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全產業鏈才有話語權
研究院
作者:楊萍
《支點》記者 楊萍
編者按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以解決好地怎麼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係,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在中部省份河南,有一家農業示範企業正在探索中國現代農業之路,以“南菜北種”、“南北交叉種植”等標準化農業生產為特色,成為河南省目前規模最大的供港蔬菜生產企業。
本刊記者深入該企業生產一線,對話公司高管,解析蔬菜營銷模式,試圖探究其現代農業的新思維。
這是個號稱萬畝的蔬菜基地,不僅看不到蔬菜的影子,就連工人也幾乎看不到,整個田裏空曠寂寥,隻有被犁過的痕跡……
一個月前,記者走訪位於河南省許昌市將官池鎮的河南天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和農業)總部,眼前場景讓記者著實吃了一驚。但主抓農業的該鎮副鎮長王占軍和兩名隨行人員,對此似乎不以為然,“現在是他們的休耕期,這期間,田裏除了少量種植一部分小麥外,大部分田地都要深翻休息。”
記者走訪過不少蔬菜基地,即便是冬天,也有很多大棚蔬菜基地,棚外寒冬,棚內是綠油油的蔬菜。難道整個冬季,天和農業這近萬畝的田地就這樣閑置嗎?
這家原本做冷鏈物流的企業,在短短5年多時間內,迅速轉型為“葉菜專家”。他們種出的蔬菜大小長短幾乎一致,如同工廠流水線上生產的一般。他們也是河南省目前規模最大的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企業和最大的供港蔬菜生產企業。
耀眼的光環遠不止這些。近年來中央及省部級領導的頻頻到訪,讓這家企業備受關注,而他們的夢想是要打造中國版的“金伯利農場”。
南菜北種
“種田要遵從自然規律,田地和人一樣,工作累了需要休息。北方的冬季,氣候嚴寒,不適合種綠葉蔬菜,這期間正是土地休養生息的好時候。”天和農業副總經理王建軍跟記者娓娓道來:“土地深翻多犁、休養生息隻是其中一個環節,要種出優質的蔬菜非常不易。”
王建軍早年跟隨公司創始人徐建敏創業,從普通員工一步步升至公司高層,深受器重。因此,在公司轉型做農業時,他再次被委以重任,生產和銷售一肩挑。
沒想到,半道出家去種地,王建軍迎麵撞了個頭破血流,自此,他再不敢小瞧農業。隨後,他和公司的其他高管痛定思痛 :不能一種菜種不好,就去種另一種菜,如果想在業內立足,前期就要專心致誌地種好3-5種拳頭產品。
經過深思熟慮,王建軍決定先以廣東菜心和廣東芥藍為主,附帶種植雪鬥、豆苗、意大利生菜、菠菜等幾種葉菜。聚焦了產品線之後,開始專攻菜心和芥藍。
為何專攻廣東菜心和廣東芥藍呢?因為這兩種葉菜原本適合在南方種植。南方是酸性土壤,溫度適宜,氣候濕潤。北方的土壤和水質是堿性,氣候四季分明,要想讓這兩種葉菜在北方種植,必須下一番功夫才行。
為了攻克這個難關,徐建敏、王建軍四處拜訪名師,“一年下來,光機票就有厚厚一遝。”取經回來後,他們開始一遍遍在地裏嚐試。經過反複試驗,終於使這些南方蔬菜逐漸適應了北方的低溫,也適應了經過中和介於酸性和堿性之間的土壤。在涉足農業的第三個年頭,終於實現了南菜北種。之後,天和農業獲得了兩項科研成果——南菜北種和優質芥藍高產栽培技術。
不再“看天吃飯”
種地就要跟地打交道,臉曬黑了不要緊,要緊的如何破解“看天吃飯”的風險。
農業最大的風險是天災。有不少公司,隻有一個生產基地,一旦遭遇天災,地裏幾乎沒有收成,即使重新栽種,也會造成將近兩個月時間產品斷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不能保證穩定供貨,就很難獲得客戶青睞。徐建敏看到,有的公司雖然在北方有兩三個生產基地,但是冬天一到,由於氣候寒冷,地裏種不出蔬菜後,工人就要回家,隨之陷入來年招工難的困境。
起初,這些問題也曾給天和農業帶來極大困擾,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徐建敏和他的團隊采取的策略是——南北交叉種植和生產基地區域化布局。
天和農業以長江為界,建立了兩大事業部,長江以南是南方事業部,以北是北方事業部,每個事業部旗下分別有6個生產基地。目前,該公司在全國已建成12個種植基地。
根據南北方不同的氣候特征,天和農業製定了相應的生產和休耕期。每年3月至10月,是北方基地的播種生產期,因為這幾個月正值北方的春夏秋季節,非常適宜種植。而10月至來年4月,則是南方基地的播種生產期,因為這幾個月南方沒有台風,有利於蔬菜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