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業規模化的前提是城鎮化(1 / 1)

農業規模化的前提是城鎮化

思享家

作者:萬廣華

核心提示:解決中國收入差距和貧困問題,出路在城鎮化。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跟其他國家不一樣,有自己獨特的推動力。

國內城鎮化研究風風火火,解決中國收入差距和貧困問題,出路無疑是在城鎮化。但在城鎮化的研究中,要避免進入誤區。

中國城鎮化的速度是否太快了?

2010年,我曾提出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80%,當時社會上的反應基本是負麵的,認為我推算的速度太快。之所以認為太快,是因為他們參照了國外標準。城市化進程從10%發展到50%,拉丁美洲用了210年,歐洲用了150年,而中國隻用了60多年。

有人說城鎮化率超過50%增速就會降下來。其實未必,國際經驗並不完全可靠。一是時代不同,200多年前的城鎮化、150年前的城鎮化,包括50年前的城鎮化跟現在是不同的,物質成本、通訊成本等等都大不一樣了;二是中國有自己城鎮化的推動力,比如人多地少、高度開放等等。

中國還有一個現象也跟其他國家不一樣,即進城移民存量問題。國外很多的城鎮化是沒有障礙的,就像水流一樣自然,但中國不一樣,有戶籍製度,一定程度上限製了人口的流動。不過,改革開放後,中國城鎮化進程就明顯加快,出現了跟國外不同的軌跡。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城鎮化平均增速約為0.7%,2006年至2009年平均增速為1.4%,近三年的速度甚至還超過1.4%,呈現出上升趨勢。

實際上,中國城鎮化率還有很大上漲空間。目前,城市化進程到了52%,但中國獨有的“存量移民”現象至少會使城鎮化增加10%。按現在的情況估算,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5%左右。

城鎮化是否會過度占用耕地?

在同等條件下(如同樣收入和消費水平),肯定是在農村比在城市用地更多。首先,移民進城在占用非農用地的同時,也會騰出數量可觀的宅基地和農用土地。當農村土地流轉和轉讓問題妥善解決後,城鎮化可以帶來土地細碎化的逆轉和糧食生產規模經濟的上升,而規模農場的投資力度和技術進步速度都比分散經營強。

做一個簡單的推算,假設農村土地製度改革能夠到位,假如城鎮化進程比較順利,大概到2030年左右達到75%-80%的城鎮化率時,中國可以挪出1.2億畝耕地。

可能有人會說城鎮化會導致工業用地麵積增加,工業用地當然也有提高用地效率的問題,但是工業用地不能算在城鎮化頭上,這是經濟發展本身所需,是經濟轉型、結構轉型,這是全世界都要做的。

城鎮化會不會威脅糧食安全?

有人說那麼多人進城了,不種田了,糧食問題該怎麼保障?

糧食安全首先要人有積極性去種糧,當前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人均耕地少,隻有2至3畝,農民靠這點土地當然不會生活得很好,所以需要到城市裏謀生。有人提出可以用補貼的方式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但實際上補貼的額度將遠遠超出中國的財政能力,因為城鄉收入差距較大,想用財政手段將農村人均收入補得跟城市市民差不多,這基本不現實。

要想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要讓他們基本上過上和城市差不多的生活水平,農業必須得規模化生產。農業實現規模化,就必須得有大量人口進城。(支點雜誌2014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