臣命令塞內加爾總督德利爾從凱斯到基塔設立據點,以便修築一條連接梅迪內和巴馬科的鐵路。德利爾派出以加利埃尼為首的遠征隊,沿塞內加爾河直趨塞古,向阿赫馬杜“送禮”。在1880年與加利埃尼簽訂的條約中,阿赫馬杜否定了法國人建立保護權的條款,拒絕在王國境內排斥其他外國商人經商的要求,隻承諾給予法國最惠國待遇,同時要求法國增加軍事和物質援助的數量,並在條約中包括了法國保證“永不侵犯圖庫勒爾人的任何領土”等內容。1881年,法國政府在拒絕批準此約後派軍先後侵占基塔、巴馬科等地,並進逼塞古。阿赫馬杜讓其子留守塞古,自己退至尼奧羅。1887年,阿赫馬杜被迫與法國訂立保護條約。19世紀90年代,英德兩國從幾內亞灣沿海迅速向內地推進,促使法國驟然加快殖民擴張步伐,再次發動對圖庫勒爾王國的侵略攻勢。1890年,阿爾希納糾集1500名大軍向圖庫勒爾王國撲來,2月占領塞古。阿赫馬杜領導圖庫勒爾軍民再次開展抗法戰爭,襲擊法軍交通線,援救被俘軍民。同年4月,在奧塞布古要塞,圖庫勒爾戰士與侵略者進行巷戰,最後把堡壘炸毀,和敵人同歸於盡。法國人在此役中死傷數百人。此後,法軍沿尼日爾河上遊向東步步緊逼,迫使阿赫馬杜從卡爾塔、尼奧羅一直退到馬西納。1893年馬西納失守,隨後整個王國領土淪落敵手。圖庫勒爾人民抗法鬥爭在堅持12年後終於失敗。1893年,阿赫馬杜定居索科托,兩年後病逝。
1882—1898年,薩摩裏·杜爾領導瓦蘇魯王國開展了曆時16年的抗法戰爭。正如前述,到1879年,薩摩裏已把瓦蘇魯王國建設成為西非強盛的伊斯蘭國家(參見本卷第14章),西鄰塞拉利昂,東迄象牙海岸,北起巴馬科附近,南至利比裏亞邊境。被稱為“非洲拿破侖”的薩摩裏指揮著當時西非最強大的一支軍隊,在抗法戰爭中顯示出非凡卓越的領導藝術和軍事才能。懷著對布雷金礦的覬覦之心,法國殖民者於1882年從巴馬科侵入瓦蘇魯王國。薩摩裏派軍迎戰,揭開了瓦蘇魯人抗法戰爭的序幕。
在抗法戰爭第一階段(1882—1886年),薩摩裏采用散兵線相繼突進的戰術,屢創法軍。特別是在1883年4月歐雅科伏擊戰中,更是打得侵略軍喪魂落魄,300名法軍僅生還32人。1886年3月,法國人被迫與薩摩裏簽訂《凱尼埃巴—古拉條約》,確定布雷和康加巴歸屬瓦蘇魯王國。一年後,法國人又與薩摩裏訂立《比桑杜古和約》,劃定尼日爾河左岸歸法國,右岸仍歸瓦蘇魯王國。薩摩裏深知,此約僅是敵人緩兵之計,法國意在調集力量以便卷土重來,因此他抓緊暫時的和平時機建設國家,加強戰備。首先,薩摩裏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把軍隊分成三部分:一是正規軍,配備最好武器,直接抗擊法軍;二是東征軍,向東開拓新的領土,以為退守餘地;三是後備軍,掩護居民安全撤退。其次,鑒於散兵線相繼突進戰術難以抵擋裝備精良的法軍,薩摩裏決定改用在水陸交叉地帶突襲伏擊和堅壁清野的方法以困擾和拖垮敵人。第三,薩摩裏巧妙利用英法之間的矛盾,通過弗裏敦的英商購買歐式武器彈藥,在比桑杜古等地開設兵工廠,修理和仿造歐式武器,並派人學習、傳授歐式武器的使用方法。此外,他還注意加強糧食生產,促進自由貿易,以及向人民傳授伊斯蘭教教義和軍事知識,增強民族意識。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隊戰鬥力,緩和了財政困難。然而薩摩裏也犯了一些戰略性的錯誤,如他在1887—1888年間派軍用16個月的時間圍攻城防堅固的錫卡索,結果徒勞無功,不僅勞民傷財,而且失去了原可爭取的抗法鬥爭的同盟者。
