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投資者訴求不一
除早年深耕醫療服務行業的愛爾眼科、鳳凰醫療,以及尚處概念期的新希望集團,近年將業務向民營醫院延伸的機構主要包括地產集團、PE及醫藥企業。
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王韜購買的樓盤在廣州市番禺區祈福新村,吸引他的不僅是地段與環境,還有開發商2001年在當地創建的第一家三甲醫院。
黃韜告訴本刊記者,祈福集團董事長彭羚基是醫學博士,他的理念是將醫院建成讓人享受的場所。這家醫院不但環境好,醫務人員的工作態度十分和氣,而且周邊社區有10萬左右的高端住戶,提供了很好的客流。
去年7月,萬科投資的兒童醫院簽約落戶深圳市寶安區,擬於今年啟建,2016年投入使用,預計投資3億元。
另一家地產巨擘恒大集團同樣學起了“祈福模式”。去年12月4日,哈佛大學與恒大集團一項重大合作項目公開:雙方將在中國共建哈佛醫院,選址已經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在恒大內部研討會上,董事長許家印指出,哈佛醫院應給予恒大業主特殊的優惠待遇。從這個角度看,該醫院亦可視為恒大全國業主共享的獨特配套,將提升企業競爭力。
“從祈福到恒大,地產集團投資醫院除了想把醫療服務做成新贏利點外,還為了降低拿地成本、增加樓盤附加值。熱炒的養老地產概念都強調醫療服務,正是出於這樣的邏輯。”王韜說。
不同的投資主體有不同的訴求,曾投資過愛爾眼科的湖南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周江軍向本刊記者表示,PE就更關注財務回報,藥企則關注與原有產業的嫁接。
在國內藥品銷售市場上,醫院占據了80%的渠道份額,這對藥企至關重要。本刊記者不完全統計,國內A股市場中投資醫院的醫藥公司已有金陵藥業、三精製藥、華潤三九、武漢健民、益佰製藥、雙鷺藥業、康美藥業等。
上海複星集團的曆程也很有說服力,它不僅是管理一千多億元的PE集團,而且旗下還有上市公司複星醫藥 。
以往,複星集團對外投資聚焦製造領域,直到2009年才介入醫療,投資醫療檢測服務機構——迪安診斷。
這筆投資讓複星集團賺得盆滿:迪安診斷自2011年5月在A股上市以來,股價從30多元升至今年1月23日收盤時的61.55元。
此後,複星集團繼續發力投資民營醫院,累計已有6家。從集團角度看,醫院一旦穩定運營,現金流回報穩定,不隨投資周期波動,有助於整合產業鏈。
“複星集團在中國要投500家醫院,並把醫院投資產品標準化!”在去年的一次投資工作會議上,集團董事長郭廣昌擲地有聲。
收購公立需謹慎
除了房產集團往往選擇新建外,“買下醫院”是藥企與PE進入民營醫院的首要渠道。
華新浩仁投資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尉昕表示,10餘年前投資民營醫院,源於國企主輔分離所剝離的一些醫院。而當前這一輪醫改市場化帶來的新形勢,則使公立醫院開始進入投資視野。從華潤、中信等央企,到聯想控股、春華資本等PE,均躍躍欲試。
公立醫院指納入政府財政預算管理的醫院,與民營醫院相比,不僅無償使用國家提供的土地、房屋、設備,每年有大量財政經費,還不用納稅。
“北京、上海的公立醫院日常財政補助占每年收入比例的5%-8%,1500張床位左右的醫院,每年補助1億元左右。”上海市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金春林告訴本刊記者,目前國內公立醫院占據了86%的床位、90%的診療人次。
相比新建耗時較長,將公立改製民營,被投資者視為捷徑——至少,在投資初期不必為人才和土地這兩大問題苦惱。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殘酷。”金春林表示,盡管國家政策有所放開,但受製於固有利益格局,鮮有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