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習俗(1 / 3)

服飾習俗

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居住在福建的土著居民就有了原始的紡線編織技術。青銅器時代,閩人已初步掌握了棉、麻紡織技術。他們斷發紋身、錯臂左衽,服飾簡單,形象樸拙。

漢代以後,中原移民大批入閩,服飾漸趨漢化。隋唐以降,服製漸定,至宋代衣著仍沿唐製,男裝為圓領袍,裹帕頭,著長靴,女裝為上衫下裙。元代以後,福建人服飾質料有了很大變化,棉布的比重增大。明代,平民男子一般穿掩胸腋下結帶的雜色盤領衫和寬褲頭闊褲腳的雜色布褲,婦女則穿掩胸寬袖圓領衫,係長裙。同時,不同地區的服飾各具特色。漳州一帶婦女衣著隻準用淺淡的紫、綠、桃紅色,不準用深紅、濃綠、大黃等色。壽寧一帶“服徽分長短,領緣無別。其相反者有二,男子必服褲,而女既嫁則否。寒則添裙,有添至三四者。男子無長幼、無涼暑,必以布兜其胃,恐觸寒氣;而婦女雖暑月,亦不蔽乳。”(明·《壽寧待誌》卷上《風俗》)儒生“亦多短衫露頂”。(明·《壽寧待誌》卷上《風俗》)有清一代,男子皆剃發梳辮,著長衫。康熙以後,長衫外套服馬褂日漸普遍。婦女多係裙,上衣有對襟、大襟、琵琶襟;裙則有長裙、百褶裙等樣式,但從總體上仍可見唐風。清閩浙總督孫爾準在《涵江道中》一詩中描述莆仙一帶:“女人一樣淡紅裳,隨耳銀環寸許多。吹徹紅樓珠一斛,至今衣飾學唐裝”。當然反傳統的服飾在清代也偶有所見。《閩中會館誌》稱福州一帶:“鄉婦赤足,穿短褲,長不及膝也”。(《閩中會館誌·福州會館》)封建時代,輿服器用各有定製,界限森嚴,達官顯貴必錦袍玉帶,貴族公子則紈絝繡履,而平民男女則布衣練裳長不蔽膝。窮穀之民,蓬首垢麵,更有終歲不遮巾帽者。故閩西一帶有“無食無人知,無衣被人欺”的俗諺。

清末至民國初年,社會風氣處在新舊交迭階段,在同一場合常可見到漢服、中山裝、長袍馬褂乃至西裝革履混合雜處的情形。這種新舊並容、中西共存的局麵,至今可見。除佘族、惠東女的服飾尚保存古老的傳統外,福建大部分地區的服飾近代以來均較快地變化著,因此服飾既呈現多樣化的格局,又不失民族傳統的基調。

