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立門戶(1 / 3)

第二章 自立門戶

1726年10月11日早晨,一艘從倫敦來的船在微風中駛過了紐卡斯爾。富蘭克林在他旅途日記的最後一篇中這樣寫道:“……天氣異常晴朗,太陽用它溫暖明亮的光輝活動了我們僵硬的四肢。天空看上去是灰色的,點綴著一些銀色的雲。林中吹來的清新的風使我們精神振奮。在如此之長、令人厭煩的禁錮之後,近在眼前的自由,讓我們狂喜著迷。簡而言之,所有的一切加在一起,使這一天成為我有生以來最愉悅的日子。……”看得出來,富蘭克林是歡天喜地地撲向久違了的美洲故鄉,興高采烈地投入他一心向往的新生活。

回到費城後的最初四五個月,富蘭克林忙於他的新活計。德納姆先生在水街租下一家店麵,在那裏出售從倫敦購回的貨物。富蘭克林照料生意,跟德納姆學習記賬,不久就知道了如何做買賣。兩人如同父子一般地在一處膳宿。不料好景不長。1727年2月,德納姆和富蘭克林兩人同時病倒了。富蘭克林是得了肋膜炎,病情一度惡化,瀕於死亡的邊緣,但他年輕的生命力終於戰勝了病魔,把他從死神那裏拉回人生。但德納姆卻一病不起。在他的身後,留給富蘭克林的是免去了他欠自己的債款和10英鎊返回美洲的旅費,而鋪子由遺囑執行人接管,富蘭克林失去了在德納姆鋪子裏的工作。他那從英國歸來前夕憧憬的跟著德納姆學做生意而後發家致富的人生遠景也像海市蜃樓一樣消失不見。剛剛年滿21歲的富蘭克林得重新開始。

正在費城的姐夫霍爾莫斯勸他仍從印刷業謀出路,原來的雇主凱梅爾也以高薪為條件,希望富蘭克林回他的印刷所,替他管理印刷方麵的生意,以便他騰出空來照料新開不久的文具店。由於一時找不到其他適當的工作,富蘭克林接受了凱梅爾店裏的職務,成了一名工頭。

在凱梅爾的印刷所裏,富蘭克林除了教給徒工們印刷技術,負責印刷業務的正常進行,還憑借自己在倫敦兩家印刷所工作中得來的經驗,設法替印刷所鑄造鉛字,製造油墨,還兼任倉庫保管員。盡管他明白,他把徒工教會之時,也就是自己不得不離開印刷所之日,但他還是盡自己所能地工作,贏得了店裏徒工們的尊敬。凱梅爾對富蘭克林也十分殷勤。

在這段時間裏,富蘭克林和以前的詩友們繼續往來,他還認識了城裏一些有發明天才的人,並在禮拜六和禮拜日兩天——禮拜六是凱梅爾自定的安息日,全店人員均不上工——讀書。

半年以後,凱梅爾對富蘭克林的態度變了。他經常擺起老板的麵孔,對富蘭克林的工作吹毛求疵。真正的原因是印刷所其他工人的業務已逐漸改進,他漸漸感到這位工頭在印刷所裏已不是那麼重要,而拿的工資卻太高。對此,富蘭克林都體諒他是因為經濟狀況欠佳而加以容忍,繼續照常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終於忍無可忍。

那一天,富蘭克林同往常一樣在二樓的印刷間幹活,忽然從城裏法院的方向傳來一陣巨大的喧囂聲。富蘭克林不由得把頭伸出窗外,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正在外麵街上的凱梅爾見了,立即氣勢洶洶地指責他不應管閑事,引得街坊四鄰紛紛走攏過來看熱鬧,使富蘭克林怒不可遏。凱梅爾還不罷休,又衝上樓來對富蘭克林叫嚷不止,雙方便破口怒罵起來。爭吵的結果是,凱梅爾依照合同給了他的工頭限期三個月離開的解雇通知,並說悔不該當初規定這麼長的預告時期;而富蘭克林則回敬他的老板說他大可不必後悔,因為自己已決定立即離開此地。說完,富蘭克林拿起自己的帽子,下樓去了。出大門前,他吩咐工人梅萊迪斯替他將留在那裏的個人物品送到他的住處來。

