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興高采烈地衝進教室。教授把試卷分發下去。當學生們注意到隻有5道評論類型的考題時,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

3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試卷。學生們看起來不再自信了。他們的臉上是一種沮喪。

教授俯視著他麵前這些焦急的麵孔,麵無表情地說道:“完成5道題目的請舉手!”

沒有一隻手舉起來。

“完成4道題的請舉手!”

仍然沒有人舉手。

“完成3道題的請舉手!”

“兩道題的!”

學生們不安地在座位上扭來扭去。

“那麼一道題呢?有沒有人完成了一道題?”

整個教室仍然沉默。教授放下了試卷。“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結果。”他說。

“我隻想要給你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即使你們已經完成了4年的工程學的學習,但關於這個學科仍然有很多的東西是你們還不知道的。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是與每天的日常生活實踐相聯係的。”

然後他微笑著補充道:“你們都將通過這次測驗,但是記住——即使你們現在是大學畢業生了,你們的教育也還隻是剛剛開始。”

學習是一生的事情,任何時候都不要試圖停止學習的腳步。

附近有沒有橋

文/佚名

看橘園的老張曾經看見一個老人在寒風凜冽中趟過小鎮東邊的那條河。老人在河邊把自己脫得一絲不掛,然後頂著衣服一步一步走下水去。老張喊住老人,說上遊有橋,老人說知道;老張又說下遊有渡,老人也說知道。但老人沒有回來,他一步一步離我遠去,在呼嘯的寒風中走向對岸。

在老人之前和老人之後,有無數年輕人也要過河,但在河邊他們停下了。他們問老張附近有沒有橋。老張說上遊10公裏有橋,下遊10公裏有渡。年輕人聽了,立即離開河邊,或上或下繞道而去。

為了減少對生命的浪費,應該盡量選取奔向成功的捷徑,盡管有時這意味著一定的風險。曾經有一個年輕人,或許嫌路太遠,沒走。他脫了鞋,一步一步走進水中。但當冰涼的河水沒過膝蓋時,年輕人停住了。繼而又一步一步走上岸來,穿好鞋離開河邊也繞道而去。

生命經不起消耗,那些年輕人,他們在繞道10次、20次,或者100次、1000次之後,他們會發現自己也老了。

一輩子想幹的大事

文/佚名

美國探險家約翰·戈達德15歲的時候,隻是洛杉磯郊區一個沒見過世麵的孩子,他把自己一輩子想幹的大事列了一個表。他把那張表題名為“一生的誌願”。表上列著:“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紮羅山和麥特荷恩山;駕馭大象、駱駝、鴕鳥和野馬……”每一項都編了號,一共有127個目標。

當戈達德把夢想莊嚴地寫在紙上之後,他就開始抓緊一切時間來實現它們。16歲那年,他和父親到了喬治亞州的奧克費諾基大沼澤和佛羅裏達州的埃弗格萊茲去探險。這是他首次完成了表上的一個項目,他還學會了隻戴麵罩不穿潛水服到深水潛遊,開拖拉機,並且買了一匹馬。20歲時他已經在加勒比海、愛琴海和紅海裏潛過水了。他還成為一名空軍駕駛員,在歐洲上空作過33次戰鬥飛行。他21歲時已經到21個國家旅行過。22歲剛滿,他就在危地馬拉的叢林深處發現了一座瑪雅文化的古廟。同一年他就成為“洛杉磯探險家俱樂部”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成員。接著他就籌備實現自己宏偉壯誌的頭號目標——探索尼羅河。戈達德26歲那年,他和另外兩名探險夥伴來到布隆迪山脈的尼羅河之源。緊接著尼羅河探險之後,戈達德開始接連不斷地加速完成他的目標:1954年他乘筏漂流了整個科羅拉多河;1956年探查了長達2700英裏的剛果河;他在南美的荒原、婆羅州和新幾內亞與那些食人生番、割取敵人頭顱作為戰利品的人一起生活過;他爬上阿拉拉特峰和乞力馬紮羅山;駕駛超音速兩倍的噴氣式戰鬥機飛行;寫成了一本書《乘皮艇下尼羅河》;開始擔任專職人類學者之後,他又萌發了拍電影和當演說家的念頭,在以後的幾年裏他通過講演和拍片為他下一步的探險籌措了資金。

將近60歲時,戈達德依然顯得年輕、漂亮,他不僅是一個經曆過無數次探險和遠征的老手,還是電影製片人、作家和演說家。戈達德已經完成了127個目標中的106個。他獲得了一個探險家所能享有的榮譽,其中包括成為英國皇家地理協會會員和紐約探險家俱樂部的成員。沿途他還受到過許多人士的親切會見。

敢於冒險嚐試,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戈達德在實現自己目標的征途中,有過18次死裏逃生的經曆。他說:“這些經曆教我學會了百倍地珍惜生活,凡是我能做的我都想嚐試。”

他指出,差不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和夢想,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去努力實現他們。“檢查一下你的生活,並向自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很有好處的:‘假如我隻能再活一年,那我準備做些什麼?’我們都有想要實現的願望,那就別延宕,從現在就開始做起!”

把戰馬牽到磨房

文/佚名

從前,有一個國家,連一匹馬都沒有。

這一國的國王,非常憂慮,腦海中幻想著鄰國強大的兵馬,有一天攻打到本國的時候,實在無法應付,於是他下決心,用重金向四處購買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