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自由邦和法屬赤道非洲(1 / 3)

剛果自由邦和法屬赤道非洲

赤道非洲地區(在地理上還包括德屬喀麥隆)到19世紀仍是非洲大陸最落後的地區之一。這裏各族社會發展程度不一,社會結構呈現多層次性,從尚處於初級階段的氏族製到較完善的封建製一應俱全。在偌大範圍內,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一國家。經濟上雖然存在精耕細作的農業和相當發達的手工業,但使用鋤耕的粗放農業仍是經濟的主體。

阻礙赤道非洲曆史進步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極為不利的自然環境。赤道非洲地區位於非洲大陸腹部,赤道橫貫其中。界內熱帶叢林密布,氣候高溫多雨。這種自然環境最不利於社會的發展。第一,熱帶密林和星羅棋布的河流為人們提供了充足的幾乎是現成的生活資料(水果、魚類),而氣候使人幾乎不必為穿和住擔憂。沒有發展生產的需求,也就喪失了推進生產進步的動力。第二,與充足的生活資料相反,大自然提供給這裏的土壤卻十分貧瘠。在高溫多雨氣候下形成的富鋁土養料少、分化快,很不適合發展精耕細作農業,這是改進生產的極大阻力。

二是肆虐了400年的奴隸貿易所產生的巨大破壞作用。關於奴隸貿易及其給非洲帶來的毀滅性破壞,本卷第一章已有述及。這裏特別提出一點:對於19世紀中期以後進入赤道非洲地區的阿拉伯的奴隸販子應作具體分析,不能將他們與歐洲奴隸販子混為一談。第一,他們不是單純的販奴者。他們經營的主要商品是象牙,其次才是奴隸。第二,這些奴隸販子中的許多人後來成為赤道非洲地區抵抗法國、比利時侵略的主要力量。對其販奴,無疑要譴責,但對其反抗殖民侵略則應予肯定。

熱帶非洲人的沉重的曆史負擔便利了法國、比利時的入侵,也為後者推行殖民史上空前黑暗的掠奪製度——租讓製提供了土壤。所謂租讓製,是指殖民政府以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作保障,以私人大壟斷資本為核心力量,為達到最大限度地掠奪天然橡膠、象牙等熱帶經濟作物這一目標,而采取的一係列措施,包括奪占土地、實物稅、強迫勞動和令人發指的懲罰製度。這種極端野蠻的掠奪製度為壟斷資本家帶來了巨額收入,卻使災難深重的赤道非洲人民又遭受了一次浩劫。

一、殖民征服前的剛果(紮伊爾)

到19世紀80年代,即帝國主義瓜分非洲的高潮到來之時,由於奴隸貿易的長期破壞和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鬥爭,剛果到處呈現衰敗景象。整個社會四分五裂,幾個王國之間及王國內部兵連禍結,戰亂不斷。

庫巴王國剛擺脫與盧巴人的戰爭,進入19世紀後又和安庫丘人展開了綿延數十年的戰爭,直到比利時人入侵時還在進行。然而,王國內部卻相當穩定。米柯貝·姆布雷在位30年(1810—1840),博佩·莫賓吉統治45年(1840—1885)。後者是一位傑出人物,領導庫巴人頂住了外敵入侵,維護了庫巴獨立。

盧巴王國則陷入內外交困、江河日下的境地,外有肖克韋人、耶克人和泰泰拉人相繼入侵;內部統治者為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第十一代國王代穆尚即位一年後即被殺。1892年比利時人來到時,兩個王位覬覦者——卡鬆戈·尼昂博和其兄弟卡邦戈還在作鬩牆之戰。

盛極一時的隆達帝國業已分崩離析。各公國獨立發展,尾大不掉,中央的控製權有名無實。帝國內部宮廷傾軋,國王頻繁更替。1883年上台的尚班達一年後被殺,繼位的康加普兩年後被穆迪巴所殺,再傳穆卡薩和基龍貝,到1896年穆特巴執政時,13年中王祚已更換6次。1885年,肖克韋人入侵,羸弱的帝國難以抵抗,大片土地被侵占。各公國內部,統治集團與當地民族的矛盾也十分尖銳,以致卡鬆戈酋長姆韋內·普圖被當地貴族出賣給比利時人。

