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在上幾內亞灣的兩塊殖民地塞拉利昂和岡比亞也同樣進行了由沿海向內陸的殖民擴張。1880年,英國借口塞拉利昂內地部落紛爭威脅到英國對殖民地的貿易,從沿海派遣了一支殖民軍進入內地。從1884年起,內地的酋長在英軍刺刀的威逼下與英國簽訂了保護條約,使英國的殖民統治擴大到內地相當一大片地區。1888年,英國將塞拉利昂沿海地區建為單獨的殖民地;1896年,宣布塞拉利昂內地為英國保護地。1888年,岡比亞脫離英屬塞拉利昂殖民地,正式宣布為英國直轄殖民地。英國殖民者逐步蠶食岡比亞河中下遊兩岸,以致和法國殖民勢力發生衝突。1889年英法達成協議,確定沿岡比亞河兩岸各寬10公裏的地帶為英屬岡比亞領地。
德國的殖民侵略
19世紀末,德國也與英法一起積極參與對西非的征服與瓜分。德國在西非的殖民侵略是順著與英法擴張平行的方向,從多哥、喀麥隆沿海地區向內陸深入。
早在19世紀中葉前後,德國傳教士、商人就已來到幾內亞灣沿海地區。1882年,活動在今多哥沿海阿內喬一帶的德國商人與當地埃維族統治者簽訂協議,獲得在阿內喬的通商權。黃金海岸的英國人也欲將殖民魔爪伸向這塊地區。1883年,英國人利用埃維族統治者格·勞森之死,企圖扶植傀儡執政,而德國人則針鋒相對地支持另一王位候選人。由兩個列強所挑起的阿內喬內部紛爭經久不息,德國以“保護德國臣民的利益和恢複秩序”為借口派兵艦前往;而英國也調兵遣將,準備保護居民不受德國蹂躪。1884年春,俾斯麥指示德國駐突尼斯領事納赫蒂加爾前往西非,為德國在幾內亞灣尼日爾河三角洲到加蓬河口沿海一帶確保幾塊土地。7月2日,納赫蒂加爾乘坐炮艦“海鷗”號抵達阿內喬。他通過威脅利誘逼迫洛美、巴紀達的酋長締結保護條約,幾天後又在兩地升起德國國旗;7月5日與多哥大酋長姆拉帕締約,宣布多哥為德國保護國。1885年3月,德英簽訂解決多哥西部邊界問題的協議。然而東鄰達荷美的法國人也對多哥地區垂涎三尺。1885年4月,法軍進入該地區,宣布對阿內喬實行保護,德法之間發生武裝衝突。同年9月,法軍失敗被逐。1885年12月,德法締結協定,法國承認德國對多哥的保護權,並確定多哥與達荷美的邊界。德國在侵占多哥沿海地區後,向北推進,組織了一支由軍人和旅行家組成的探險隊,與當地酋長簽訂保護條約,相繼占領了阿提埃梅、帕利梅及其以北地區。德國殖民者的逞凶肆虐引起了多哥人民此起彼伏的反抗,其中以1896年南坎塞人起義和1897—1898年康康比人起義規模最大,但均為德國人所鎮壓。
1858年,英國浸禮會傳教團在喀麥隆的阿姆巴斯灣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歐洲人居留地維多利亞。19世紀70—80年代,英國人誘騙喀麥隆許多部落酋長請求英國保護。而法國人也正在杜阿拉以南沿海地區與一些地方酋長簽訂保護條約。1883年,英國內閣批準了休伊特領事的建議,決定與喀麥隆酋長們簽訂保護條約,限製他們在未經女王政府同意之前不得將領土讓給其他列強,並派休伊特前往喀麥隆具體執行。然而在喀麥隆蓄謀已久的德國商人早就要求俾斯麥對當地實行保護,並使用賄賂送禮、甜言蜜語等手法取得土著首領的信任。德國政府自1883年4月起悄悄進行占領喀麥隆的準備。當1884年7月納赫蒂加爾一行完成對多哥沿海的侵占之後,又駕駛“海鷗”號迅速於7月11日趕到喀麥隆,次日就與杜阿拉的地方首領阿克瓦王和貝爾王簽署保護條約。7月14日,納赫蒂加爾在杜阿拉的德國商站附近升起德國國旗;不久又在喀麥隆沿海另外五個商站舉行升旗儀式。當7月19日英國領事休伊特來到杜阿拉時,發現已經遲了一步。英國人一麵在杜阿拉挑唆非洲土著反抗德國人,一麵又在維多利亞西麵和西北麵地區與德國人展開一場與土著首領簽訂保護條約的競賽。1885年7月,德國政府任命馮·佐登為首任喀麥隆總督。由於德國人捷足先登,英國終究未能占領它長期擁有貿易優勢的喀麥隆,英國商人、傳教士無可奈何地相繼離開。1887年,德國占領維多利亞的英國教區。到1888年,德國人在沿海地區最終確定統治權,轉而向腹地滲透,建立了雅溫得商站。德國在向內陸的推進過程中不時遇到喀麥隆人民的堅決抵抗,僅一個小小的巴克威裏族就對德國展開了為期四年(1891—1895年)的抵抗。因此,直到19—20世紀之交,德國人方才征服雅溫得和乍得湖之間的地區。在德國征服喀麥隆期間,德國與英法先後達成1886年和1893年的德英協定、1894年和1911年德法協定,劃定了喀麥隆與英法各殖民地之間的邊界。
