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當前的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化浪潮既與非洲人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相吻合,又有西方特別是美國再次在非洲推行殖民化的戰略圖謀。在不少國家裏,後者甚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冷戰的結束,雖然使非洲獲得了自身獨立發展的機會,但對非洲的挑戰卻是嚴峻的,非洲的主權受到巨大的威脅。
非洲的民主化浪潮預示著非洲正在經曆一次變革。民主化在客觀上形成社會內部的一種民主氣氛,猛烈地衝擊著那些專製腐朽的統治,對新老當權派都起著某種監督和遏製的作用。為維持統治的合法性,當權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所屬政黨的思想和工作作風,增加執政黨與人民、執政黨與反對黨派之間對話的渠道,並通過立法手段進一步保證人民的權利以及參政、議政的機會,從而促進了不少國家的民主和法製建設。原執政黨通過選舉繼續執政的國家,雖然仍保留了原來的政治格局,但卻根據目前形勢進行了自我調整,比較務實。例如,突尼斯公布了各政黨必須遵守的憲章,並對容易引起國內動亂的原教旨主義運動和組織采取絕對禁止的政策。烏幹達抵抗運動通過武裝鬥爭取得政權後,逐步建立和健全了抵運統治體製,並實行一係列緩解社會矛盾的措施,加上多年人心思定,從而在民主化浪潮的衝擊下保持了政局的穩定。坦桑尼亞也循序漸進地引進多黨製,迄今這個過程遠未結束,但並未引起像其他國家那樣的社會動亂。
這股浪潮促進了非洲一些老大難問題的解決。熱點地區開始通過談判熄滅戰火。在南部非洲,南非政府廢除了種族隔離,正在結束白人少數人統治,向非種族歧視的社會過渡。現政權舉行了白人公民投票,並安排了與20多個黑人政黨有關憲政問題的談判。安哥拉人運政府與武裝反對派安盟於1991年5月簽署了伊什圖裏爾協定,結束了曆時15年的內戰,目前正在聯合國監督下積極籌組1992年大選的各項工作。莫桑比克已宣布實行多黨製,目前正在進行關於結束內戰的談判。毛裏塔尼亞和塞內加爾之間的邊界糾紛和衝突,正翻開過去不愉快的一頁。塞內加爾內部的卡薩芒斯地區已暫時放棄解放或獨立的念頭。利比亞由於自身的問題,已暫時收斂了它對乍得、尼日爾和馬裏諸國的野心。西非經濟共同體斡旋利比裏亞內戰各方,塞內加爾調解紮伊爾執政黨與反對黨派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均初獲成功。非洲國家還簽署了非洲共同體條約等等。所有這些,不僅預示著非洲在竭盡全力減少軍事衝突、軍事政變等相互殘殺的可能性,而且也揭開了非洲問題應由非洲人自己解決及掌握自己命運的序幕,證明非洲在改革中前進。
經過這次民主化浪潮的衝擊以及各種力量的反複較量,非洲有識之士包括當權者開始認真思索,並在政權建設上取得了若幹共識。
第一,強調主權不可侵犯的原則,反對外國強加任何模式。多數領導人指出,非洲必須自主決定民主道路,不需要別人教訓、強加或移植。有些領導人還揭露西方民主是欺騙、用金錢施壓等等。他們異口同聲摒棄東歐和蘇聯變革模式。非統秘書長薩利姆說:“非洲人民經過長期不屈不撓的鬥爭,才贏得了獨立,贏得了自己選擇國家政體的自主權。誠然,我們沒有人反對民主,但是我們決不會讚成民主是某個國家或某些人的專利品。”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指出,非洲“不需要東歐那種180度的大變革,……不能把刀架在脖子上強迫非洲一下子由一黨變為多黨製”。