1869年,耶克人姆西裏擺脫了隆達公國卡曾貝的控製,在本凱亞建立新國,即姆西裏王國。這是一個“商業王國”。由國家壟斷和販運的主要商品有銅、象牙和奴隸。兩條商業路線穿越國境,西線商隊將銅絲或銅錠運往安哥拉;東路經烏季季將象牙和奴隸送往桑給巴爾。姆西裏招募勞動力開采銅礦,引進銅絲加工技術,向安哥拉出口銅絲。它用賺來的錢向阿拉伯人和葡萄牙人購買槍支彈藥,武裝起一支2000人的部隊,不斷擴張領土。1880年,王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域東起盧阿普拉河、西至盧阿拉巴河、北迄盧武阿河、南抵讚比西高地。在這個龐大的王國內,姆西裏模仿隆達帝國舊製,建立間接統治製度。臣屬的酋長擁有很大的自治權,中央隻派一名駐節代表,監督酋長們交納貢賦和招募武士。這種強盛的局麵曇花一現。1891年,當地被壓迫民族桑加人等紛紛起義,姆西裏年老體衰,王國迅速走向衰落。

在比利時人征服前的剛果,有一股勢力不容忽視。這就是從事象牙和奴隸貿易的阿拉伯商人。他們在1825年後來到剛果河流域,憑著手中的槍和當地一些酋長的支持,很快就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其鼎盛時期,他們控製了剛果1/3的領土。其中最有名的商人是一個有著阿拉伯血統的班圖黑人蒂波·蒂普。他擁有上千支火槍,占據了從坦噶尼喀湖到依圖銳森林之間的廣大地區。除蒂波·蒂普外,較大的商人還有烏季季地區的魯馬利紮和拉巴河附近的基邦熱素丹。比利時人剛進入這一地區時,對他們采取懷柔和拉攏手段。1887年,蒂波·蒂普被任命為剛果自由邦斯坦利瀑布區的長官,其子侄也都享有高官厚祿。因此,在19世紀80年代,雙方的關係還算穩定,但衝突不可避免。因為阿拉伯商人的強大勢力是比利時擴張的最大障礙,阿拉伯商人對象牙貿易的壟斷,也使比利時垂涎欲滴。1890年,斯坦利施展計謀,將蒂波·蒂普騙回桑給巴爾,從此一去不複返。

二、剛果自由邦的建立與人民的反抗鬥爭

1885年2月23日,柏林會議承認剛果自由邦為主權國。4月30日,比利時議會通過法案,同意利奧波德就任剛果自由邦國王。8月1日,利奧波德通知列強,正式宣布剛果自由邦成立。

柏林會議劃分了利奧波德的統治範圍,但界線不明。這是因為,當時與會者對剛果的地理情況並不十分清楚,許多地區仍是歐洲人一無所知的空白點;加之其他列強對剛果的土地也極感興趣,籠統圈劃範圍便於他們插手。法國和葡萄牙分別覬覦烏班吉和隆達,英國則企圖染指加丹加。因此,利奧波德要建立起自己的獨立王國,就必須與這些對手做交易。1887年4月29日和1894年8月14日,利奧波德與法國簽訂了兩個協定,劃分了雙方在烏班吉地區的邊界;1891年5月,與葡萄牙訂約,確定了剛果自由邦同葡屬領地——卡奔達和安哥拉的邊界;1894年5月12日,又同英國簽訂條約,劃定了剛果自由邦同英屬羅得西亞的界線。

