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務” 要給力
思享家
作者:吳玲
核心提示:後工業化時代,盡管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生命不再,但在服務業和高新技術製造業領域,中國正在鋪路。
《支點》記者 吳玲
伴隨經濟周期日益短期化,以及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能源、環境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大趨勢,中國對工業化的“迷戀”已難以為繼。預計2020年前後,中國將逐步進入後工業化階段。
後工業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提出的。他認為,後工業社會一個最簡單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製造業,而是服務業。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在2013年取得曆史性變化,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工業。
然而,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10.8%的全球服務貿易比重,更是與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不相匹配。未來,中國由出口至內需的轉型中,服務業無疑將成為重點擴張的對象,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更高的工資和更多的家庭支出,使中國完成向後工業化階段的平穩過渡。
為此,本刊專訪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裏斯托弗·皮薩裏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解讀後工業化時代的就業趨勢如何變遷,以及他眼中的中國優勢。
勞動力向服務業轉移
《支點》:對於即將步入後工業化時代的國家來說,就業趨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克裏斯托弗·皮薩裏德斯:後工業化時代,意味著勞動力被重新分配,體現在就業趨勢中最顯著的一個變化是勞動力從農業和工業向服務業轉移,導致服務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即所謂的“結構性變化”。
《支點》:實現這一勞動力轉移的過程,有哪些需要特別關注的因素?
克裏斯托弗·皮薩裏德斯:不同行業間就業變化的驅動力主要來自於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同一行業內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誰的生產率高,誰就可以降低產品價格、提供更豐厚的薪水、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以吸引勞動者。最終,這類企業在優勝劣汰的法則中生存壯大,生產率較低的企業則在經曆了“衝突共存”後,逐漸萎縮直至離場。而事實上,後者的“犧牲”正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源頭。當然,需求在勞動力重新分配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可小覷。
《支點》: 能更具體地談一下這兩種因素是如何影響就業的嗎?
克裏斯托弗·皮薩裏德斯 :就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而言,對產能的需求基本上為固定比重。若某個領域的生產率高出平均水平,產能就會隨之更快增長,那麼該領域不得不減少就業以“補償”其他領域。因此,為滿足需求平衡,各個領域的產能增長率應保持相似的節奏。
也有一些情況之下,需求彈性給就業帶來的影響要比生產率的變化來得更加明顯。例如,當人們對食品的需求彈性較小時,農業就會喪失更多的就業。盡管人們對不同行業的需求彈性不盡相同,但奢侈品、家庭和健康等現代服務業無疑將引來更多需求。
《支點》:在向後工業經濟體轉型的過程中,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就業比例如何達到理想狀態?
克裏斯托弗·皮薩裏德斯:後工業經濟體是淩駕於工業國之上的一個概念,多數人口就業於本地服務業,是它的顯著特征之一。此外,它與世界各地進行著製造業產品和服務業貿易的往來,製造業就業比例不宜超過20%-25%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