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業習俗
秦漢以前,福建是古代閩族和閩越人活動的主要區域,生產方式處於刀耕火種和狩獵漁撈的原始狀態,社會生產力遠遠落後於中原。漢代以後,北方漢族陸續入閩,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唐末五代時期,隨著大批北方漢人湧入福建,中原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習俗在福建普遍流行。
宋、元、明、清時期,福建的農業生產以較快的速度發展,中原人民繼續大量遷入,受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生產習俗方麵既保留了某些北方的傳統習慣,又形成了地方特色。由於福建氣候溫熱潮濕,許多地方“田不宜麥,農種稻梁”,北方盛行的麥子生產在福建退居次要地位。五月的福建,天氣開始炎熱,各種危害植物的蟲害、疾病容易發生,因此“保禾苗”的祭祀活動大多在端午節前後舉行。入夏,福建氣候持續高溫,旱災經常發生,求神祈雨活動成為農業生產習俗中的重要內容。另外,育種、播種、插秧、嚐新、儲存等習俗也頗有地方特色。
福建多山,自古被稱為“東南山國”,境內重巒疊嶂,丘陵起伏,山地麵積占80%以上,加上溫熱多雨的氣候,為植樹造林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繁盛茂密的樹林是福建重要的經濟資源,先民們在長期的林業生產中積累了豐富的勞動經驗,亦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林業生產習俗,諸如植樹、造林、護林的社會風氣和習俗早在唐、五代時期就已形成。
在山區村寨,冬季農閑要上山狩獵,古樸的狩獵習俗至今仍遺存於民間。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戰亂不止,社會政治黑暗,加上西方商品經濟的衝擊,福建的農業陷入困境,祈天求神的生產習俗更加流行。
1949年以來,社會發生了根本變革,福建農林業也發生巨大變化。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科學種田和移風易俗,傳統的生產習俗,特別是帶有迷信色彩的生產習俗在農事活動中被逐漸淡化。80年代以後,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製取代集體勞動方式,個體經濟迅速發展,部分傳統的生產習俗又有所恢複。
農業
(一)開春
每年立春是24節氣中的第一個時令。舊《農曆》雲:“鬥指東北維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名立春”。俗語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新一年的農事活動由此開始安排。因而,古人十分重視立春節令,曆代都要舉行隆重的“迎春”禮儀活動。
