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鋼鐵過剩困局
研究院
作者:劉真真
核心提示:現在,政府必須管好該管的事,放手不該管的事,讓企業公平競爭、優勝劣汰,鋼鐵行業才能走上健康發展道路。
《支點》記者 劉真真
產能過剩,這一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頑疾,也是此輪金融危機以來的焦點話題。
從20多年前開始,隨著中國由“短缺經濟”逐步向“過剩經濟”過渡,中國政府就越來越致力於尋求產能過剩問題的破解路徑。
尤其是大範圍霧霾天氣來襲,也顯示了化解產能過剩的緊迫性。至2月中旬,省級地方兩會已全部結束,其中29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到了大氣汙染治理,遠勝於去年提及霧霾治理的10個省份。
實際上,美日經濟發展亦經曆過產能過剩階段。本文試圖通過曆史前後、中外政策的比較,為讀者呈現破解鋼鐵產能過剩困局的因果圖景。
霧霾倒逼“軍令狀”
今年1月,有一條新聞成為輿論熱點。
“頂著大批人員再就業的壓力,河北省下定要過幾年緊日子的決心,三年讓大氣質量有所好轉,五年有所改善。”河北省省長張慶偉立下“軍令狀”:鋼鐵、水泥、玻璃,新增一噸產能,黨政同責,就地免職,必須執行。
這是張慶偉在河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的承諾。
按照任務指標,到2017年,河北省需要壓減6000萬噸鋼鐵、6000萬噸水泥、4000萬噸煤、3000萬標準重量箱平板玻璃。
張慶偉的話體現了河北省治理產能過剩的決心,也從一個側麵印證了中國政府治理產能過剩的態度。
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出手的地步。
不少城市空中時而隱現的霧霾,路上行人清一色的口罩,都在時刻警醒著中國,是時候解決問題了。
作為毗鄰北京的河北省,環抱京津兩市,其幾大城市都在2013年的霧霾城市排行榜中靠前,自然成為重點治理省份。
鋼鐵產業,作為汙染性行業之一,無法回避。中國政府若要改變環境現狀,必須掐掉空氣汙染的最大源頭。
鋼鐵,減產!
在中投顧問高級分析師任浩寧看來,產能過剩調整的導火線之一是霧霾,鋼鐵與其他產業密切相關,它是一個引子,把傳統“三高”產業的問題都暴露出來了,鋼鐵是負麵教材裏最典型的一個。
“2013年,我們去調研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霧霾,政府必須要麵對這個問題了。摸底其實每年都有,隻是以前具體措施一直沒有提到日程上,沒有下這麼大力度去執行,看來這次要動真格了。”任浩寧說。
行政命令效果不佳
河北省立“軍令狀”,恰恰也將中國政府化解產能過剩的特色凸顯出來:主導式調控。
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民參與上世紀末針對鋼鐵產能過剩的一場“戰役”。他回憶說,1998年中國鋼產量是1.16億噸,由於鋼鐵企業大麵積虧損,政府主管部門指示要在1999年把鋼產量限製在1.1億噸。
“接下來鋼鐵行業開始研究如何限產,當時領導交給我們一項任務,即研究怎樣才能把鋼產量限到1.1億噸。”劉海民回憶道:“那時我們不認為鋼鐵絕對過剩,隻是階段性、結構性過剩,事實證明這一判斷是正確的——現在每年消費鋼已達7億多噸了。而且就算要限製,隻能按照相關法規關閉那些裝備水平落後、產品質量差、嚴重汙染環境的小鋼鐵企業,對大企業則不宜用行政手段限製,一些企業由於虧損做不下去了,自然就不生產了。
“後來研究中心的意見沒有被采納,而是‘一刀切’,不管鋼鐵企業好壞一律減產10%。結果老實的企業實實在在地減,不老實的就虛報。”對此,劉海民感到無奈。
梳理過去20年鋼鐵產業政策發現,其條目大多相似。
例如1994年,政府認為鋼鐵工業存在重複建設問題,將鋼鐵工業列為“加強對項目審批工作的管理,搞好項目規劃,防止盲目布點,重複建設”的重點行業。1999年,政府認為鋼鐵產業存在日益突出的重複建設和工業結構不合理問題,要求壓縮鋼產量10%,並要求各地堅決製止重複建設,3年內不再批準新建煉鋼、煉鐵、軋鋼項目……
“說實話,化解產能過剩在政策上沒什麼太大區別,即便是出台一個政策,政策前後也沒有太多變化。”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政策出台後,是否到位關鍵看具體的實施者和監控者。
劉海民認為,行政命令主導鋼鐵產業的投資、運行乃至解決產能過剩由來已久,至今沒有根本改變。現在歸根結底,是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經濟改革方向,政府管好該管的事,放手不該管的事,讓企業公平競爭、優勝劣汰,這個行業才能走上健康發展道路。
統計數據存在多個版本
國家有關部門的文件顯示,2012年中國鋼鐵產能利用率為72%,產能過剩情況嚴重。中國鋼鐵產業協會預估中國2013年粗鋼產能將突破10億噸達到10.2億噸(2012年產能為9.9億噸),預計2013年中國粗鋼產量將達到7.8億噸(折合產能利用率76%)。
然而,單就上述數據,目前就存在多個版本。
任浩寧表示,一方麵是大家統計口徑不一樣,另一方麵地方上報的數據質量也有待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