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畫入書妙趣橫生
睿悅讀
作者:金文
清代畫家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
在林陽先生看來,從秦漢之古樸,到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人尚質,再到今天,以碑入字、以畫入書等百花齊放,書法藝術愈發多元化,不亦快哉!
林陽現任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總編輯,書、詩、文俱佳,更是以畫入書的踐行者。
林陽心中的以畫入書,是以繪畫的造型、構圖元素重新對傳統書法中的字體結構、謀篇布局等進行新的創作,簡而言之,讓繪畫之神韻和書法藝術相融,字裏行間洋溢畫意。
以畫入書自古有之,且不乏理論基礎。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清代書法家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寫道:“字畫本同工,字貴寫,畫亦貴寫。以書之法透於畫而畫無不妙,以畫之法參以書而書無不神。”文征明、董其昌、徐渭、八大山人、鄭板橋都是以畫入書的代表人物。
以畫入書是傳承,亦是創新。而傳承與創新,是中國書法的永恒主題。林陽說,書法藝術終究是有標準的,所謂書法,“書”即書寫,“法”是規矩,合乎一定藝術規律的書寫方可為“書法”。一味地傳承可能導致對創新動力的減弱,而拋開傳承的“創新”則必然導致狂怪個性的張揚。
數十年孜孜不倦的探索,林陽的“以畫入書”呈現一派新氣象。評論家指出,“林陽的書法,不求奇崛,而從平和中見性情趣味”;“他很注重筆墨之美,行筆較慢,喜歡宿墨色彩的變化”;“他的作品強調構思和布白,這種筆墨之功是令這些作品妙趣橫生的源泉所在。”
林陽出生書香世家,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每天放學後要用小楷抄寫一遍文言文《愚公移山》。有時,聽到窗外夥伴們的嬉鬧,小林陽心不在焉,為此挨過奶奶的戒尺。回憶往事,林陽笑著說:“奶奶最疼愛我,後天我才知道她打我,是讓我坐得住,並不在意字寫得如何。書法練的是什麼?練的是人的內心世界。”
林陽認為,書法藝術上要有成就,必須有文化修養、品德情操的支撐。他極力提倡多讀書,讀好書,諸如哲學、美學、文學等等經典著作都值得一讀,“好的書法作品中所展現出的清、雅、淡、靜之文人氣息和風貌,無不來自於讀書。古人看你的書法,不談好壞,讓你讀書。古人講,‘書本詩餘’,他們將書法視為詩之後的餘事,他們更關注詩。詩書畫印,排在第一位的是詩。當然,這個‘詩’不局限於‘詩歌’,更是‘詩’中的思想和情感。”
林陽撰文指出:“中國畫的意境、空靈、氣韻,不是單純的色彩、線條,它是畫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運用。同樣,書法創作包含著書法家對其他藝術的理解,包括對詩、畫、印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由文化入題,林陽談到了中國的文化崛起與中國書法的國際化。“文化是社會穩定繁榮的基石,它在傳遞正能量中起到相當大的作用。文化走出去,比企業走出去更困難也更有意義。中國書法要得到世界認可,需要世界認可中國的傳統文化。”(支點雜誌2014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