福建古代盛行“迎春”禮儀活動。各地官府在冬至日前就著手塑造“土牛”與“芒神”。牛在農耕生產中至關重要,因此迎春牛是“迎春”祭祀中最重要的活動項目。土牛一般用桑拓木作成骨架,紮上葦茅,糊貼一層泥土,再描繪出牛的神形,通常高約四尺左右,俗稱“土牛”或“春牛”。芒神,又叫句芒,俗稱“太歲”,專司孟春之神,習慣把它紮成童子模樣,高約三尺六寸。
宋代省城塑土牛,必到閩忠懿王廟前的石碑下取土作材料,閩王王審知被後人奉為“開閩聖王”,重視農業生產,有德政於八閩百姓,人們從王審知祠廟前取土塑牛,含有祈求先王神靈惠澤地方百姓的意思,期望聖王保佑一境時和年豐。土牛、芒神塑成後,先安置在郊外的芒神廟,或土地公廟宇中。明代學者曹學佺作《迎春詩》,描述當時福州人迎春牛的情景,有“馬從太守分驂去,牛向前王乞土來”之句。在泉州,是將塑好的土牛和芒神,預先放在東郊外專門用作立春祭禮的迎春亭,不少縣是安置在土地廟裏。
立春前一天,居住在省城的省、府、縣官員一律朝服,披紅簪花,率其僚屬,在當地知名紳士的簇擁下,浩浩蕩蕩策馬出城門,在東郊芒神廟前舉行盛大的迎春祭典。祭辰一到,由司儀高聲唱道:“祭典開始”,省、府、縣官員焚香禱告,在司儀引導下依品級次序至神像台前各拜位,從司儀號令行禮如儀:“鞠躬,拜,興;再拜,興”,然後敬神獻爵,再獻爵,三獻爵;接著由長官誦讀祝文,祈求神靈保佑一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讀畢,全體官員又敬拜兩次。至此,迎春祭祀禮儀結束。有時地方官員也會興致勃勃來到田邊,象征性地扶幾下犁,以示勸農催耕。祭典後,官員打道回府,屬官先行,長官次之。春牛、芒神由衙役抬著緊隨其後,供奉在鼓門之前,燒香點燭,等候第二天的“鞭春牛”活動。
立春當日,各級官吏照例出席“鞭春牛”儀式,先祭拜春牛、芒神,後由諸官執彩杖,環春牛而鞭之,俗曰:“鞭春牛”。其本意是要把冬休睡懶覺的耕牛打醒,讓它振作精神,為農民耕田耙地。為了擴大影響,官吏往往命人抬著土牛出遊大街小巷,路上府縣官員一邊鞭打土牛,一邊訓諭圍觀的民眾動手春耕。福州地方傳說:“這天看牛,則一歲利市”,誰見到“春牛”今年就能交上好運,故屆時黎民幾乎傾城出觀,異常熱鬧。遊行一圈後,春牛被抬到郊外敲碎,農家一擁而上,爭搶土牛碎塊,帶回去搗碎後埋進自家的地裏,祈望春福降臨,年豐家旺。
在泉州,有的地方在立春日既舉行“迎春”祭典,又進行“鞭春牛”活動。當天,各級文武官員齊集於東郊“迎春亭”(當地人又叫“春牛亭”),先祭拜土牛、芒神,祈求一番好年景。禮畢由“春官”(府衙役卒裝扮)手持彩杖對土牛象征性地鞭打幾下,隨後官員按品級入席參加“迎春宴”,宴畢,開始抬春牛遊行。遊行隊伍聲勢浩大,有威武的儀仗隊、成營的兵勇、眾多的官吏等參加。最引人注目的是4個抬著土牛和芒神的抬夫,他們都是乞丐。俗傳誰能抓得春牛土,或擲石投中抬夫者皆可得福。於是在遊春牛時,沿街圍觀者皆爭先恐後、蜂擁而上,扒土牛塊、投擲石子;石子如雨,無法防避,在一番亂石之下,抬土牛者早已頭破血流,抱頭鼠竄。由於充滿危險,所以隻好雇傭乞丐充當抬夫。
閩北邵武等地立春時,地方官吏和紳士在郊外舉行犁田勸農儀式,由縣令親自策鞭扶犁走幾步,俗稱“行春”。閩西永定縣是用稻草紮成牛、犁形狀,再糊上紙張,叫“紙牛”。立春日將“紙牛”抬到郊外的“五穀神”廟,由官府舉行“迎春”禮儀,入夜抬“紙牛”出遊。一路上,觀眾紛紛上前撕“紙牛”,以能得到紙牛或草根為吉。有的人將搶到手的紙、草帶回去,墊在豬圈窩下,認為此舉可使小豬養得肥壯。長汀地方官吏每逢立春都要穿戴新裝,前往郊區羅坊進行“迎春牛”儀式。由一官員裝扮成“春官”,手持木杖鞭打紙紮的“春牛”,一邊抽鞭,一邊高喊:“一鞭風調雨順,二鞭五穀豐登,三鞭國泰民安”。抽畢將牛鞭交給旁邊的農夫,農夫接鞭到地裏,揮鞭驅趕真牛犁田,這就標誌著春耕農忙的開始。
