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激活市場的內生動力(1 / 2)

激活市場的內生動力

思享家

作者:羅樂

核心提示:從人力資本的利用入手,改善市場環境,實現向消費型社會的轉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支點》記者 羅樂

2014年是中國落實全麵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在“兩會”上,“深化改革”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而如何緊密圍繞《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要求,探索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將成為未來中國改革發展的重點。

那麼,應該如何理解經濟轉型背景下的創新發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後聯合會主席程誌強就此從頂層設計、內生力量兩個方麵進行了解讀,並由此深入分析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方向。

頂層設計要善用人力資本

《支點》:過去的一年,中國經濟加速轉型,改革呼聲不絕於耳。在改革過程中,我們首先要考慮什麼問題?

程誌強 :這裏有個很形象的比喻,李克強總理曾利用“騎自行車”理論來比喻中國經濟,指出“中國的改革就像是騎自行車,如果停下來就會摔倒,隻有不斷的前進,才能保持穩定”。

“自行車”前進的動力來自內生力量,但是如果方向錯了,一切都將前功盡棄。什麼是方向?那就是“頂層設計”。對於中國現在的改革而言,頂層設計十分重要。

《支點》:“頂層設計”這個名詞並不新鮮,您有什麼新的看法?

程誌強:中國在改革方案的設計中,有一個問題應該進一步重視,那就是人力資本的高效運用。經濟轉型必須要注重人才的利用,雖然我們的大學、科研機構、博士後流動站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但是他們展示拳腳的平台尚未得到進一步的完善,部分優秀人力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轉型中對人才的需求。

在現代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過程中,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起到的作用,要遠大於產業的引進與複製。而長期以來,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往往局限於產業的引進和提升,而忽視了人力資源在經濟轉型方麵的功效,造成了我國企業普遍缺乏市場核心競爭力的尷尬局麵。

《支點》:人才的浪費的確是非常突出的問題。

程誌強:1985年在鄧小平先生的關心下,國務院批準設立了中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此後博士後培養機製30年的不斷建設與完善的過程中,我國已經培養出8萬多名優秀的博士後科研和管理人才,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為我國科研、管理等領域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我國當前博士後的待遇仍然有待改善,後勤保障的滯後使得部分優秀的人才流失國外或者未能充分發揮自身價值。此外,一大批退休的專家、高科技人員,特別是擔任過高級管理職務的專家,受限於中國現行退休製度及社會環境,在退休後缺乏人力資源再充分利用的渠道,造成了這部分人力資源一定程度的浪費。

《支點》:在國家層麵和一些地區政府層麵,“千人計劃”、“人才引進計劃”已經開始實施,也的確收到了較好的反響。

程誌強:是的。但是這些還遠不能滿足國家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我們需要進一步從全社會各個層麵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改善人才的就業條件、後勤保障狀況,讓他們能夠更好的投身到經濟建設中去。對於退休的專家學者,可以創建“老專家創業”平台及老專家創業園,探索以老帶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對於科教興國的戰略實施而言,將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消費推動市場 市場留住人才

《支點》:在一些開放的大城市,可能更容易為人才提供平台。而在一些三、四線相對落後的城市,情況也許就不太好。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程誌強:人往高處走,這是人之常情,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縮小城鄉、區域差距,構建更加和諧的小康社會。由於城鄉二元經濟的限製,以及我國地域遼闊的自然因素的局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相對不平衡,城鄉、區域間存在一定的差距,阻礙了一些地區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這就需要政府因地製宜,加大協調力度,出台相關配套措施,設計高效的資源利用機製,充分利用區域內有效資源,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同時,各級政府可以適當發掘商會、同鄉會及其他社會資源,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當地支柱產業,培育區域性符合當地文化的特色產業,實現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