當天晚上,梅萊迪斯把富蘭克林的東西送過去了。休·梅萊迪斯是一位威爾士籍的賓夕法尼亞人,來費城以前是個莊稼漢,已經30歲了。他誠實,有敏銳的觀察力,也喜歡讀一點書,可是愛喝酒。在印刷所做工期間,他對富蘭克林十分敬佩。當晚,他告訴富蘭克林說,既然工頭離開了凱梅爾的印刷所,他也不想在那裏幹下去了。他又提醒富蘭克林說,凱梅爾的債務已和他的資產等額,而且他不善經營,將來難免倒閉,到那時候必有可乘之機。再度失業的富蘭克林本已有返回波士頓老家之意,聽了這話以後,自己開業的念頭又一次在腦際閃現。但是自己開業的最大困難是沒有資金。對此,梅萊迪斯說:“我和凱梅爾的合同在明年春天期滿,到那時候我們在倫敦買的印刷機和鉛字就會到了。我知道我的技術不好。假如你願意,你出業務方麵的技術,我出資本,所獲利潤,我們平分。”因為梅萊迪斯知道自己的父親很信任富蘭克林,並透露過願意資助他和兒子合夥開業。

富蘭克林欣然接受了梅萊迪斯的建議。在這計劃得到老梅萊迪斯的同意後,富蘭克林將需要購買的設備開了一張清單交給老梅萊迪斯,由他交給一名商人去訂貨。大家約定,在機器運到之前嚴守秘密,富蘭克林則設法在別的印刷所找些活幹。

正當富蘭克林找不到別的工作時,他收到了凱梅爾的一封信,信中措辭十分謙恭,說多年的老朋友不應該為了一時的氣話就分道揚鑣,希望富蘭克林能回到他的印刷所繼續工作。原來,凱梅爾希望攬到新澤西印紙幣的生意,需要富蘭克林為他鑄造所需的鉛字,製造雕版,他也擔心城中的印刷業對手布拉福德會雇用富蘭克林而對自己不利。

富蘭克林在梅萊迪斯的勸說下回到了凱梅爾的店裏,凱梅爾得到了那筆生意。富蘭克林還和凱梅爾一同到伯林頓跑了一趟,完成了生意方麵的事務。凱梅爾從這筆生意賺得巨款,大大改善了他的經濟狀況。

在伯林頓的近三個月中,由於富蘭克林更高的文化修養,新澤西監管紙幣發行印刷的委員會成員更喜歡和他打交道。富蘭克林結識了該州法官愛倫、州議會秘書薩穆爾·布士特爾、議員愛瑟·皮爾遜、約瑟·庫柏和測量局長愛瑟·迪科。

這些人成了富蘭克林終生的朋友,對他大有幫助。

1728年年初,新的印刷設備從英國運到了費城,富蘭克林和梅萊迪斯辭去了在凱梅爾的印刷所的工作。他們在市場街租到一所房屋,年租24鎊。為了減輕租金負擔,他們招了愛好數學的釉工湯麥斯·戈德弗雷一家同住,並在他們家裏包夥。待到拆開鉛字,安裝好印刷機,一家新的印刷所便在費城開張了。