在與英國劃定各自在西非的勢力範圍後,1891年,法國集中兵力進攻康康,直逼首都比桑杜古。瓦蘇魯王國抗法戰爭進入第二階段(1891—1898年)。薩摩裏率軍撤出比桑杜古,且戰且退,進入王國東部地區,在達巴卡拉城重建國都。薩摩裏在撤退中采取焦土政策,不給侵略者留下一人一物。1892年1月,法軍與薩摩裏軍隊在米洛河穀遭遇,薩摩裏率軍圍殲法軍200餘人。麵對侵略者圍追堵截,薩摩裏毫不畏懼,他慨然宣稱:“你們(法國人)可以切斷南麵、北麵和西麵的通道,但東麵的通道仍然向我敞開,真主的土地寬闊無垠。”他率軍采用遊擊戰、運動戰與敵周旋,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常使法軍疲憊不堪,叫苦不迭。1894年法國人在侵占圖庫勒爾王國和達荷美王國之後,調集重兵,從錫卡索、象牙海岸和比桑杜古三麵圍剿薩摩裏軍隊,英國也配合法軍從東麵發動攻擊,並禁止薩摩裏從弗裏敦購買軍火。在腹背受敵的困境下,瓦蘇魯軍民仍然英勇奮戰,重創敵寇。從達荷美出發的法軍蒙泰伊支隊在征途中屢屢受襲,原為1200人的支隊到達孔城時隻剩120名殘兵敗將,蒙泰伊本人也身負重傷。麵對日益惡化的戰局,薩摩裏曾遣使與法國人和談,但他始終堅持獨立的立場,拒絕接受法國人提出的建立保護國的條件。另外,薩摩裏還派人與阿散蒂王普列姆佩聯絡共同進行反殖鬥爭事宜,但因英國殖民者阻撓而未成。1898年9月,法軍偷襲蓋勒莫,薩摩裏不幸被俘,後被放逐加蓬。
法國殖民者為加緊征服西蘇丹,又以下幾內亞灣沿海的法國據點為基地向內陸滲透,遭到了貝漢津領導的達荷美人民的英勇抗擊。
19世紀60—70年代,達荷美王國國王格萊萊為阻止拉各斯的英國人擴張,曾同意法國商人在科托努居住,但從未放棄對科托努的主權。1889年,法國代表巴約爾到首都阿波美,要求在科托努設卡駐兵,王儲孔多太子一口拒絕,並明確表示取消法商在科托努居住的權利,禁止法國炮艦在達荷美水域航行。格萊萊去世後,孔多太子繼位,稱“格貝漢津·阿伊·基萊”(意為“大地所希冀的蛋,隻有宇宙才能負載”)。貝漢津曾留學法國,深知法國的侵略意圖,著手積極備戰。他派人購買歐式步槍,組建了一支15000人的軍隊,其中包括著名的黑人姑娘組成的禁衛軍(阿霍西),還有騎兵、炮兵及一些特種兵。他們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堪稱西非沿海諸國的一支勁旅。貝漢津即位伊始,法軍便於1890年2月炮擊科托努,他領導的抗法戰爭由此開始。3月,貝漢津率軍進攻科托努的法軍,並在戈多美海濱大敗法國援軍;4月又在波多諾伏和阿加拉河附近殲滅法軍150多名。法軍被迫於8月派人與貝漢津談判。1890年10月,雙方簽訂維達條約,法國占有波多諾伏和科托努,但每年須付2萬法郎給達荷美,並承認達荷美對整個沿海地區擁有主權。休戰局麵並未持久,法國當局認為該約有損法國尊嚴,拒不批準,並撥出300萬法郎的軍費備戰。1892年8月,一支配備軍艦、大炮的法國殖民軍沿韋梅河向達荷美進逼。