在與列強談判的同時,利奧波德組織許多支武裝探險隊,四麵出擊,對剛果自由邦圈定的範圍實行有效占領。早在柏林會議前,斯坦利等殖民探險家的活動已為利奧波德攫取了剛果河下遊的大片土地。因而此後的探險多是在邊緣地區進行的:烏班吉—韋累河流域,開賽河—寬果河流域、加丹加及洛馬米河以東地區。

1886—1892年,自由邦先後派出範熱爾、巴埃和範克爾克霍文三支探險隊滲入烏班吉—韋累河流域,憑借武力,迫使當地酋長簽訂條約,接受自由邦統治。剛果人民以部落為單位,頑強抵抗殖民者。1888年,亞科馬族武士擊潰範熱爾縱隊;1891年,布賈人大敗範克爾克霍文縱隊,殲滅殖民軍60人。但由於各部落互不聯係,各自為戰,終被殖民軍各個擊破。

對開賽河—寬果河流域的占領由沃爾夫、維斯曼、勒馬裏奈爾和範德維爾德四支探險隊負責。前三支在1885—1889年間考察了開賽河及其幾個支流,修建了盧埃博、盧盧阿堡和盧散博等幾個軍事據點。後一支在1890年建立了東寬果河區。與烏班吉—韋累河地區不同,這些地區是剛果古文明中心之一,庫巴、盧巴和隆達王國雖已衰弱,但仍統治著這些地區。比利時人的征服行動遭到了他們的反抗,其中隆達王國卡鬆戈的抵抗尤為頑強。1885—1900年,姆韋內·普圖領導人民英勇鬥爭,屢敗殖民軍。最後,比利時人采用分化瓦解的卑鄙手段,勾結當地貴族,殺害了姆韋內·普圖,征服才得以完成。

對加丹加的占領從1890年展開。年底,勒馬裏奈爾由盧散博據點出發,1891年4月到達姆西裏首都本凱亞,向他提出接受剛果自由邦保護,遭到姆西裏的堅決拒絕。4月15日,在利奧波德授意下,一批企業家成立加丹加公司,同剛果自由邦訂立條約,負責占領和開發加丹加,作為交換,剛果自由邦擁有加丹加公司1/10股份。5—10月,公司相繼派出斯太爾斯等率領的武裝縱隊。12月20日,斯太爾斯部下殺害姆西裏。22日,姆西裏的兒子班達被立為酋長,成為比利時人的傀儡。

洛馬米河以東地區是阿拉伯人的天下。在整個19世紀80年代,比利時人懾於阿拉伯人的威力,采取懷柔政策,隻不過是緩兵之計。到80年代末,其他地區的綏靖工作接近完成,征服阿拉伯人的任務便提上日程。剛果自由邦以強大殖民軍為後盾,收起懷柔政策,強征象牙稅。雙方矛盾激化,衝突時有發生。1892年5月,霍迪斯泰探險隊悍然在裏巴—裏巴升起剛果自由邦旗幟,與阿拉伯人發生武裝衝突。探險隊幾乎全部被殲,這次交鋒標誌著阿拉伯戰役的開始。此時,阿拉伯人擁兵10萬,剛果自由邦隻有3500人,阿拉伯人占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

在洛馬米河畔恩岡杜的泰泰拉人的酋長貢戈·盧泰泰是阿拉伯人的忠實夥伴(他曾是蒂波·蒂普的奴隸)。1890年—1892年,盧泰泰率本族人民英勇抗擊比利時人,一度還與盧巴王國的卡邦戈協同作戰,屢敗殖民軍。但在近代化的軍隊麵前,泰泰拉武士還是失敗了。1892年9月,盧泰泰投降。泰泰拉人並未屈服,在1895、1897和1901年先後舉行三次起義,堅持鬥爭到1908年,沉重打擊了殖民者。

早在1886年,魯馬利紮的軍隊已同剛果自由邦部隊發生衝突。魯馬利紮聰明能幹,善於指揮,深受戰士愛戴。軍隊戰鬥力頗強,屢敗剛果自由邦軍隊。1892年後,剛果自由邦增調四支遠征隊合力圍剿,經過兩年血戰,到1894年3月才將魯馬利紮趕至德屬東非。