這樣,西方列強通過對西非人民的征服和鎮壓以及他們之間的爭鬥與妥協,到20世紀初已將西非基本分割完畢。
列強在西非的殖民統治
隨著西非瓜分的基本告成,英、法、德分別在西非各自所屬殖民地逐漸建立一整套各具特色的殖民統治製度。
英國先在西非采用直接統治製度。雖然1830—1845年間黃金海岸英國總督麥克利恩曾試圖利用非洲統治者作為英國統治的中介人,然而阿散蒂人頑強的抗英鬥爭使該企圖未能得逞。1874年英國建立黃金海岸殖民地時,便在當地推行直接統治。從19世紀80年代起,在岡比亞、塞拉利昂、拉各斯以及油河保護國等英國殖民地,當地非洲首領也因參加反殖鬥爭而遭廢黜,由英國實行直接統治製度。在這些地方,英國總督代表英王直接統治當地居民,總督之下設立行政委員會和立法委員會,其成員多為歐洲官員、商人和傳教士,非洲籍委員甚少,也起不到什麼作用。歐洲官員對各地酋長嚴格控製。這種直接統治狀況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
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在北尼日利亞推行了間接統治製度。間接統治在這裏最先由一種統治手段發展為一整套具有特定內涵的殖民統治製度。
北尼日利亞是英國在非洲侵占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的殖民地,由於英國在非洲同時忙於進行阿散蒂戰爭和英布戰爭,無法立即抽調足夠的人員,湊集足夠的財力在此建立直接統治。而且英國在當地殖民征討中不時遇到土著居民的激烈抵抗,這迫使英國人認識到單靠少數侵略軍的直接鎮壓難以使殖民統治長治久安。於是英國為減少軍政人員、節省行政開支、有效維持殖民統治,自然以依靠當地現成的傳統政權及其首領為上策。加之當時北尼日利亞的索科托帝國雖已由盛轉衰,但大多數埃米爾仍承認索科托哈裏發為最高政治、宗教首領,在各地均還存在著一套完整的土著政權係統和司法、稅收製度,有著統一的宗教信仰伊斯蘭教。英國可以直接利用這一整套比較完善發達的國家組織機製,實現對當地人民的間接統治。盧加德深知利用土著政權進行統治的妙處,他調到北尼日利亞後發布了一係列公告、指示和法令,對間接統治作了詳盡的闡述,使之由一種單純的統治手段發展和完善成一套政治、經濟和法律的統治製度。
間接統治製度的基本內容與原則有四個要素:一是英國的宗主權。這是實行間接統治的前提。這種宗主權包括對全部土地的最高所有權、任命埃米爾和所有國家官員之權、立法權和征稅權。土著統治者隻有接受英國宗主權,其權勢和地位才得以維持,而在北尼日利亞的英籍高級專員(後稱總督)、駐節官和地區長官則分別對各級土著統治者進行監督和指導,成為英國宗主權在殖民地的具體執行者。二是土著政權。這是整個間接統治製度的基礎。1907年頒布的《土著政權公告》,以法律形式確認了北尼日利亞各級土著政權的存在,各級土著首領由英國總督任命並授予委任狀和麾標。他們不得作為獨立的統治者而應作為附庸的統治者對人民進行治理,還要宣誓效忠英王。土著政權的主要職責是維持治安、征收稅款、執行總督命令,負責一些地方建設,可以擁有少量警察,但不得組建軍隊。三是土著稅收。這是間接統治製度的經濟支柱。1903年和1904年先後頒布的《土著收入公告》和《土地收入公告》,規定由英國官員協助土著首領確定各村或鎮應納的年度直接稅額,由土著官員負責征收,土著政權可留取所征稅額的較大部分用來支付土著官員的薪水和公共建設事業費用,其餘部分則上交英國殖民當局。四是土著法院。這是間接統治製度的保障。1900年頒布的《土著法院公告》授權駐紮官發給土著法院許可證,允許其對土著居民擁有司法權,實施伊斯蘭法或土著習慣法,其審理受到殖民當局嚴密監督。其管轄權主要限於民事案件,並擁有極有限的刑事審判權。至於白人之間及白人與土著之間的各種糾紛,則由參照英國法律製度建立的高等法院和省法院審理。