最具地方特色的迎春儀式,要數連城地方的“犁春牛”活動。除了官府組織隆重的迎春祭典外,還進行生活氣息濃厚的迎春遊行。遊春中,當地人是牽真牛上街,牽牛者把羊皮襖翻過來穿,披蓑衣,戴爛鬥笠,嘴角畫兩撇胡子,眉毛畫得粗粗的,打著赤腳,打扮成戲劇中的醜角,一深一淺吆喝開道;第二個是扶犁者,也裝扮得邋遢醜怪,衣服反穿,鬥笠破爛;第三個角色是送飯者,多為女性充任,也可以男扮女裝,穿大紅大花衣衫,圍著一條藍底花圍裙,挑著一副擔,一頭是飯甑,一頭是青草;第四個扮作看田水的人,肩上荷一把鋤頭,褲管卷得高高的,緊跟在後頭。這幾個人的裝扮都是下田勞動的角色,反映一年一度春耕繁忙的勞動景象。這4個人扮相表演俗稱“犁春牛”儀式,後麵還跟有敲鑼打鼓和十番樂隊。一頭牛都配有一支“犁春牛”樂隊,廟前鄉和新泉鄉幾乎是耕牛齊出動,扮相、樂隊互比高低。
漳平農民在牽春牛遊行時,還有一隊演員在樂器鼓點的伴奏下,載歌載舞,沿途招引眾多觀看者,給迎春活動增添節日氣氛。
除此之外,大多數地方還有“接春”習俗。福州、泉州、廈門等地農民,在立春時辰,要在家中供祭神位,通常是芒神或五穀神,點香燃炮,貼“春”字,稱“接春”或“迎春接福”,希望春到農家,滿門吉慶。福州、連城、大田等地農家,還有用一根貼著紅紙花竹竿插上樹葉,高高豎立在庭院天井中,謂“插春”。永定縣農家則從菜地挖一株新鮮油菜,用紅紙包上,和青蒜一同放在香案上,這就是家庭插春的形式。將樂縣的插春是從菜地帶回一株油菜,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立春日時,家家戶戶端出“春花”,讓人觀賞。
尤溪縣農民在立春日,去自家田地上挖幾鋤頭,同時在田頭焚香祭土地神,俗稱“起田頭”。三明、南平地方也有起田頭的習慣,家家戶戶宰雞殺鴨帶到田頭,設壇供祭土地公。大田縣的“起田頭”儀式,是先在田埂上點鞭炮、燃香燭祭土地神,再用紅紙做成一麵小旗,插在田裏,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上杭縣開春後初次下地,要在田旁的大樹或石壁上擺香燭、茶果等祭品,祭祀土地神。建陽農民是帶米飯、香燭去土地廟祭神,祈望好收成。武夷山一帶農民則在家中廳堂,備一桌豐盛的菜肴,祀奉土地爺。泰寧一些地方農民作法與眾不同,立春日要用斧頭或鐮刀敲敲屋裏的每根梁柱,邊敲邊說:“立春敲幾下,一年到頭不怕啥,合家平安,百無禁忌”。莆仙一帶也是在家裏設案祭神,祈願有個好年景,謂“做福”。
立春節,福州民間有做紙“春花”的習慣,用各種色紙剪製百花圖形,貼在廳堂上。其他各地農家一般是貼上書寫有“新春大發”、“迎春接福”、“福隨春至”等吉語的紅紙。漳平一帶則是把書寫好的“宜春貼”送到衙門,請官府蓋上一方紅印,帶回家中懸掛在堂上,以顯春吉,叫“春采”。福州、泉州等地區還有吃“春餅”(又叫“春卷”)的習慣。同時,福州、永安等地有吃甘蔗、蘿卜習慣,叫“咬春”。永安地方還有吃一道用蘿卜、豆腐、芹菜炒煮的菜,叫“吃春菜”。福州一帶立春日,取生菜、果品糖、甜餅若幹放在盤中,當作點心,叫“春盤”,有的親友還互贈“春盤”,慶賀福春。