蒂波·蒂普雖在1890年返回桑給巴爾,但其主要力量仍留在剛果,包括駐守在卡鬆戈的塞富(蒂普之子)、斯坦利瀑布區的拉希德(蒂普之侄)、盧阿拉巴河的基邦熱素丹和裏巴—裏巴的恩塞勒拉酋長都是他的羽翼。1892年5月,恩賽勒拉一舉消滅霍迪斯泰遠征隊。不久,塞富也在卡鬆戈殺死剛果自由邦駐節代表。戰爭全麵爆發。1893年4月22日,重鎮卡鬆戈失守。10月20日,雙方在洛馬米河進行決戰,阿拉伯人慘敗,塞富死於此役。1894年12月,基邦熱兵敗被俘。

至此,剛果自由邦完成了對其200多萬平方公裏土地的實際占領。這是一場自始至終通過無數場血戰完成的真正的軍事征服。

三、利奧波德製度

在剛果自由邦,利奧波德推行一種專橫獨斷和殘酷剝削的製度,史稱利奧波德製度,因其臭名昭著,竟成為“殘暴”的代名詞。其主要內容有二:

第一,在政治上,國王極端專權。剛果自由邦的軍隊、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權由他獨掌,政府各部門的高級官員由他任免,並向他一人負責。他本人則不受任何約束與限製。中央政府(設在布魯塞爾)包括中央辦公廳和外交、內政、財政三部及一個最高顧問委員會。地方政府由總督(設於1887年4月,在此之前是行政長官)統領。它包括執行委員會、谘詢委員會以及區和分區政府。總督是國王的代表。他有權任免地方官員,有權頒布具有法律性質的命令,必要時有權中止國王的某項命令。整個行政機構的官員全由歐洲人擔任。據統計,1891年白人官員有290名,1897年有684名,1904年達到1424名(其中有900名比利時人)。剛果自由邦軍隊由直屬國王的軍隊司令統領,包括一個教導營和若幹正規連。1888年有8個連,1893年增至16個,1907年達到127個連。軍隊人數由1895年的4000人增至1905年的16000人。士兵從非洲人中招募,服役期為5—7年。軍官全由歐洲人擔任。

第二,在經濟上,推行租讓製,通過私人壟斷資本對剛果人民進行殘酷剝削和野蠻掠奪。這一製度以剝奪非洲人的土地為前提。1885年7月1日,剛果自由邦頒布法令,規定除土著土地(即法令頒布時非洲人耕種、居住及暫時休耕的土地)外,其他的土地為空地,歸國家所有。1891年9月21日、10月15日和1892年5月又接連頒布三個法令,宣布國有土地上的產品屬國家所有,非洲人不得利用,並明確規定自由貿易為非法。這幾個法令剝奪了非洲人對自己土地的占有權和使用權。在此基礎上,利奧波德推行租讓製,即把大片土地連同土地的壟斷經營權租給私人資本。早在1886年12月27日,以比利時大企業家蒂斯為首成立了剛果貿易和工業公司,首先得到10萬公頃土地。1889年,它的子公司——剛果鐵路公司因承建馬塔迪—利奧波德維爾的鐵路工程又得到大片土地,從而使公司所占土地超過100萬公頃。1891年,租讓製正式推行,私人壟斷財團紛紛湧入剛果。加丹加公司、安特衛普公司、開賽公司、英比橡膠公司等相繼獲得大片租讓地。利奧波德所以要推行租讓製,一是考慮其財政困難。剛果自由邦不是比利時的殖民地,國王得不到政府撥款;比利時大多數金融資本家對剛果自由邦的價值持懷疑態度,他們不願為風險投資枉花一分錢。利奧波德獨木難支。至1885年,剛果各項事業的投資已花去他1000萬法郎,1890年增至1900萬法郎,這使他負債累累。二是考慮到租讓製對自己最有利。作為出租者,利奧波德可以分享各公司紅利。一般公司上交25%利潤,個別例外。如加丹加公司因負擔占領費用,隻交10%利潤;而剛果鐵路公司則因其產品出口稅被免20%,需上交利潤的40%。同時,他又是最大的承租者,許多公司有他的股份(他占有英比橡膠公司、安特衛普公司50%資本),因此,股份分紅又是他一大收入。據莫雷爾估計,1904—1905年,單這一項就為他帶來36萬英鎊收入。1896年,他通過一項密令,將11.2萬平方英裏的好地劃為王室領地。十年內,這一領地生產橡膠11354噸,獲得1500萬美元。租讓製帶來的巨額收入,使利奧波德迅速擺脫財政危機,並揮霍無度。他向皇室成員發放大筆津貼;購置大批地產;修築離宮別墅;收買報刊輿論為他宣傳,美化他在剛果自由邦的統治。各租讓公司也都獲得巨額利潤,大發其財。英比橡膠公司在六年中獲純利72萬英鎊,每一股的價值竟由46先令6便士增至35英鎊。

