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醫院投資暗藏機遇
財富道
作者:蔣李 李思琪
核心提示:短暫弱勢恰恰暗藏機遇,這意味著醫療服務將賦予民營資本更多的想象空間。民營醫院往往選擇醫保範圍之外的收費項目,這樣更容易吸引顧客、形成品牌,最終實現連鎖經營。
《支點》記者 蔣李 實習生 李思琪
“經多方努力,我們的業務總量正全麵恢複!”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吳士君對本刊記者說。
自2012年初以來,愛爾眼科一度陷入近視眼手術後遺症風波中,包括吳士君在內的高管團隊密集開會應對。如今,傳言終究過去,愛爾眼科重現盈利,再次步入發展正軌。
同樣迎來春天的,還有整個民營醫院產業。剛剛過去的一年內,國家不斷推出促進社會資本進入健康服務業的相關政策,民營醫院概念井噴,地產集團、PE(私募股權投資)、醫藥企業等投資者紛至遝來。然而,雖然眼下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的數量差距並不大,但公立醫院卻在醫療資源和服務量方麵占據了90%的份額。隨著醫改的進一步深入,民營醫院仍麵臨突圍難題。
民營醫院已成“吸金池”
“現在是投資民營醫院的機遇期。”貝祥投資私募基金合夥人雙鎔清對本刊記者說。
雙鎔清擁有美國哈佛大學醫療管理碩士學位,曾擔任世界500強輝瑞製藥高管,用他的話說,自己是個“醫療科班出身的PE投資者”。
早在6年前,雙鎔清曾打算投資上海首家國資改製後的綜合性民營醫院,卻發現其管理體係不夠完善而放棄。最近,很久沒有關注民營醫院的他,正在投資一家規劃全國連鎖運營的月子中心。
類似案例還很多。清科創投提供的數據顯示,凱鵬華盈、IDG,軟銀中國、鼎暉、鬆和資本、聯想控股等國內外PE近年來對民營醫院情有獨鍾,像口腔、眼科和兒科等專科醫院已成“吸金池”。
除了PE外,看上這塊市場不僅有上市公司恒大地產、萬科、開元投資等,還有新希望集團這樣的家族企業。
在去年底的一次論壇上,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宣布,他已與萬通控股主席馮侖、萬好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翁國亮成立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策略聯盟。
“中國有一萬多家民營醫院,但總體比重不算大。於是我想,有沒有可能整合一下?”劉永好表示,首先,會逐步改善聯盟醫院的管理方式;其次,加大科研力度,創辦大學;第三,要組織基金,為聯盟醫院提供融資服務。
這波熱潮湧現,是因為他們都看到了改革釋放的巨大紅利。2013年10月,國務院公布的《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非禁即入”,即“凡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
《意見》還指出,在2020年左右,力促健康服務業達到8萬億元的市場規模。如果以2013年2萬億元為基數,相當於未來6年內健康服務業增長3倍,年均增長26%。
但另一方麵,國內民營醫院的“小、散、亂”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2012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中提出,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達到總量的20%左右。而國家衛計委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月-11月民營醫院診療人次2.4億人次,僅占總量的10%。
由此分析,各地社會辦醫現狀距離發展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短暫弱勢恰恰暗藏機遇,這意味著醫療服務將賦予民營資本更多的想象空間。”雙鎔清表示,除政策支持外,公立醫院人滿為患,以及醫療服務業現金支付、應收款少的特質,是他投資信心的兩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