迎春禮儀和鞭春牛等習俗,自民國後就漸漸為人所淡忘,隻有吃“春餅”的習慣仍有保留,但它已成為地方逢年過節必備的風味小吃,不僅僅在立春日。
(二)育種
福建農諺有“二月不播種,三月不插秧”的說法,因為初春的氣溫依然較低,寒氣未盡,過早下土育種,會凍壞穀種。清明前後氣候明顯回暖,是育秧的適宜時間,同時也是冬麥成熟與收成的季節,故閩南有“清明雨過農家天,割麥分秧相爭先”的民謠。說明清明一到,農事日漸繁忙。
育種要選擇黃道吉日,在育秧田頭插幾柱香,焚幾張箔,祭告土地神,祈求穀種落地生根、長好苗芽。舊時在農村的田邊地角,隨處可見小石龕,或小石碑等,即為祭祀土地神的社祉。祭祀後才能撒種育秧。福州農家用三牲(雞、鴨、豬)作供品,祭土地公。古田縣下種時,要抓一把種子朝太陽揮撒三次,意能避邪,使穀種長出健壯的秧苗。還要煮一頓豆飯吃,叫“壓秧根”,寓意穀種會長得象豆粒那樣結實。三明、將樂等地方祭土地公要獻一隻大公雞及若幹米果。建陽縣則要去土地廟,燒香跪拜,供品為大米飯。安溪縣的是在家裏廳堂祭祀土地公。長汀、明溪縣的是在家中廚房設供祭灶神,農民認為灶君是管吃的神,供品是蒸飯、紅酒等。東山縣是用麵粉團捏成老人頭像代表“田頭公”,放在田埂上祭祀。平和縣的是在家中祭拜神農大帝,供桌上盛一鬥穀子,上蓋樹葉,插上一雙紮有紅紙的筷子,祭祀三天,禮畢將盛穀移置穀倉底,表示是育種的“酵母”。南靖縣有的人在家門口祭門神和土地公,供品有香燭、清水、紅圓(用糯米製作)等。永泰縣的習慣在田頭插一根樹枝,一為祛邪,二能嚇鳥,一舉兩得;莆仙地方的是摘些荊枝插於秧田旁,寄盼種子快快長青;龍海縣的也有在田頭插樹青的傳統。插樹青原意是祈望種子早日發芽、長得茁壯,後來演變成插稻草人以嚇跑飛鳥。
各地育種時有避醉漢、孕婦在場的禁忌。古時浸種多在灶房,認為酒鬼顛狂,不避會觸怒灶神,孕婦帶有晦氣也為灶神所忌嫌,所以育種時,禁止酒鬼、孕婦在場。育種的祭祀和禁忌,自民國後就比較少見了。
(三)播種
過去民間習慣不在晌午時播種,傳說晌午後田間會鬧“田鬼”,播下的穀種會被鬼擾亂,堆集在一起,既妨礙種子的正常成長,又降低了穀種的成活率。其實,晌午播種後,穀種的移動堆集,不是什麼“田鬼”在作怪,而是風在悄悄起作用。因為播種季節多是午後起風,如果中午下種,穀子剛剛沉在秧田輕浮不定,受陽光照射,穀種蒸發掉水份,變得輕了,午後風力逐漸增強,風吹水動,穀種隨著漣漪慢慢集攏在一起,這就被認為是田鬼移動的。為避免冒犯“田鬼”,過去大多數地方播種都選擇在早晨下田播種。要是早晨播種就不容易產生這種現象,因為早上太陽初升,溫度不高,風力也弱,種子沉在水中不受什麼影響,等到中午,穀種已吸收不少秧田的水份,沉在田底更加穩當,就不容易被晚風吹動而聚集成堆。
安溪、永泰、德化等地播種是選在傍晚時間,因為太陽西沉,穀種下田未受到陽光照射,不會蒸發掉太多的水份,故沉到秧田裏,也不容易被風吹動而亂套。本世紀60年代後,推廣卷秧田,易播易拔,成活率大為提高。
播種當天晚上,合家吃一頓“穀種飯”,預祝五穀豐登,家業興旺。莆仙有農曆二月二十八日不宜播種的禁忌,認為這天是“冰肖日”,播種易爛根。
(四)插秧