近幾十年,福建服飾的發展新潮迭起。從服裝款式、發型、首飾、鞋帽到傘、扇、巾帕等用具的使用習慣,無一不體現著時代特色。

服裝鞋帽

(一)上裝

1.衫

(1)男衫:亦稱褂子、小褂、襯衫、單衣、單衫。是男式上裝的主要代表,流行麵甚廣。閩南方言稱衣服為“衫褲”,閩北人稱衣服為“衣衫”。均足以證明衫在服飾中的典型意義。清末民初,衫分大襟、對襟二種,多以棉、麻質粗布為料。其特點是袖寬,大前襟由左至右,衣長及膝。近代以來福建人所用棉麻,曾一度由肩挑小販從浙贛等鄰省運來,閩北一帶也有家織麻布,俗稱“夏布”,為夏布衫的主料。舊時莊稼漢往往一套夏布單衣就可捱過漫漫長夏了,有的續穿至秋冬。尤溪民謠:“大雪紛飛三重布,單衣薄褲過嚴冬。四季衣衫同一套,出門在家共一衣。”反映了普通人家舊時生活的艱辛和衣著的簡樸單調。絹布製成的高級男衫,多為較富有者所穿。體式是在腰的兩邊開叉,叉口以四方形為點綴,兩袖縫成繡有圖案的青布大袖口。大抵上中老年人喜大襟(福州人稱“平裝”),一般樣式為掩胸圓領式。青年人則以對襟衫為主(福州人稱“對襟仔衫”,閩西人稱“唐裝”)。對襟用寬布前後對折,其前襟一般縫一布袋,俗稱“衣兜”,正麵有布扣五對,少數人縫銅扣(編扣、釘扣、搭扣舊時罕有),俗稱“對門襟”。近幾十年省內男衫多在左上角開一“胸兜”,或放錢物,或插鋼筆。50年代至70年代,胸兜上插一把或數把鋼筆或圓珠筆曾是時尚。衫的色調以藍、灰、青為主,老年人尚黑色。閩南沿海漁民為捕魚作業方便,多喜用黑、棕兩色的大襟。莆田湄洲島及漳浦一帶漁民喜用荔枝樹汁將衣襟染成淺褐色,以抗鹹性海水的濺濕。

現舊式的對襟衫、大襟衫已罕見,但惠安崇武一些村落青年人仍有著“大衫”的,其式樣為右衫,緊身且短,多為藍色,袖口滾接幾環黃色或金黃色花布,領口綴簡單花紋。而民間一些習武者按傳統和師訓仍穿“對襟衫”,作為練武的標誌。近幾十年,西式襯衫漸為城鄉民眾所喜愛,特別是青年人幾乎清一色著西式衫,其樣式、色調、用料可隨意選擇。以小方領白襯衫最為常見。80年代後,花襯衫很流行,與舊時最大的不同是,著衫方麵,各種年齡層次和職業的男子之間差別越來越小。

(2)女衫:清末民初,以大襟便服為主,各地又稱“右襟衫”、“側襟衫”、“大襟馬蹄衫”、“斧口衫”、“羅漢衫”等。特點是“寬衫長袖,綽有古裝。”(清·彭光鬥《閩瑣記》卷一)一式的高領、大袖,衣長及膝,下擺呈弧形,衣襟邊袖處滾邊鑲花,有的還鑲兩重闊花邊,衣扣開在右胸邊,色調除青、藍、黑外,夏季還有白色或月白色的。福州地區,清嘉慶時婦女尚鮮服,以紅、赤色棉布織成的外衫風行一時。辛亥革命後,多著短右襟衫。二三十年代後,穿對襟衫者漸多,鈕扣從頸下扣至右脅下,廈門一帶稱“婉居衫”、惠安一帶稱“符頭衫”。麵料多用家織棉麻布,閩北用苧麻織的“漂布”即為名貴夏布,所製衣衫,涼爽耐用。現著舊式襟衫的已鮮見,但泉州鯉城區蟳埔村婦女至今仍喜穿較短的右扣式大襟衫,而閩西連城與清流、寧化、長汀交界處的四堡及下南一帶女子,則是一色的清末裝束,其寬肥的襟衫,多半由陰丹士林藍黑棉布為底,衣邊綴一圈花邊;肥闊的衣袖折成三疊挽上胳膊,袖的邊緣織繡各種紋樣,不僅有實用價值,還增添了裝飾效果,保留有清代“十八鑲”的習尚。其上衣下擺(即“裾”)較長,衣袖也較長寬,迎風輕舒廣袖則獵獵作響,拂然有聲,外鄉人見此總引為新奇,閩北、閩東鄉下一些中老年婦女冬季喜穿長及膝下的藍青色高領長襟衫,因為當地冬季較冷,長衫既可禦寒,又可置火籠於內烘烤。現時女子所穿新款對襟衫,領子多為方領、平領和圓領,有的也加方袋和斜袋,布質和花色均有變化。