第二,政治製度必須適合於國情,並要不斷地加以完善,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和總的戰略要求,而且當今世界上也沒有一種統一的政治模式。他們認為,民主是一種精神狀態,即讓更多的人參加國家管理和經濟生活,並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民主不等於多黨製,一黨製也不意味著不民主。民主的內涵是受到實際情況的規定和製約的。在當前情況下,民主化必需服從於民族團結、政局穩定和經濟發展三位一體的任務。因為沒有經濟發展就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民主將是一種幻想,饑餓的人是不自由的。同樣,沒有民主,經濟發展也不可能順利進行。民主與發展必須齊頭並進,但發展無疑居首位。團結與穩定是改革與發展的必要前提,而當前所需要的是強有力的國家並不斷增強其控製能力,以保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第三,政體改革要有秩序而穩妥地進行,要探索出一種最佳方案和途徑。
目前,非洲顯示出空前的動蕩與不安,強權政治咄咄逼人,令人喘不過氣來。但是非洲在思考、在探索,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在湧現。這可能就是非洲新覺醒的開端,新變化的開始,也可能是非洲找到抵抗強權政治的起點,是非洲的希望所在。一些學者把1990年稱為非洲的“轉折”、“第二次獨立運動的開端”,看來不是沒有道理的。
非洲民主化浪潮給西方特別是美國帶來了極大的希望或幻想,認為多黨議會民主製和新自由主義將在非洲大陸得到普遍推行,而成為其新戰略的重要支柱。
非洲民主化浪潮是新自由主義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並導致非洲社會主義思潮潰散而出現的。但在非洲大陸除埃及和南非外都沒有經曆過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資本的積聚和集中是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開始其進程的,現代民族正處在形成過程中,這一切決定了非洲民族主義政權建設的極端艱巨和複雜性。一般地說,一些民族主義者主張或傾向於權力集中,而一些傳統主義者則主張或傾向於把對祖先的崇拜與現代宗教結合起來,實行部族或地區分治,以維護其傳統王國不受任何侵犯。但是,這兩者又並非截然分開,彼此都要尋求對方的支持。送禮和與酋長談判仍然是對國家重大決策取得一致看法的最可靠方式。另外,有一些靠捕魚或狩獵為生的部族還存在比較頑強的軍事性的集權主義,這就說明非洲國家獨立伊始沿襲西方特別是前宗主國的製度為何均以失敗而告終。這次民主化浪潮雖然帶來了各種勢力的大分化、大改組,並已形成以多黨製為政權建設的主要傾向,但它沒有也不可能把非洲社會帶入西方民主製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那種社會發展階段。民主化浪潮以及它所產生的結局不僅有局限性,也有特殊性。
由於絕大多數非洲國家缺乏有組織的反對派,非洲知識分子階層感覺銳敏,帶頭掀起了民主化的巨浪,但是眾多的情況表明,工會和宗教勢力這兩支比較獨立而有組織的力量在民主化浪潮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工會在不少國家幾乎起了中堅作用,它們的罷工運動是迫使當權派作出讓步的決定因素之一。在馬裏,工會領袖卡蘭貝就被選為反對黨派協調委員會主席,他所領導的大罷工促使了特拉奧雷的下台。剛果、尼日爾等國的工會也起了類似的作用。讚比亞工會領導人弗雷德裏克·奇盧巴則通過選舉登上了總統寶座。多哥、喀麥隆及毛裏塔尼亞等國的工會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宗教在文盲占多數的非洲國家裏有較大的吸引力和號召力,現已成了一股政治力量。宗教勢力自民主化浪潮以來,已從教堂布道走上街頭,成了多黨民主製浪潮的策劃者、組織者和積極參加者,以及執政黨和反對黨派之間的調解者或斡旋者,如貝寧、剛果、加蓬、多哥、紮伊爾和馬達加斯加等國。喀麥隆、肯尼亞和科特迪瓦等國的主教是率先反對當權派的發難者。最引人矚目的還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的抬頭,且發展迅速。