9月,貝漢津組織敢死隊在多格巴給予迎頭痛擊,法軍損失慘重,法軍司令當場斃命。在通往阿波美的道路上,達荷美軍隊與法軍激戰,殲敵740餘名,以致法國人不得不承認達荷美軍隊“是個誰也不容懷疑的,抗戰能力高強的死硬對手”。1892年11月,貝漢津率軍撤出阿波美,轉到北部繼續抵抗,但因敵眾我寡、瘟疫流行以及上層分子叛變,抗法戰爭連連失利。1894年1月25日,貝漢津兵敗被俘,被流放馬提尼克島、阿爾及利亞等地。1894年,達荷美淪為法國保護國,兩年後改為殖民地。
在遭受法國殖民侵略的西非土地上,有圖庫勒爾、瓦蘇魯、達荷美等這樣一些統一的強大王國;而另一些地區則散布著許多原始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以及小酋長國、小王國。對前者,法國殖民者以絕對優勢的武力予以侵占;對後者,則時常使用結盟、締約等等欺騙手段,把它們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再予以占領。
柏林會議前後,從西非沿海出發的法國探險家、考察團驟然增多。他們絕大多數擔負某種特殊使命,通過送禮、結盟,誘騙當地非洲首領在保護條約上簽字畫押,為法國殖民當局攫取勢力範圍,搶占非洲領土,或完成其偵察、聯絡等準備工作。19世紀最後10年,法國在尼日爾的殖民侵略顯露了這些探險家的猙獰麵目。1890年,法國探險家蒙泰伊從聖路易出發,次年8月12日,在烏羅蓋拉迪奧代表法國同當地首領易卜拉欣·蓋拉迪奧簽訂保護條約;24日,他又與薩伊王國傑爾馬王阿卜杜簽訂同樣的條約,規定傑爾馬王同法國人結為友好同盟,並在事先未經法國政府同意之前決不同其他任何歐洲國家訂約。探險家博德、卡澤馬儒也與尼日爾一些地方首領簽訂了保護條約。1895—1896年,烏爾斯特考察隊自巴馬科沿尼日爾河而下直至布薩,偵察沿途地形。在1891—1899年間,法國殖民者與尼日爾土著首領締結了近10個同盟條約或保護條約,使尼日爾變成了法國勢力範圍。
到1895年,法國把已占領的塞內加爾、法屬蘇丹、法屬幾內亞、象牙海岸合並為法屬西非聯邦。達荷美、尼日爾、上沃爾特分別在1904、1908和1910年並入法屬西非殖民地,1912年淪為法國殖民地的毛裏塔尼亞也於1920年並入法屬西非。
英國的殖民侵略
19世紀最後25年,英國也不遺餘力地投入瓜分西非的狂潮。該時期英國在西非殖民擴張的方向基本上是以幾內亞灣沿海地區的原有殖民地向北麵內地滲透,而人煙稠密、肥沃富饒的尼日利亞和黃金海岸則成為英國殖民擴張的重點地區。
英國對尼日利亞的殖民侵略由來已久。1861年拉各斯淪為英國殖民地後,英國領事與油河地區各土著首領簽訂了一些保護條約。如1884年休伊特領事與阿薩巴的國王、王後和首領們簽訂的條約中規定,阿薩巴接受英國保護,未經英國同意決不同任何外國和任何強國進行任何通信,締結任何協定或條約,並保證司法、經濟、行政、文化等有關事宜均按英國官員的建議行事。柏林會議剛一結束,英國便於1885年6月宣布在拉各斯到喀麥隆之間的沿海地區成立油河保護國,兩年後改稱尼日爾海岸保護國。但實際占領這塊領土時,英國殖民者遭到油河地區和約魯巴地區諸城邦的頑強抵抗。