在間接統治製度下,北尼日利亞各級土著首領成了英國人的傀儡,完全維護英國殖民統治的利益。在1906年薩提魯起義中,索科托哈裏發和大多數埃米爾紛紛協助英軍鎮壓起義者。鑒於間接統治製度在北尼日利亞已達到預期效果,英國當局決定將這一行之有效、花費甚少的殖民統治製度推廣到其他殖民地。1912年,盧加德出任南、北尼日利亞兩地的總督,著手將該製度推廣到全尼日利亞。
法國在西非殖民地也推行以同化為主要特征的直接統治製度。法國在征服西非過程中遇到由傳統首領(國王、酋長等)組織和領導的西非人民的英勇抵抗。即使在鎮壓這些抵抗後,法國殖民者仍心有餘悸。為此,法國人決定消滅可能成為反法領導力量的非洲國家和部落組織,廢除傳統首領的權力,委派各級官員,推行宗主國法令,直接統治土著居民。即使那些充當殖民走卒的地方酋長也往往不是原來的傳統酋長,而是由法國人重新委任的忠誠於他們的非洲人。
為在西非推行同化政策,1912年,法國當局製定《入籍法》,規定凡出生在法屬西非、能效忠法國或任公職十年以上、能閱讀或書寫法文、擁有生活資料、具備良好品質者可獲得法國公民權。在非洲居民中,隻有極少數知識分子和土著上層符合這些條件,而絕大多數非洲人則淪為沒有公民權的法國臣民。1916年的一項法令規定,法國在塞內加爾的老據點達喀爾、聖路易、呂菲斯格、戈雷埃四市鎮為宗主國的一部分,實行法國市政法律,全體居民及其後裔為法國公民,各鎮可派一名代表進入法國下議院。到1918年法屬西非獲得公民權者為24997名,其中22711名住在塞內加爾。在司法製度上,除由殖民政權控製的土著法院根據伊斯蘭律法或土著習慣法審理一般土著訴訟案件外,法國當局還實行速決裁判製,即根據1887年總統法令,法國殖民官員可不經過法院就逮捕非洲人,任意處以各種監禁或罰金。
1895年,法國授權駐蹕聖路易的塞內加爾法國總督兼任西非大總督,管轄其他幾個法屬西非領地總督。為加強法屬西非各領地的集中統治,1902年,法國設立了一個駐蹕達喀爾的獨立的西非大總督,在聖路易的塞內加爾總督和其他領地總督一起受其節製。法屬西非政府體製如同一個金字塔,頂端是法國總統和殖民大臣,其下便是西非大總督,代表宗主國頒布殖民地法令;第三層是各領地總督,對下屬法國官員和地方酋長的更換任命負有全權;第四層是各領地省和郡兩級法國行政官員,指揮下屬土著官員;最底層則為大批法國人委派的土著官員,其中許多人並非出身部落上層,而是曾在法國殖民軍隊服役立功者,他們充任各領地郡和村兩級官員及地方酋長,成為殖民走卒。
在殖民統治初期,法國也曾實行過間接統治。這是因為當時法國擴張的速度非常迅速,致使法國當局一時難以擁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來管理如此廣闊的殖民地,於是便同一些非洲土著領袖簽訂保護條約,隻要那些土著領袖承認法國宗主權,法國便保證其政治組織、宗教、風俗習慣、製度和地方法律不受侵犯。但這僅僅是權宜之計,一旦殖民統治基本穩定,法國便撕毀條約,拋棄土著首領,摧毀原有的國家和部落組織,重新劃分行政區域,建立由法國官員直接統治的行政機構。到20世紀初,隻有在法屬極少數內地如莫西、亞登加等仍采用間接統治,保留原有的土著政權。
德國在多哥、喀麥隆則推行高度軍事專製的直接統治製度。在多哥和喀麥隆分別設置由德國皇帝直接任命的德國總督,有權頒布殖民地法令、擁有最高司法權、統率軍隊和控製財政。兩個殖民地內部在行政上劃分若幹區,各由隸屬於總督的德國軍事長官管轄。軍隊與警察部隊駐守各個戰略要地。這些部隊由招募來的非洲土著編成,由德國軍官指揮。依仗這些軍隊和警察,德國殖民者獨斷專行。德國當局也指定部分非洲協理員作為政府雇員,負責維持治安、征募勞工、按照德國法律審訊土著訴訟案件。殖民當局還在多哥設置“感化營”,用以懲罰那些反抗德國殘暴統治的非洲人。但在喀麥隆北部的弗拉尼人諸埃米爾國,德國不得不仿效英國在北尼日利亞的做法,采用間接統治,保留原有的非洲土著政權。
殖民經濟
19—20世紀之交,隨著歐洲殖民者對西非地區實際占領的擴展和政治統治的建立,英、法、德殖民當局運用經濟或超經濟的手段把西非社會傳統的經濟結構改變為適合於歐洲壟斷資本掠奪所需要的殖民地經濟結構,使西非逐漸成為歐洲資本主義宗主國的農業原料附庸。
