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落後的土地製度製約現代農業發展(1 / 2)

落後的土地製度製約現代農業發展

研究院

作者:楊萍 張雲玲

核心提示:規模化經營是解決目前糧食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規模化不能走集體化、合作化的道路。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趨勢。

《支點》記者 楊萍 實習生 張雲玲

2004年至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1年聚焦“三農”,其中多次提出要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那麼,什麼是農業現代化?河南天和模式是否可以在全國推廣?為什麼土地製度改革備受關注?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熙保。

龍頭企業經驗大麵積推廣有難度

《支點》:在農業現代化推進過程中,龍頭企業起的作用是什麼?

郭熙保:農業最主要的還是大宗農產品,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這四種,經濟作物主要是棉花,這幾種是國家最關心的,要保證自給。當然,蔬菜關係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也非常重要。

目前,有很多諸如天和農業的農業企業做得比較成功,但是可能很難推廣到更廣大的地區,因為一般農民很難操作,他們的經驗比較獨特,難以複製。另一方麵,市場容量有限,即便是南方市場,也很難做到壟斷,別人看到你賺錢,也會盡力模仿,種菜的多了,價格就會下跌。所以,這家公司能賺錢,做得比較好,還是有其特殊性,很難在農業的其他領域推廣,蔬菜種植算是特殊農業。

種蔬菜可以打綠色、有機等牌子,有很高的附加值,也容易賣高價。但是種植大宗農產品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很難把價格提上去。此外,他們種植蔬菜的生產管理方式,是否適用於種植小麥、大豆等大宗商品?這些問題都值得研究。因此,像天和農業這樣的龍頭企業具有示範作用,卻很難大麵積推廣。

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

《支點》:您認為農業現代化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郭熙保:農業是特殊產業,政府必須要調控,因為農業不像工業,某一種工業垮了,其他的新興產業可以補起來,但農業不行,而且糧食是大宗商品,差別性不大。

中國要保護農業,需要怎麼保護呢?首先要提高關稅。進口的商品價格相對便宜,大家都願意進口,所以國內的糧價一直漲不起來,一旦糧價漲高了,就會選擇進口,現在政府隻能實行種地補貼,但是補貼得很少,解決不了問題,必須要搞規模化經營。

規模化經營是解決目前糧食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規模化不能走集體化、合作化的道路,還是要搞家庭農場。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趨勢,家庭經營作為農業的基本形式已經被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肯定。

所謂家庭農場,是以家庭經營為主體,這是與專業大戶的最大區別,專業大戶隻是一種過渡形式,最後會慢慢轉換為規範化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農業企業等隻是作為服務主體農業的其他經營服務主體,而不是生產主體。

家庭農場要保證效率,就要規模經營+家庭經營。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被提倡的100-500畝的生產規模是一個動態指標。隨著社會服務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這個規模也有可能會變成1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