伊卓族的奧波博是尼日爾河三角洲最大的棕櫚油貿易中心。柏林會議後,英國威逼奧波博王賈賈接受其保護,賈賈拒不理睬,並封鎖商路,關閉商站,禁止英商入境貿易。1887年7月,英國炮艦溯奧波博河而上,炮擊沿岸村落。賈賈率軍迎擊,伊卓人抵抗英軍進攻達三月之久。隨後,英國人玩弄和平陰謀,建議同賈賈談判。英國領事保證,無論接受英國建議與否,賈賈在一聽完英國政府的指示後就可自由離開。然而當賈賈到會時,英國人當即予以逮捕,押往阿克拉,後又放逐西印度群島。英國人又於1894年8月以伊策基裏族的布羅赫米埃酋長納納“破壞貿易”、“煽動近鄰諸族反英”為由,派兵入侵。納納率軍英勇抗擊,英軍狼狽逃竄。9月,英軍調集重兵攻占布羅赫米埃,納納被放逐黃金海岸。1897年1月,英國殖民者以禁止奴隸販賣和“人祭”為旗號,派軍向貝寧撲來。近2萬名貝寧軍民與敵浴血奮戰,在格瓦拉附近兩次重創英軍。同年2月,得到增援的殖民軍兵分三路進攻貝寧,並采取焦土戰術,在付出傷亡近700人的慘重代價後終於18日占領貝寧京城。城內約2500件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青銅製品被擄掠一空,眾多抵抗將領被處死,貝寧的奧巴王被放逐卡拉巴爾。
在約魯巴城邦,英國人同樣遇到了頑強的抵抗。繼1865年占領阿貝奧庫塔之後,英國人著手征服伊巴丹。這時伊巴丹建立了一個以它為核心的約魯巴城邦聯盟,成為抵抗英國擴張的重要力量。1877年,英國殖民者裹脅埃格巴人、伊傑布人進攻伊巴丹,但直到1886年才挫敗伊巴丹的抵抗。1888年,英國脅迫奧約簽訂保護條約。1893年,英國答應奧約的阿拉芬恢複其原有的對約魯巴各邦的統治權,但阿拉芬必須承認英國對全境的保護權。隨後,英國人又武力鎮壓了拒不接受保護的伊傑布奧德和阿貝奧庫塔,並於1893年與阿貝奧庫塔簽訂條約,規定英商和傳教士可在該國自由活動,英國臣民有權在該國購地建房,從事貿易,開設企業。隨後英國將同樣的條約強加給伊巴丹、奧約等城邦,逐漸完成了對約魯巴地區的占領。
在英國對尼日利亞中部和北部的殖民侵略中,皇家尼日爾公司充當了殖民開拓的先鋒。為與法德商人進行有效競爭,1879年英國退職軍官戈爾迪·陶布曼將在尼日爾河一帶活動的四家英國商業公司合並為聯合非洲公司,三年後又改稱國民非洲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其主要活動地區是尼日爾河下遊,致力於阻止法德經濟勢力的滲透。公司在尼日爾河沿岸設立商站,深入沿岸各地勘探,誘騙當地土著首領簽訂保護條約,為英國的殖民占領開路。法國人也不甘示弱,赤道非洲公司、塞內加爾和非洲西海岸公司接踵來此,在法國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在尼日爾河下遊地區建立了32個商站,與34個英國商站相對峙。為此,國民非洲公司將其資本擴大到100萬英鎊作為回擊。經過一場劇烈的商業爭鬥,1884年,兩家法國公司相繼破產,把從當地首領騙取的條約權力以及公司資產轉歸國民非洲公司。正是憑借國民非洲公司簽訂的一係列保護條約,英國得以在柏林會議上促使列強承認尼日爾河下遊地區為英國勢力範圍,使法德兩國對尼日爾河加以國際共管的主張成為泡影。柏林會議後,英國政府急忙授權國民非洲公司完成對這片遼闊領土的有效占領。