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卻多個版本的產能過剩統計,政府部門對於鋼鐵行業的預測和實際情況存在距離。
例如,“十五”規劃預測期末粗鋼消費量為1.4億噸,2005年實際表觀消費量為3.53億噸;《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指南》預測“十一五”末年粗鋼消費量為3.4±7%億噸,2010年實際表觀消費量為6億噸。短期預測也很不準確,2009年初製定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預測2009、2011年粗鋼消費量分別為4.3億噸和4.5億噸,而那兩年的實際表觀消費量為5.7億噸和6.7億噸。
2003年中國鋼鐵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22億元,比2002年的697億元增長90% 。投資鋼鐵增加產能的主要是民營企業,其中伴隨著大量小高爐、小轉爐、小電爐等落後產能。2004年初,中國開始啟動以整頓過度投資為重點的宏觀調控,鋼鐵行業首當其衝。
似乎,中國更加嚴格的鋼鐵減產開始了。
標準不清楚,監督不到位
但執行過程中還是出了問題。
“製訂‘十二五’規劃前後,有關部門委托我們研究淘汰落後鋼鐵產能的標準。我們認為過去根據爐型大小劃標準是科學的、必要的,‘十二五’期間對沒有淘汰的一定要按原標準徹底消滅幹淨,否則對已經關閉的企業不公平。”劉海民表示。
“2005年後淘汰落後鋼鐵產能時,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並不甘心死掉,由於主管部門認為‘過剩了’,企業關掉兩三個小的爐子也不讓上一座大的替代,這樣‘一刀切’政策讓部分企業辦廠得不到核準,企業於是幹脆不報了,自作主張上更大的規模。這就是為什麼後來這麼多鋼鐵產能是違規的,以及越淘汰產能越大的原因。”劉海民說。
進入新世紀後,宣布關閉103家小鋼鐵廠。劉海民對本刊記者說,這些鋼鐵廠有部分沒有真正關閉,而是改頭換麵,更新設備,產能規模不斷擴大。其他新建小鋼鐵廠也大量出現,落後產能不僅沒有減少,加上鋼鐵需求上升,大企業被限製,落後鋼鐵產能反而在限產與需求中蔓延擴張開來。
任浩寧表示,根本問題在於政府行政職能的改變,這是核心,“現在缺少問責機製,連新能源都產能過剩,要先把審批環節控製好。”
在他看來,除了審批,還必須要有監管措施。“現在有太多的項目需要控製,需要狠下心來,避免把幾個小公司組合成大企業,或者落後企業以各種名目存在,要通過監管保證執行到位。”他說。
按照之前《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規定, 2011年底前需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標準已經一再提高。
“如果真的按照現有標準來落實,基本上三年可以達到目標。但實際情況是,企業也好,第三方監管也好,之前都不看這個標準。”任浩寧說, “如果淘汰產能以另外一種形式升級的話,或者說幾個小公司合並滿足相關標準以後再生產,怎麼調整都不行。”
任浩寧認為,很多產能是必須要消滅掉的,不是被兼並以後產能繼續存在,而是它不能再存在了,這是核心。以前我們把優化調整和淘汰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模糊掉了。
他表示,現在中央會給地方一個嚴格的最終考核結果,至於中間如何減產是地方政府要做的,出了什麼問題也是自己負責。
劉海民則認為,關閉產能應該依法辦事。他認為:“完成淘汰400立方米高爐和30噸煉鋼設備等任務後,原則上不再提高爐型標準,轉向對環保能耗的嚴格監管,這是經過論證的既定方針。技術上講,爐子小能耗略高一些,但對原料和焦炭的要求不高,不一定不具競爭力。隻要環保、產品質量合格,應該讓市場決定它們生死,或者等爐役終了自然淘汰,社會財富損失較少。”
同時,他也對一些地方近期的做法提出質疑:“地方政府有權提高淘汰的爐型標準嗎?一些企業已經被列入‘規範企業’名單,企業的財產權理應受法律保護,允許地方政府另定一套標準變合法為非法,並沒有法律依據。”
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嚴重嗎
在武漢從事鋼貿生意的胡俊武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鋼鐵產能除高精尖外整體過剩。“主要是4萬億元刺激政策後,大家都大規模投產。而建設周期過後,經濟增速下滑導致了鋼材市場的需求下降。而國家也開始收緊產能,導致項目停滯。”
劉海民則認為,外界在說到鋼鐵產能過剩時容易存在誤區:一是以產能減產量之差等同於過剩,這等於說產能利用率達到100%,才算沒有產能過剩;二是計算產能利用率時,在統計的產能數字上加上可能存在的瞞報數作為分母,而分子卻不加瞞報的產量,人為壓低產能利潤率;三是以年末產能而不是年平均產能作分母,有失客觀。
劉海民介紹,按美國的標準,工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5%以上,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全部;工業產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為“正常的產能過剩”;低於81%時,為“較嚴重的產能過剩”。根據我國經驗,鋼鐵產能利用率在85%左右最為理想,低於80%說明存在過剩,但超過90%說明產能不足。
行業存在一定幅度的富餘產能,不僅對保障供給是必要的,也是行業內優勝劣汰機製發揮作用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