播種後十幾天(一般在穀雨之前)就可以起苗插秧。插秧被看成是農田生產的真正開始,關係到能不能獲得豐收,農民都十分重視這一環節。插秧是件重農活,單家獨戶往往忙不過來,這時親鄰之間,會互相幫忙。當天三餐,主人都要添菜加湯,款待幫工。漳平農家要略備酒席,席間每個人都要吃一個“紅糟蛋”(經紅酒糟煮熟的蛋),圖個吉利。霞浦縣出門插秧要燃放鞭炮,昭示天神。大部分地區在插秧之前,要對當地的某種社神祭祀一番,福州、連城、建陽、光澤等地農民有的是去土地廟進香,而大多數則是在田頭或附近的石頭、樹木旁祭祀土地神,俗稱祭“田頭公”或“田伯公”,農家擺上香燭、幾盤小菜,點放鞭炮,祭告神靈,祈求上天保佑。
插秧習慣上由行家能手先下田插,做出示範,要求豎行橫格對稱,疏密符合規格。第一個開好規格後,其他人才下田,按照已定的規矩插秧。行家能手不但插得整齊劃一,錯落有致,還要手腳麻利,速度領先,如若被後人趕上,下次就不能再領頭插秧了。因此插秧時,田間常常是你追我趕,氣氛熱烈。本世紀70年代後大部分地方實行新的插秧規格,用定製好的秧格輪子拖印出一塊塊方形的秧格,到時按格子插,男女老少均可同時下田插秧,又快又齊,再不需要由行家來開頭示範了。民間禁忌頭尾相接的插秧方法,那樣會把人困在田頭中,成“囚”字,俗信這樣不吉利,會瞎忙乎而一無所獲。霞浦縣插秧時有禁吃黃瓜魚和蝦的習俗,當地人認為,吃了頭大尾小黃瓜魚,種出的水稻也會頭重腳輕,結不好稻穗;蝦在當地方言中與“空”字諧音,故吃了會導致是年農田顆粒無收。
長樂縣插秧完後,要帶回一束秧苗懸掛在自家門上,以示豐收,並將包回的少許秧土拋曬在廳堂,驅邪祈豐。
連城縣新泉一帶,插秧時要舉行“反水”儀式:一般由3個青壯年從仙師公廟裏,各抬出一尊菩薩,先由道士念經作法場,禮畢吹號角,表示“反水”活動開始。這3個人抬著菩薩繞村遊行,每到一個固定地點,停下來讓人燒香求拜,供品有米飯、水果之類。祭後繼續抬走遊行,沿途燒香者可以向菩薩或抬杠者潑水,無論大人小孩爭著提水潑灑,抬杠的人為躲避傾盆大水,不停地奔跑躲閃,而潑水者為求吉祥緊追不舍,一路叫聲、笑聲、潑水聲不絕於耳,趣意盎然,土風濃鬱。遊完一圈後,將菩薩送還廟裏,鄉民們還要在廟前辦一頓聚餐,同慶開秧大吉。這一活動當地人叫“反水”,即潑水意思。目的是祈求神明保佑風調雨順,秧苗茁壯。傳說“反水”活動始於明代,1949年後,不見流傳。
(五)田管
農業生產與氣候有很大關係,一旦發生蟲災、旱災、水災,辛苦勞作的成果會大受損失。1949年前,農民對自然災害的抵禦能力十分脆弱,若遇上某種自然災害,首先就是去求助於神靈。為了防止各種災害降臨,各地農民都非常重視“保禾苗”的祭祀活動。時間大多選在“五月節”(即端午節)前後進行,這與江浙一帶在“三月三”保禾苗有所不同。因閩地五月時值盛夏,各種蟲害、疾病紛至遝來,為了祈求水稻茁壯成長,人們舉行各種形式的祈禳活動,一般是帶些香燭、紙箔。閩南一帶習慣將紙箔壓在田頭,叫“壓田頭”,這樣做一是便於神靈識別;二是為酬謝神靈禦蟲祛邪。安溪縣在四月初八,要煎麥粿(用麥粉、紅糖搓成方餅,放到油鍋煎),帶到田裏,祭祀土地爺,煎麥粿象征著煎蟲害,能驅蟲保禾。永定縣祭神隆重,要備雞、鴨、茶、酒及香燭去祭“田伯公”,禮儀周到。寧化縣保禾苗變成傳統過節活動,各村輪流設筵席,宴請親戚朋友,菜肴中必有一道“湯圓”,但沒有湯隻加糖,寓意豐收圓滿。各家還出資請來戲班演“傀儡戲”(即木偶戲),現在多改為放映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