此外,內衣內衫也為婦女所喜愛。惠安崇武鎮一些村落,婦女仍以花布拚接成緊身小內衣,俗稱“五寸”。目的是束緊胸乳。有的則以密排鈕扣束胸,著此“內衫”雖憋氣受苦,但囿於當地少女羞於凸胸的世俗傳統,婦女們仍願著此裝。

2.襖福建人多稱“棉衣”。分大襟棉襖、夾襖等。前者主要是冬裝,後者則為春秋裝。大襟棉襖主要流行於氣候較寒冷的閩北、閩東部分地區。近年因有新質的“羽絨棉”為原料的“羽絨服”麵市,舊式的大襟棉襖已不多見,僅山區部分老人仍難割舍。在山區舊時遇嚴寒節令,山民中無法著棉襖者,全靠烤火籠取暖。建甌諺雲:“火籠當棉襖,棕衣當被倒。”至於夾襖,狀如對襟衫,形製略寬大,現已罕見。50年代至70年代,年青人多內襯“春秋衣”(也稱“棉毛衫”)為春秋上裝,外著中山裝製服(又稱“幹部服),以替代襖。福建省內女性著襖,從樣式到用料等方麵,舊時一切如男襖。50年代後與男子的“幹部服”相對應,女性多著“列寧裝”,以替代舊式的大棉襖及夾襖。現各式毛衣和夾衣風行,婦女著襖者更少。

3.現代流行上裝近代以來,在福建民間流行的上裝主要是中山裝、列寧裝、西裝、夾克、毛衣等。其樣式、流行時間與全國各地大抵相同。從民國初至本世紀70年代末,中山裝一直是福建各地長期通用的男子服裝的代表式樣。顏色尚藍、灰色。自80年代始,由西方傳入的夾克、西裝在閩省逐漸取代中山裝,成為男子的常見便服。

大衣在1949年後曾一度在城鎮流行。80年代起,仿大衣樣式製成的風衣也倍受青睞。同時,由羊毛絨編織而成的外裝毛衣在城鄉也到處可見,其花色樣式因人而異。

(二)下裝

1.褲

(1)男褲

最常見的是單褲、夾褲。古稱“袴”或“絝”,俗謂“褲子”或“褲頭”。清末民初閩省男子多穿“大檔”、“寬檔”之褲。其款式一概為深檔闊腿,無口袋無門襟,用各色褲帶係於腰間。漳州一帶稱之為“粿巾褲”,龍岩一帶稱“竹筒褲”。穿時往往把褲褶緊,再用布帶紮住,甚至直接把褲頭擰成結以代替腰帶。有的男子紮褲的帶子是一條布套,裏麵可放銀元銅幣等,叫“褲頭龍”(龍岩)或“鬥籠褲”(安溪),老人尤喜此褲。褲色多為青、藍、黑三色。舊時人們往往四季均一條單褲,古田民謠:“藍衫青褲青剪底,寒暖皆一件”。

過去,福州的水上居民(俗稱疍民、曲蹄仔),所穿衣褲皆肥大,大袖口、大褲腿是其穿著的鮮明特征。至今人們看到著寬大褲子的人,還戲稱之為“曲蹄仔”(因疍民多曲腿盤坐船上而得此稱)。舊時仙遊農村男子常穿一種稱為“本地褲”的大褲,褲筒特別肥大,襠高近臍,褲腰左右反剪,不用褲帶,因褲腿寬肥,當地人稱可從褲腳處插入竹筒“行方便”。現在,省內沿海一些地區漁民著褲仍喜肥大。

1949年後,各地流行幹部裝,其褲多用卡嘰麵料製成,褲較短,僅及腳踝,俗稱“半長短”褲子。近十幾年,褲的式樣百般翻新,喇叭褲、直筒褲、牛仔褲、蘿卜褲等西式褲走俏,青年男子各擇其愛,著褲已無定式。夏季用各種麵料製成的短褲(長不過膝),普遍受到各年齡層次男子的歡迎。

