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外雙驅”打造國家中心城市(1 / 1)

“內外雙驅”打造國家中心城市

新地理

作者:方迎定 林楠

專家視角

《支點》記者 方迎定 林楠

國家中心城市所在的區域,肯定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分工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綜合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動力較強的區域,也被稱之為“國家戰略區域”。

由全球產業價值鏈分工體係形成的區域跨國經濟體係,是城市進一步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條件。總部經濟以及國際采購中心、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等發展程度,已成為決定中心城市能級大小的重要指標。

《支點》:應如何判斷世界500強企業對一座城市的選擇?

楊建文:首先,世界500強企業進駐某個區域是有戰略意義的選擇。它們選擇某個城市,本身就從一個側麵體現出這個城市在全局中的位置以及企業的期待與預期,同時也意味著城市經濟發展的機遇。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一個城市成長的標誌。

第二,世界500強中每一個企業本身不僅僅是一個企業,而是產業中間的一個領軍者,其進入意味著這個產業往前或往後的關聯效應將隨之發生,而且這個發生不需要你再花很多的力氣去招商引資,它們進來以後就全部自然而然地帶動起來。

第三,世界 500強企業進入某個城市有很多原因,如市場要素的價格、政策的特殊性,還有通過占有現有市場來獲得潛在市場等等。

《支點》:如何吸引世界500強企業並打造國家中心城市?

李光:國家中心城市應成為全球資源集散的重要節點,在一定程度上擔當起整合全球生產和市場的重要角色,並與其他中小城市一起形成全球化的分工區域。國家中心城市與區域其他城市在價值鏈主導下的分工關係,決定了城市節點功能高度和影響力大小。

按照武漢現有的科技與人才優勢,以及天然的區位優勢,應該有更多的世界500強企業進入武漢。遺憾的是,武漢的軟硬環境仍在“補課”。所以,需要創造一個包容性環境,簡政放權,積極探索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機製,讓企業做市場的事情,政府起引導作用。同時,還需要將科技人才優勢、區位優勢、基礎設施優勢等綜合優勢充分發掘,這要靠政府做聯動,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從而得到1+1>2的效應。所謂國家中心城市就是六個字:引領、輻射、集聚,也就是通過吸引世界500強企業,集聚更多的人才和技術。

《支點》:在引進世界500強企業過程中,需要避免哪些問題?

田畢飛:在看到世界500強企業為當地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它們對當地帶來的負麵效應。需要警惕的是,世界500強的工業類企業所帶來的環境汙染不容忽視。發展工業就需要大量能源,而中國80%的電都是通過燒煤產生的。

再比如說,這些跨國公司進入到武漢或者中國,就會把優秀的人才都吸引走,如果把所有的人才都吸引走,那麼內資企業或者本地企業不就成了被壓製的對象?當然現在市場已經開放,並不能阻止這些企業花巨資吸引優秀人才,但也給我們敲了警鍾,即不能一味依賴這些世界500強企業或者跨國公司,指望他們把中國的經濟質量拉上去。

從根本上講,我們更需要發展自己的民族企業。這就需要政府在吸引世界500強企業時,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企業的區域總部或者研發上。因為如果他們把研發部門設在這裏,即便它們把優秀人才吸引過去,但人才畢竟可以流動,如果這些人才一旦選擇自己創業或者為國內企業服務,那就可以把先進的理念或技術帶出來。(支點雜誌2014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