1886年7月10日,該公司獲得皇家特許狀,易名皇家尼日爾公司,擁有對尼日爾河下遊地區的一切特權、權力以及管理和維持社會秩序的全權,有權開發和經營礦場、開發林業和漁業。公司以阿薩巴為總部,建立政府機關,設立法院,招募警察部隊,以保衛、擴大和管理其領地。公司以武力脅迫和欺騙訛詐手段,到1888年先後與各地酋長簽訂275個保護條約,約50萬平方英裏的廣闊領地被置於公司代理人執行的英國保護之下。公司的侵略不時遇到當地人民的反抗。阿薩巴、布臘斯土著居民分別於1883年和1895年舉行起義,搗毀公司的商站、倉庫,襲擊公司成員。隻是在英國殖民軍的幫助下,公司才將這兩次起義鎮壓下去。
19世紀80年代後期,德國人和法國人也不時染指尼日爾河中下遊,皇家尼日爾公司與之展開了激烈競爭。1887年底,德國一艘運鹽船駛入尼日爾河,故意違反該公司的關稅規章,船主赫尼格斯貝在努佩進行反對公司的活動,公司將其逮捕並驅逐出境,運鹽船也被扣留。1890年和1893年,英德達成協議,劃定英德兩國在該地區的殖民地分界線,該線起自乍得湖南岸阿達馬瓦埃米爾國首都約拉以東(約拉仍屬英國),直抵斐南多波島的海岸,該線東麵歸德國,西麵歸英國。1889年,英法通過談判也達成協議,決定沿尼日爾河畔的薩伊到乍得湖附近的巴臘瓦一線劃分英法勢力範圍,法國同意將該線以南一帶的弗拉尼各酋長國劃歸英國皇家尼日爾公司管轄。
1894年,英法爭奪又起,其目標是與達荷美相鄰的博爾古地區。該年11月10日,被英國政府委以重任的弗雷德裏克·盧加德與博爾古的尼基國王簽約,把博爾古置於英國保護之下。幾天後負有同樣使命的法軍德科爾上校到達時,發現英國人已捷足先登。法國便派出多支遠征隊在博爾古活動,並圖謀奪取皇家尼日爾公司的其他領地。1897年,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為支持皇家尼日爾公司的擴張活動,授權盧加德組建西非邊防軍,任命他為旅長,在北尼日利亞西部與法國對抗。隨後,公司征服了努佩和伊洛林。1898年5—6月,英法軍隊在博爾古互相對峙,劍拔弩張,終以法國退讓而告終。雙方於6月14日簽訂巴黎和約,將1890年劃定的英法勢力範圍分界線又向薩伊東南推移,法國獲得博爾古的尼基,英國則取得布薩和尼日爾河下遊的勢力範圍。
到此時,皇家尼日爾公司作為殖民侵略先鋒的使命業已完成。1899年底,英政府撤銷公司特許狀,次年1月正式接管公司所占領土,其中伊達以南的領土並入尼日爾海岸保護國,改稱南尼日利亞保護國;以北的公司所占領土稱北尼日利亞保護國。當時北尼日利亞大部分地區仍歸索科托帝國和博爾努王國統治,於是在1900—1903年盧加德發動一係列軍事遠征,交替使用血腥的暴力征服與分化瓦解、和平占領這兩種手段,相繼占領孔塔戈臘、包奇、約拉、博爾努西部、卡齊納、索科托等地,完成對北尼日利亞的征服。他們自然也遇到當地各族人民的激烈抵抗,例如1903年布爾米一役,來自各地的抵抗戰士大敗英軍,殲敵400人,連英國總指揮也命歸西天。1906年,拉各斯殖民地並入南尼日利亞保護國。1914年,英國將南尼日利亞保護國與北尼日利亞保護國合並組成英屬尼日利亞殖民地保護國。