(2)女褲

清末民初至1949年前,其流變與男褲大抵相同。清末統稱“大襠褲”,也是一概的無門襟無搭扣,大襠鑲腰有褲頭,褲腳肥大,長及腳踝,管口有繡飾。民國後發展成直式唐裝褲,側麵開扣,襠稍淺,褲腿漸小,一般為單色褲。莆田湄洲島婦女往往穿上截紅、下斷黑的褲,僅失偶者穿全黑褲,較為奇特。70年代後,女性便褲品種增多,除直筒褲外,還有牛仔褲、健美褲、柔姿褲、高腰褲、背帶褲等,褲料從棉布到滌綸、從尼龍混紡到呢毛料,色調從純色到雜色條格,爭鮮競豔。夏季城市女性著長不掩膝的短褲。冬季棉褲曆來不多見,晚清女子即“不穿棉褲,褲下火籠常烤,人人不離。”(清·光緒《芝城紀略》)現棉褲已少人問津。

2.裙

俗稱“裙子”,以多幅為尚。古代以長裙為主,民國後偶見百褶裙,用綢布打折而成,多為大戶人家閨女所著。另有繡裙,主要用作嫁裝。如今裙子已成為城鄉女子夏季主要下裝,春秋冬季也不乏著裙者。樣式增多,除掩至小腿的長裙外,還有筒裙、單片裙、套裙、連衣裙、短裙、超短裙(長不過膝)、石榴裙、牛仔裙、折裙等。各種麵料皆可製裙,且五光十色,色彩選用隨意。婚嫁時,城內女子喜穿西式白色禮服長裙,拖地多褶,十分雍容華貴。平和一帶嫁女時,必穿大紅或粉紅裙,平時在家穿黑裙,喪事時女兒穿白裙、媳婦著麻裙。

3.圍裙

城鄉婦女掌勺時常常使用單片係腰圍裙,以藍花布為多。永安一帶鄉下婦女冬天長褲外往往還加一條過膝圍裙以禦寒。惠安洛陽鄉一帶婦女勞作時衣褂外多用黑布圍裙攔腰紮緊,以免沾汙褂褲。閩省婦女的圍裙,還喜用繡飾。上杭才溪鄉及長汀等地婦女趕墟或參加其他社會活動時均著繡花短圍裙(俗稱“圍腰”),上飾花鳥圖案。三明、大田一帶偏遠山鄉婦女,講究在繡花圍裙上係銀鏈的飾物。閩西武平一帶客家婦女日常必係一條圍裙,用藍黑布裁成,上段嵌上彩條,用白線繡成圖案。綴寬帶係於腰,後扣蝴蝶結,當地下壩、岩前等鄉鎮為尖頭蝴蝶結,其餘各鄉為平頭蝴蝶結。

一般男子無著圍裙習俗,僅工匠(如鐵匠、木匠、屠夫、廚師及竹蔑工)及小販等有著簡單工作圍裙。

(三)其他服裝

1.旗袍

清代流行服裝,因其初係“旗人”所特有的袍服而得名。民國後經改進,流行閩省各地。其樣式為直領右開腰身,緊身貼腰,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旗袍講究裝飾性,在衣襟和袖口上總要加些花邊或彩牙兒,開襟處有鑲、嵌、滾等工藝裝飾,選料也較考究,上層人家婦女多用絲綢,普通人家則用棉麻布料。1949年後,旗袍曾一度消失。80年代後,在一些城市中婦女又重興旗袍,並出現後裝袖、暗褶式開衩旗袍等,既可做禮服,又可為四季服裝。賓館及餐飲業中婦女多以此為職業服裝。