土著土地製度的演變是西非傳統經濟變成殖民地經濟的關鍵所在。在建立殖民統治之初,歐洲殖民當局在西非也曾象南非等地一樣直接掠奪土地,但遭到西非人民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實現。1894年和1897年,黃金海岸英國當局兩度提出有關土地條例,試圖將森林、礦產和一些荒地收歸己有,均因當地人民的極力抵製而作罷。在法屬西非,法國當局宣稱,作為戰勝國的法國有權支配非洲的土地,屢次宣布無主土地屬於國家。1906年頒布的《土地注冊法令》規定,土著居民可以通過注冊、領取地契而使所耕土地歸其所有。但領取地契的非洲人不多,直到1915年,經登記而發出的地契僅1267件,所占土地約12000公頃。因此,在西非幾乎沒有白人大種植園存在,小種植園也不多,這是由西非當時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和自然環境所決定的。
首先,在淪為殖民地之前,西非廣大地區的土地基本上屬集體公有。就尼日利亞而言,在北部弗拉尼統治者擁有土地最高所有權,並實行分封,但土地分配權由各村社酋長和族長掌握,土地由村社或家族成員共同使用;在南部,村社或家族之上沒有一個最高土地所有者,人民作為一個整體則是土地的所有人,酋長或族長隻是土地的托管人,習慣法禁止出售土地,即使出租或抵押也須經酋長批準及村莊、家族主要成員通過。在黃金海岸,土地是屬於家族或部族的財產,部族酋長隻是族有土地的保管人或經理人。至於法屬西非,當地習慣法並不承認非洲統治者對土地的最高所有權,土地被看成耕地者的公共財產。西非這種根深蒂固的村社土地公有製阻礙著殖民者對土著土地直接的大規模掠奪,而且西非人民為保有自己生計所係的土地,也堅決反對殖民當局的土地掠奪政策。
其次,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非沿海商品貨幣關係已有一定發展。尼日利亞、黃金海岸、塞內加爾沿海地區的土著居民已開始種植經濟作物,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建立以不等價交換為基礎的商業掠奪體係。19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拉各斯出口的棕櫚仁由12000噸增加到36000噸。歐洲資本家不用開辦種植園,也可以繼續通過這種不等價交換剝削西非人民,以獲得可靠和豐厚的利潤。
再次,西非炎熱潮濕的氣候使許多歐洲白人望而生畏,不願前來開辦種植園。這樣在西非除喀麥隆外,殖民者幾乎沒有占有大片土地以開辦大型的白人種植園。就總體而言,殖民者在西非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土地關係。例如,在尼日利亞北部,英國人剝奪了弗拉尼統治者對土地的所有權,宣布土地和礦產的最高所有權均屬於英國政府;但同時又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土地占有關係,土著首領繼續依照土著習慣法分配土地,土地轉讓受到嚴格控製。在尼日利亞南部,除從皇家尼日爾公司所取得的那部分皇室土地所有權屬於英國當局外,保存村社或家族土地所有製,承認土地屬於全體土著居民,隻是土地出租給外來人須經英國總督批準,租借期最長為99年。在黃金海岸殖民當局也維持舊的部落土地所有製,根據1900年《租借法令》,部落領袖雖可將土地出租給歐洲人,但土地出租的麵積、期限和用途均有限製。唯有德屬喀麥隆例外。德國殖民者先在沿海地區大規模占領土著土地,分配給歐洲大租讓公司,建立在奴役非洲應募工基礎上的大種植園經濟。1896年,德國當局宣布一切空地均歸德國所有,次年建立了第一批大種植園,1906年增加到23個,1913年增加到58個。它們在1913年種植可可13161公頃、棕櫚油5044公頃、橡膠7177公頃(1911年數字)、香蕉2164公頃、煙草153公頃,共計115147公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