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湖北農電管理體製完美轉身(1 / 2)

湖北農電管理體製完美轉身

財富道

作者:沈甸

核心提示:堅強的國家電網將覆蓋荊楚大地的山山水水,穩定的電力能源將為這個正在加速奔跑的中部大省提供引擎。

沈甸

“不在乎為誰所有,重要的是為誰服務”,“供電產權劃轉,地方政府交出的是責任,得到的是保障”,這樣的共識,促成了湖北農電管理體製的完美轉身——當陽成為這輪“轉身”中的第一個體驗者。

破除當地經濟發展瓶頸

2010年11月16日上午,湖北省電力公司當陽市供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標誌著湖北首批由代管轉變為直供直管的供電公司進入規範化管理、集團化運作、高速化發展的嶄新時期。

當陽電力聯營公司成立於1991年12月20日,聯營雙方,一方是屬地方政府領導的當陽市電力局,另一方是屬供電企業管理的宜昌供電局當陽分局。在當時,聯營體製為解決大小電網之爭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路子,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化,特別是隨著地方集資辦電政策的終止,當陽電力聯營公司越來越感到缺乏發展後勁,這種狀況與地方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反差。

日新月異的用電增量讓地方政府始料未及:2005年8月,當陽電網最高負荷剛剛突破10萬千瓦,2008年就突破15萬千瓦,2009年突破20萬千瓦,2010年中已達到24萬千瓦……電量增長是要依靠電網作支撐的。當陽電網的“十二五”規劃,需要投入近7億元資金,對於自負盈虧的當陽電力聯營公司來說,這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如此巨資,地方財政也無力負擔,而體製障礙和產權問題,又使湖北公司的投資無法進入當陽。在此形勢下,“直管”成為大勢所趨……

所有非直供直管縣都麵臨與當陽幾乎相同的窘境,理順農電管理關係成為破除當地經濟發展瓶頸的不二選擇。

幸福的蛻變在蔓延

對於這些劃轉地區的老百姓來說,電力姓“國”還是姓“地”並不重要。用電更可靠、更實惠,才是最實在的。

那麼,電力姓“電”前後,有什麼樣的蛻變?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走進位於大別山腹地的紅色土地,體驗英山劃轉三周年的脈動。

梅岩村距離英山縣城3千米。“英山八景”馳名鄂東,其中的九峰晴嵐、懸岩風雨兩大景觀就在梅岩村裏。離村子不遠還有畢升大峽穀,天氣好的時候,到那裏漂流的人絡繹不絕。梅岩村人抓住這得天獨厚的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旅遊。

龍橋農家樂就守著318國道邊上。趁著店裏這時沒有客人,44歲的老板娘吳春紅悠閑地看著電視。“現在用電可真省心。今年夏天最熱的時候,我們店裏5個空調全開著,冰櫃、電飯鍋該咋用還咋用,一點問題都沒有。”快人快語的吳春紅接著說,“說實話,前幾年還不是這樣呢。那時候,一台空調都帶不起來,客人隻能滿頭大汗地吃東西。”

開農家樂的老板娘隻知道村裏現在不再為電操心了,卻不知道整個英山縣的用電情況都發生了變化。從2000年一期農網改造結束,直到2010年完成上劃,英山縣10年間獲得的電網建設與改造資金一共是3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