剛果人民在利奧波德統治下遭受巨大災難。當時剛果自由邦的經濟收入主要靠象牙、橡膠、棕櫚和花生出口。殖民政府為了最大限度地掠奪這些物產,采取了一係列措施:(1)實物稅。即強迫非洲居民向政府和公司交納實物,主要是橡膠和象牙;在不產橡膠的地方,以棕櫚和花生代替。稅額由行政人員確定,各地不一。如蒙加拉地區,每人每月交橡膠9公斤,東方省為2—4公斤。殖民政府為鼓勵多收橡膠,對稅吏實行獎罰製度。據有關資料記載,稅吏報酬分兩部分:一小部分是工資,另一部分是從他收集的橡膠中提取2%的傭金。若完不成稅額定量,不足部分則從其傭金中扣除。收集橡膠的多少直接與稅吏的利益掛鉤,促使他們隨意提高稅額。(2)強迫勞動。它有兩種形式:一種與實物稅相結合,強迫非洲人為政府和公司收割野生橡膠。1903年,殖民政府頒布法令,規定土著居民每月必須為國家勞動40小時,名為人頭稅(又稱勞動稅)。地方政府常任意將這40小時的勞役折成實物稅,其稅額高到驚人程度。據資料記載,剛果人實際上每月要勞動20—25天才能完成定額。另一形式是各種名目的徭役,如為政府打雜當差、運送貨物、修築公共工程。後兩項勞役十分沉重,往往造成大量死亡。例如,修建馬塔迪—利奧波德維爾鐵路的工人1890—1892年死亡900人,而鐵路才修9公裏,每一公裏就有100人付出生命。服徭役的剛果人幾乎是無償勞動,所獲報酬微乎其微,往往是發給一些毫無用處的物品。(3)雜稅和其他負擔。除實物稅和各種徭役外,剛果居民還被迫承擔一些額外雜稅和負擔,如為軍隊提供食宿,向殖民官員送野味、家禽。以有一百間茅屋的奔巴村為例,該村除人頭稅外,還要上交5頭羊或豬、或50隻雞、125擔木薯、15公斤玉米或花生、15公斤山薯。(4)嚴刑峻法。為防止非洲人怠工或反抗,殖民者製定了極其殘酷的懲罰措施。他們扣押土著婦女和兒童作為人質,迫使男子完成稅額。人質集中營生活條件極差,死亡率很高。剛果人隻有交足了稅收,才被準許以貨物贖回人質。在一般情況下,剛果居民若完不成稅額,輕則處以鞭笞,重則砍手、砍足、割耳朵乃至槍殺。殖民當局常常派出武裝討伐隊,竄入村寨,燒殺搶奸無惡不作。討伐隊返回時,除滿載的劫掠物外,常帶上一筐筐被砍下的、經煙熏烤的手臂,作為向當局邀功請賞的物證。有的殖民者閑極無聊,竟以土著為靶子,比試槍法。種種暴行令人發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