在蘇丹,巴希爾軍政權就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社會生活全部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準則。在國際原教旨主義組織及伊朗的支持下,蘇丹原教旨主義勢力已成了開拓其運動的基地,成為進入撒哈拉以南的橋梁。在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救國陣線在地方選舉和全國大選中均獲得勝利,隻是在軍隊出麵幹預、取消第二輪議會選舉後才未能上台。原教旨主義團體在乍得、尼日爾、馬裏等國的活動在加強。肯尼亞、非洲之角及坦桑尼亞等國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響和衝擊。
非洲目前的政黨,無論執政黨和反對黨派包括老黨或新建的黨,其性質和基礎均沒有任何變化,即缺乏階級和群眾的基礎。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目前僅僅充當了執政黨和反對黨派之間鬥爭的“消極舞台的台柱。”它們都舉起民主化的旗幟,與其說這是它們的建國方略或政權模式,勿寧說是一種蠱惑人心,尤其是給西方特別是給美國看的。對當權派而言,它們都扮演著十分矛盾的角色,既要抓改革的旗幟,又要捍衛和維護既得利益集團,包括部族利益集團的利益;既要對付來自反對黨派的挑戰並削弱其力量,又要安撫黨內各派係,以防本身的削弱和分裂;既要反對西方的強權政治,又需要它們的政治經濟方麵的支持。它們匆忙引進多黨製大多屬於應急之策,關鍵在於維護其統治、保護其利益。就反對黨派來說,它們多數都沒有理論指導,也沒有提出治國良策,且力量分散。如紮伊爾就有300多個政黨,成分複雜,彼此政見分歧嚴重,有少數黨才成立幾天就土崩瓦解了。多數政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忙於解決自身問題或與其他黨派的關係問題,很難建立一個較為持久的足以對付執政黨的統一戰線,無暇顧及社會,更談不上去吸引社會。隨著它們之間爭奪的激化,有些國家執政黨仍繼續執政,另一些則由反對黨派中較強的一派執政,而其中有的國家法律與秩序遭到破壞,無政府主義大泛濫,國家經濟、財力、物力遭到巨大的損失和破壞,人民正在繼續受到動亂、戰爭和饑餓的折磨。索馬裏、乍得、利比裏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唯一真正的權力主宰者是槍杆子。蘇丹南北之間的戰爭仍在繼續,軍政權執政兩年多不僅未能使其他反對黨派停止反對軍政權的活動,而且連軍隊也無法控製,迄今已發生過四次未遂政變。在埃塞俄比亞,民陣政府雖已開始民主化進程,成立了各派參加的過渡議會和過渡政府,並擬在1993年舉行選舉,但奧羅族和阿法爾族一直在同中央政府進行公開鬥爭,厄立特裏亞人民解放陣線已在厄省成立臨時政府,脫離中央政府,實行地方全麵自治。在索馬裏,北方已宣布自己是獨立於索馬裏蘭的共和國,並正在謀求國際承認,南方各部族、各派係之間的武裝衝突仍在繼續。在乍得,韋代總統雖傾向使政權向多黨製過渡,但以部族地區為基礎和各派武裝仍繼續各霸一方,韋代隻能統管自己的軍隊。
總之,非洲到處都充滿矛盾和鬥爭,並隨時都可能發生突發事件,這種飄浮不定的局勢也使政治多元化、民主化舉步維艱。
目前非洲正處在發展經濟、以經濟獨立來鞏固政治獨立的階段。各國的根本利益是和平與發展。事實證明,民主化並未給非洲帶來和平、安定以及消除貧困的前景,很可能一些政府在政策尚未結出碩果以前就被趕下台。如果有關國家最終獲得了成功的經濟記錄,並建立起較穩定的商業環境,投資開始源源而來,家庭狀況開始略有好轉,選民們就將開始投票選舉填飽了他們肚皮的那個政黨,但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米歇爾·康德蘇稱,該組織已同23個非洲國家政府有貸款協議。但任何協議都沒有執行到底,或執行到使非洲經濟騰飛的程度。非洲雖已開始尋求和探索非洲式的政權模式和經濟發展模式,但是前進道路上仍布滿荊棘,路程將是漫長而曲折的,甚至要付出高昂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