2.童裝

福建各地,嬰兒出生後均用繈褓纏裹,稍後穿無扣白棉布製的“和尚裝”或無扣以布帶打結的“押胸衫”。貼身穿紅肚兜。出生後4個月換穿有扣衫和開襠褲(俗稱“肚仔褲”、“開腳褲”)。到六七歲改穿普通的密底褲。閩省習俗,孩子4個月後,外婆要送來幾件紅色肚兜,上繡各式吉祥的圖案。如蝙蝠(代表“福”)、鹿(代表“祿”)、龜或百壽字(寓意“壽”),希望孩子日後能平平安安,福祿壽同至。羅源一帶舊時小孩多穿有背帶的開襠褲;霞浦等縣7歲以下孩子則無分男女多穿“辮褲”(即一種圍裙式有褲頭的開襠褲)。莆田等地滿月嬰兒剃頭時要在外衣內穿“紅衣”,以討吉利。端午節時,省內各地小孩除著新衣褲外,還要掛上新的紅肚兜和“臭丸”(樟腦丸)袋”,以避邪保健。

3.老年裝

與一般男女裝無異,唯較寬鬆。衣褲多用素色,如灰、藍、黑等色,農村中一些老者至今仍喜用布扣對襟便衣和不帶褲帶的便褲。城內款式較多,但以穿中山裝等傳統製服為多。

4.打柴衣

閩北、閩東山區農人過去打柴拾薪割茅草時,常著一種藍、灰色麻料製成的打柴衣,袖短襟縮,顯得精幹。柴衣下往往還紮一腰帶或繩索。腰背處繩帶上箍一帶孔長方形木夾,將柴刀倒插其中,以便背柴禾時騰出雙手。

5.袖套

婦女們為防做活計弄汙衣袖,多縫製各色袖套,布料以棉布和防水布為主,一端收口,長不過肘。

6.肚兜

舊時老人喜做個兜肚紮在腰間,既可以紮褲頭,又可以裝銀元、銅錢等盤纏,一物多用。此俗由來已久。明代馮夢龍在《壽寧待誌》中,就曾向其同鄉人描述過當地人的這一獨特標誌。馮氏曰:“壽人甚易識,比他處人不過多一兜肚,少一頂帽子耳。”(明·馮夢龍《壽寧待誌》卷上《風俗》)可見當時兜肚在閩東一些地區曾相當流行,今已罕見。

(四)帽、鞋、襪

1.帽

自古“衣冠”並稱。冠者,帽也,也稱“頭衣”。古時男子年屆二十,都要舉行隆重的“冠禮”,以示跨入成年,因此加冠成了古代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節目。民女出嫁,舊俗也往往要“鳳冠霞帔”,以示莊重。時過境遷,一些舊俗漸已式微或消亡,但戴帽頂笠的習俗仍衍流至今。

清代流行的帽子主要是“六合一統帽”,俗稱“瓦籠帽”或“紅頂六合帽”。這是一種由6片羅帛縫製而成的帽子,配有青緞或紅絨帽球,呈瓜棱形圓頂,故民間也稱為“瓜皮帽”、“碗帽”、“盆式帽”。它是沿襲明代合帽而成的一種品式,多為鄉紳小吏或商賈儒士所戴,農民僅節慶時偶有冠戴。民間較常見的則是“風帽”或“小帽”,前者也稱“觀音帽”、“布風帽”,以藍黑色為主,用粗棉線織成,無沿,長可及背。老年人使用較多。

