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激活市場的內生動力(2 / 2)

《支點》:那麼,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是否是關鍵所在?

程誌強:對,隻有民營經濟活躍起來,才能夠讓人力資源在社會得到良好的分配。當然高科技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方麵也有的巨大的作用,除此之外仍需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中關於“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製度。”和“公有製經濟財產不可侵犯,非公有製經濟財產同樣不可侵犯”的精神,增強全社會對改革、對未來前景的信心。

《支點》: 新興產業在國內的發展,主要還是靠政策扶持。怎麼破解這種“政策依賴症”,實現自主發展?

程誌強:這就需要政府轉變職能,構建“有效政府與有效市場”的內生機製,實現從“非可即禁”向“非禁即可”的理念轉變,履行政府職能,服務社會。市場該做的事交由市場做,政府與市場都能做的事,首先選擇由市場完成。同時政府應出台相應政策,促使政府兜底企業進入市場,優勝劣汰,增加核心競爭力,進而營造更加和諧的市場環境。

當然“政策依賴症”的問題其實也是經濟增長怎麼調結構的問題,我國當前的經濟產業大多缺乏核心競爭力,缺乏高新技術產業,這就造成了企業對政策的依賴,助長了“政策依賴症”的蔓延,如果我國通過結構調整,增強了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使企業有能力與世界先進企業競爭,到那時政策的作用將會弱化,“政策依賴性”的問題也可以得以解決。在此基礎之上,各地區應該進一步探索混合所有製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國企與民企的合作共贏,隻有國企的實力加上民企的活力才等於中國企業的競爭力。

《支點》:怎麼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程誌強: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內生力量。隻有改善人民的生活,提升消費水平,讓廣大人民在多元化的市場中消費,才能夠把市場做活。

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麵要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技術創新領域,另一方麵加大農村和小城鎮基礎設施投入。隻有在投資與消費共同拉動經濟增長,並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國才能過渡到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而且也隻有在基礎設施足夠完備,經濟足夠發展,社會保障足夠完善,居民收入有較大程度增長後,才能實現向消費型社會的轉型。

這裏我想著重說一下農村的市場怎麼發展的問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也是我國的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以我國每人每天消費400克糧食計,每年我國消費將近1.9億噸的糧食,而為保障我國社會的長治久安,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村問題的解決將是我國工作的重點。眾所周知,我國農村在城鄉二元經濟的結構限製下,農村金融機構匱乏,資金嚴重短缺,小城鎮發展建設所需資金無法得到滿足。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嚐試在國家允許的範圍內,鼓勵村鎮銀行及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及流轉?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成都、寧夏等地區試點的土地銀行模式,該模式通過建立完善的土地評估體係,突破了土地差異化對流轉的限製,為建立統一的全國性土地流轉市場提供了可能,值得各地借鑒。如果我們通過流轉,搞活了農村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那麼這帶來的市場將是巨大的,那時民營企業就不用絞盡腦汁從國企市場份額中分一杯羹,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問題也引刃而解。

總之我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取得的成績是不可磨滅的。以小平同誌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挽大局於危難、救社稷於水火,將改革開放定為基本國策的決定也注定會在中華民族曆史的畫卷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當然盛世中的改革、迷局中的突破更將為後世所稱讚,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的領導集體在新的曆史時期,根據當前經濟形勢,秉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原則,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出台的一係列深化改革、確保經濟持續繁榮的改革措施也將記錄史冊,彪炳千秋。全國各族人民必須緊密團結在黨中央的領導核心周圍,集聚力量,樹立信心,統一思想,努力發展。當然在此過程中,切記太過急躁,要注意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經濟總量的協調,猶如鋼鐵需要時間磨練一般夯實經濟基礎,同時顧及全社會各階層利益,以實現經濟的穩步、和諧、可持續發展,構建科技創新、管理先進、資源節約的現代化國家。(支點雜誌2014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