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國”的困擾與蛻變
新地理
作者:吳玲 林楠
核心提示:南非的就業壓力可謂長期挑戰。按照國家發展規劃,到2030年,南非要將失業率從現在的35.6%降到6%,這意味著年均經濟增長率需要達到5.4%,而當前經濟增速與目標相去甚遠。
《支點》記者 吳玲 林楠
犯罪、戰亂、難民、疾病、貧窮……一談起非洲,這些印象便脫口而出。
但有一個國度,似乎已脫離了人們對傳統非洲國家的看法。她被視作黃金和頂級鑽石的代名詞,其旅遊天堂——好望角不僅寓意著美好的希望,而且自古就是海上貿易線富庶往來的必經之地。更不要忘了,當年她還以發達國家的身份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這就是南非,自1994年新政權製度建立以來,其社會領域發生了一係列深刻變化,政治轉型被公認為世界民主的典範。隻不過,光環之下也有無法掩飾的困擾。尤其是貧富差距日趨懸殊,正成為南非執政黨非國大(非洲人國民大會)在今年4月大選中必須直麵的難題。
有“彩虹之國”美譽的南非,亟須破繭新生!
“二次轉型”是一個噱頭?
整整20年前,南非如期舉行首次全民大選,非國大贏得63%的選票,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政黨,非國大主席曼德拉當選為新南非第一任總統。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楊立華指出,這是南非由種族隔離製度向種族平等的民主製度轉變的起點。
此後,非國大一直保持執政黨地位,並在曆次選舉中均獲得超過60%的選票。今年年初,非國大剛剛迎來102周年慶典,上萬名支持者唱起古老而有力的解放歌曲,新一輪選戰序幕由此拉開。
中國亞非學會副秘書長楊寶榮向《支點》記者表示,在即將迎來的第五次大選中,非國大及南非總統祖馬的連任,幾乎沒有懸念。
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來看,20年裏,南非經濟增長幅度達83%,實際人均GDP增幅40%,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長43%,貧困率下降10%,就業人數增加350萬,礦業和製造業平均工資上漲150%。
對於新南非所取得的成績,楊寶榮認為用“包容性”來解釋再恰當不過,以提高黑人閉塞、落後的社會待遇為核心,發展規劃覆蓋全體國民,糾正種族隔離製度造成的經濟不平等。
政府財政轉移和扶助黑人的相關經濟社會發展計劃是主要手段,楊寶榮提到,比如在企業製定發展規劃時,必須對黑人的就業比例、技能培訓、住房等做出明確規定。
然而,南非用財政收入支持大範圍的社會救助,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頗具爭議,而且黑人當中社會階層和貧富的分化是南非麵臨的新問題,楊立華提醒說。
可以說,黑人中產階級的成長是1994年以來南非社會結構的最大變化,但與之並存的是嚴峻的結構性挑戰:失業率高達25%,基尼係數高達0.63,仍然有85%的黑人處於貧困之中。
2013年底的民意調查顯示,非國大的支持率已經從年初的63%下降到53%的曆史低點,民眾對政府的經濟政策逐漸失去了耐心。因此,非國大在今年的競選宣言中強調,政府會將經濟轉型放在首位。
這就是祖馬總統在2012年6月的全國政策會議上提出的“二次轉型”,繼以政治轉型為主旋律之後的社會經濟轉型。最終,該提議因“不切合實際”而被否決。
而在楊寶榮看來,近些年南非催生了一部分黑人新貴,白人開始加入非國大,若要重新評估或出台新政,利益群體各方恐難以平衡,這才是“二次轉型”被否的真正原因。
實際上,非國大孜孜不倦推動的改革,一直是以經濟為根本。眼下正值新南非成立20周年,加之大選在即,“二次轉型”不失為一個號召黑人的參選議題,甚至可以成為“求變”的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