福建帽族中較有特色的是孩童的“虎頭帽”。其帽頂兩旁開孔裝上兩隻毛皮耳朵,正中繡一“王”字,形如虎頭,閩人也稱“皇帽”、“福壽帽”、“長尾帽”、“獅頭帽”、“貓公帽”,其變種則有漳泉一帶的“雙羊帽”、閩西一帶的“狗頭帽”。這類童帽以五彩棉、綢布製成,帽沿多鑲花邊或其他飾物,還有用紗線編織的帽圈,俗稱“縷箕帽”。在閩西的連城、上杭、長汀等地,大凡嬰兒滿月或孩子過周歲,外婆、姑媽、姨娘、嬸母都要送頂“福壽帽”,以示對孩子的美好祝願。此俗由來已久,民國《長汀縣誌》載,當地孩子“將彌月,告諸外家,曰報喜。外家送兒衣帽,曰做滿月”。做慶之家往往收到七八頂甚至數十頂帽子,鋪上紅布擱在廳堂裏,以炫耀孩子的好福氣並顯示婆家、娘家的好手藝。此帽設計獨特,上踞獅頭,以示勇敢,帽頂三個紅繡球下金雞翹立,呈示吉祥,獅鼻繡著“王”字,標誌“長命百歲”,還繡有大眼球和白兔毛織成的兩扇大耳朵,真是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的一隻靈物。講究的“福壽帽”除色澤絢爛外,帽圍還嵌上寶石、金鏈、翡翠或“八仙圖”。精細的婆娘還施巧手特地為女孩繡上“蓮花瓣”,以祈觀音保佑孩子快快成人。當地還有“數帽”的習俗,不特在孩子滿月或周歲時數,日後還要多次數,以重溫“福壽帽”所載溫愛和祝福,直至孩子長大成人。在閩北邵武等地,周歲孩於要戴精致的花帽,四周鑲八仙或壽星圖案。此外各地小孩還戴一種帽與披肩連為一體的風帽以防風保暖。

民國以後,風行戴氈帽(又稱禮帽)、線帽、鴨舌帽、羊毛織帽(“芙渠帽”)。1949年後,則時髦八角帽及“軍帽”、“幹部帽”、“工農帽”等。80年代後,除老年人還偶見戴氈帽、線帽外,冬季著帽者不斷減少,僅夏天有人戴有簷沿的淺色“太陽帽”及翹簷的“牛仔帽”等。至於城鎮的公安、交警、稅務、工商、海關等部門,因工作需要穿製服,配戴各種有沿的大蓋帽,作為職業的標記。“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對所謂“走資派”、“四類分子”等批鬥對象常強給扣上一種紙糊的圓筒形或錐形高帽,高可盈尺,一如戲劇舞台上小醜的道具。這種汙辱人格的做法,早已為曆史所唾棄,並不具民俗意義,隻留下“戴高帽”和“亂扣帽子”的俗語。

2.笠

為遮陽防雨的頭具,係用稻草、蘆葦、麥草、燈芯草等織成的,多為圓形方頂。用葦篾、竹篾等織成的為“笠”,又叫“鬥笠”、“竹笠”。多為圓形、六角形、八角形尖頂式樣,如倒扣的鬥。閩中、閩北、閩東多為竹笠;閩南、閩西多為葦笠。永定上金豐一帶,還有用麥杆編織加圍布的笠子。連城四堡婦女出行時所戴草笠,四周垂以薄紗或小布簾,據考是由唐代婦女所戴帷帽(又稱“”,始於北齊)演變而來的。惠安一帶婦女出門,無分四季必戴一種黃色尖頂竹笠,當地人稱“笠仔”。鬥笠應以閩南東山島婦女的“戽鬥笠”最具特色,其造型獨異,形如一隻圓錐形的大漏鬥,更似一把脫柄的戽鬥,故得“戽鬥笠”之名,當地姑娘則喚作“俺笠仔”,含親昵愛惜的意味。戽鬥笠比一般鬥笠深,戴上它遮掉大半個臉。大號的戽鬥笠,笠沿擦肩,幾乎把頭整個罩住。當地姑娘買回戽鬥笠後,總要進行藝術加工:先抽縮笠沿的篾條,使之內收變深,再把表麵油亮,係上鮮豔的彩絲,在笠沿和笠尖頂紮出別致的花紋圖案。戽鬥笠可擋風遮雨,養顏保容,輕巧耐用,不易被海風扯弄。一些姑娘還喜將隨身帶的小手鏡、小發梳塞在戽鬥笠底下,小手鏡如汽車上的反光鏡,可窺見身後的人。