19—20世紀之交,英國在西非侵略擴張的另一個主要對象是黃金海岸。1874年,第七次阿散蒂戰爭使阿散蒂聯邦趨於瓦解。但幾十年的反殖鬥爭畢竟加強了阿散蒂民族統一的意識。1874年夏秋之交孟沙·邦蘇即位後,重整軍隊,收複失地,著手治愈戰爭創傷。到1876年,阿散蒂王國已收複部分沿海領土,停止向英國人支付賠款,並將英國駐節官逐出庫馬西。柏林會議結束後,英國唯恐處於德法殖民地包圍的黃金海岸落入他手,便急於合並阿散蒂王國,以獨霸黃金海岸及其北部地區。1889年和1890年,英國總督格利菲斯兩次派人到庫馬西,軟硬兼施,要求阿散蒂接受英國保護,都被國王普列姆佩斷然拒絕。普列姆佩明確宣稱:“我們阿散蒂王國決不受這樣的政策約束,阿散蒂必須保持原有的獨立。”1895年,他又派遣使團前往倫敦表達王國堅持獨立的嚴正立場。英國新任總督麥克斯威爾卻奉命向普列姆佩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讓英國官員和軍隊進駐庫馬西,接受英國保護。普列姆佩予以拒絕,並將英國商人、傳教士和官員驅逐出境。1896年1月,麥克斯威爾以普列姆佩不履行1874年福門納和約為由,出動3000名殖民軍進犯阿散蒂王國。1月17日,英軍再次占領庫馬西,燒殺搶掠,並逼迫普列姆佩投降。1月20日,英國人逮捕了前來談判的普列姆佩及其父母和8個主要酋長,先囚禁於埃爾米納堡,後又流放塞舌爾。8月16日,英國宣布阿散蒂為英國保護國,委派英國總督統治;同年又與貝克威等部落簽訂保護條約,從此獨立統一的阿散蒂王國不複存在。然而不屈不撓的阿散蒂人民把象征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國寶——金凳子藏匿起來,堅決不承認英國的殖民統治。1900年,英國總督霍吉遜在庫馬西召開酋長會議,傲慢地宣稱他是阿散蒂最高權力的代表,強迫阿散蒂人交出金凳子讓他坐在上麵。這無疑是對阿散蒂民族的最大侮辱。酋長們連夜秘密集會,宣誓不再忍受英國統治。三天後,義憤填膺的阿散蒂人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英民族大起義,史稱第八次阿散蒂戰爭。起義由埃吉蘇部落酋長的母親雅·阿散蒂娃領導,也稱雅·阿散蒂娃之戰。4月25日,8000名起義者包圍了英國人在庫馬西的一座堡壘,包括霍吉遜在內的所有英國官員、傳教士和750餘名駐防軍被困在其中。調來的英國援軍也遭到阿散蒂軍民的有力阻擊,損失慘重。英國人玩弄和談花招,利用停戰之際發動突然襲擊,方得逃出堡壘。7月上旬,英軍在班塔馬一帶與阿散蒂軍民發生激戰,英軍傷亡累累。10月,庫馬西防禦設施被毀,起義者撤出庫馬西後分成小股與英軍進行遊擊戰。1900年12月,雅·阿散蒂娃與數十名起義將領在一次激戰中不幸被俘,被流放到塞舌爾,起義終告失敗。阿散蒂國被肢解為18個阿曼托,歸英國總督管轄。1902年1月,阿散蒂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在此前後,英國人經過與德國人、法國人的激烈爭奪,運用與土著部落締約的手法,著手侵占了北部領土,並通過一係列英德、英法條約,確定了黃金海岸殖民地的西部、東部和北部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