3.頭巾

除帽笠外,山區和沿海婦女還習慣用羅帕方巾裹頭以防風沙。早在清代,廈門一帶婦女即“出門蒙花帕蓋首,俗曰網巾兜”,“海風破腦,居人皆以布裹頭”。(清·道光《廈門誌》卷十五《風俗記》)而漳、泉婦女喜用“文公帕”(據稱是朱子遺教,朱熹又稱朱文公),“毋論老少,出必以幅布蒙頭麵。”(清·彭光鬥《閩瑣記》卷一)現今閩南婦女仍有蒙巾者,如南安老婦喜紮黑巾(多為絲織物,寬少許,自前額順雙鬢平鋪至發髻處打結),該縣東田鄉婦女則戴印有白花的藍色方巾,巾沿出額,在鬢角處頂起成方形。而閩西婦女多折三角帕為頭巾,也很有特色。

4.鞋

古時又稱“足衣”。民國前,省內通行黑麵或藍麵的圓口布鞋,俗稱“和尚頭”。鞋麵皆布質,多由婦女納製,穿著輕便。其鞋底由舊布片層疊糊成,厚約1厘米,再用苧線繩密針紮成,緔上鞋麵。男鞋除圓口外,也有尖口者,雙鼻或無鼻,圓頭低幫。福州鼓樓百年老字號的“長順齋”布鞋,薄底,選用白布料重疊針縫製,稱“千頁底”,以直貢布為鞋麵,很受歡迎。這類布鞋流行時間較長,至今山區中老年婦女還有自製這種不釘布帶的布鞋。舊時農村婦女還流行在圓口鞋上繡花,俗稱“繡花鞋”或“花鞋”,鞋頭、鞋幫及鞋麵均可上繡,十分別致,今已不多見。閩東婦女給孩子過周歲時,還要自納幾雙繡花鞋,以討吉利的。

舊時鄉人上山打柴幹農活或出門遠足穿草鞋。草鞋大多用稻稈織成,又稱“草履”、“邐”。草鞋以粗麻布為底襯,輕不盈兩,行走靈便。70年代,閩北山民還多打製草鞋,並以每雙6分人民幣廉價在墟日出售。泰寧大田鄉、新橋鄉農民,每年“夏牧”(將牛趕到高山草甸集中牧養)時,趕牛者均要備上兩三雙草鞋出門。

福建人舊時還常著木屐,木屐又稱“鞋履子”、“柴鞋”、“木靴”。穿屐之風曾盛行閩中。明人謝肇淛稱:“今世吾閩興化、漳、泉三郡,以屐當鞋。洗足竟,即跣而著之,不論貴賤男女皆然。……女屐加以彩畫,時作龍頭。終日行屋中,閣閣然,想似西子響屐廊時也。”(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十五)前清彭光鬥在《閩瑣記》中也稱,閩婦“足躡紅木屐,閣閣行市中”。可見清時穿木屐是尋常之事。清代婦女多纏足,以三寸金蓮為美,纏足者大都穿木底小鞋,形似弓,故稱“弓鞋”。其鞋麵為紅色棉布,尖頭翹鼻,鞋幫繡花鑲邊,後跟加寸許高木屐,屐上也畫花,十分精致。細言之:“牆縱不過四寸,底高不過二寸,長不過五寸,前斜後削,行嫋娜以自媚。”(清·餘懷《回蓮華齋雜錄》卷二)辛亥革命禁纏足後,弓鞋隨男鞋樣,隻鞋麵加橫帶紐,鞋底加厚跟,俗稱“睏底鞋”。現弓鞋已成曆史陳跡,在邵武市民俗博物館中仍有陳列。除講究的弓鞋外,日常穿的木製“拖屐”很適應雨天行走,也算是舊時的雨鞋了。今福州東門一帶溫泉澡堂,還可見為前來洗湯(沐浴)的“湯客”提供的木屐。這種木屐是在鞋板前部釘上一條寬約二厘米的搭帶、行走起來有響亮的“嗒嗒”聲。故穿木屐成為福州人洗溫泉的習俗之一。近年來澡堂中的木屐漸被泡沫塑料拖鞋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