從此,富蘭克林進入北美殖民地資產階級的行列,開始了他作為一名手工工匠和商人的生涯。

就在富蘭克林負氣離開凱梅爾的印刷所的前後,1727年秋天,他和幾個朋友組織了一個交流和切磋知識的團體“共讀社”。其中除了富蘭克林和梅萊迪斯外,還有兩名成員也是凱梅爾印刷所的工人,一個是史蒂芬·波茨,一個成年的農家青年,習農活,聰明,有幽默感,善於諧謔,但有些散漫習氣,另一個名叫喬治·韋伯,原是牛津大學學生,因欠債淪為凱梅爾的契約奴,他活潑幽默,性格溫厚,談吐風趣,但生性懶惰,處世輕率不審慎。另一些最早的共讀社社員有:一個放債人的抄寫員約瑟夫·布倫特納爾,是個好脾氣、重情義的中年人,愛好詩歌;自學的數學家托馬斯·哥德弗雷,但除數學外別無所知,發言愛走極端,使談話無法進行,沒過多久就離社而去;測量員尼古拉·斯科爾,愛讀書,偶爾寫寫詩,後來當了測量局長;鞋匠威廉·帕爾遜,喜歡讀書,懂得不少數學知識,後來也成為測量局長;木匠威廉·毛格裏奇,穩重,有主見,做事一絲不苟;青年紳士羅伯特·格雷斯,慷慨、活潑、聰明,喜歡開玩笑,善交朋友;最後是威廉·科爾曼,給一個商人當文書,頭腦極為冷靜清醒,心地最善良,為人也極為正直。後來成為有名的商人,賓州檢察官之一,是富蘭克林終生的朋友。

富蘭克林是共讀社的靈魂。是他組織了這個團體,並指導它的活動,是他提出多數在該社進行討論的題目。富蘭克林籌劃這麼一個團體,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鄰裏互助會”的活動。“鄰裏互助會”是彼士頓的一所教堂的一個會社組織。當“鄰裏互助會”活動時,它有製訂好的10個一套的問題在每一次會上讀出來,作為進行討論的指南,每一個問題和下一個問題之間留有足夠的時間。富蘭克林為共讀社擬定的會章在1728年開始實行,它就仿效了“鄰裏互助會”的這一做法,但問題的內容不同。例如:

“一、在你新近讀到的書中,你遇到什麼知識,特別是關於曆史、道德、詩歌、醫學、旅行、機械技術或其他知識,值得評論或適於向共讀社傳達嗎?……最近有什麼你知道的市民經商失敗及你知道那是什麼原因嗎?……七、最近你觀察到或聽說了什麼由酗酒、輕率、衝動或其他什麼惡行或蠢行引起的不幸嗎?……九、你或你的熟人最近生過病或受過傷嗎?如果是這樣,用了什麼治療方法,效果如何?……十二、自上次開會以來,你聽說了什麼值得幫助的外地人來到城裏嗎?據你聽到或看到的,他的品行或事跡如何?你認為共讀社能否按他所應得的那樣去幫助他或鼓勵他?……十六、最近有人對你的名譽進行攻訐嗎?共讀社能做些什麼來保護它?十七、你想得到什麼人的友誼而共讀社或它的哪一名成員能幫助你得到嗎?……十九、有什麼人傷害了你而共讀社有力量為你向他索得補償嗎?二十、以什麼樣的方式,共讀社或它的任何成員能對你的任何光明正大的計劃進行援助?……”

回答這些問題成為共讀社每個星期五聚會活動時的儀式。社貝們先是在一家酒館,後來在一所屬於格雷斯的房屋裏租下的一個房間裏聚首。會章還要求每名社員輪流提出一兩個研討道德、政治或自然哲學的問題,供大家討論;每隔3個月要提出並宣讀本人的一篇習作,題目自定。討論由一位主席主持,並以探求真理為目的,而不是以為了爭辯而爭辯或一味求勝的態度來進行。為了防止社員有過激的情緒擾亂討論問題,後來還規定,凡正麵提出意見或直接反駁他人意見的均為犯規,須繳付一小筆罰款。

共讀社的年輕人在宜人的季節裏,每月一次到河對岸的野外舉行聚會、討論問題;每年一次,在歌聲和祝酒聲中聚餐。可以說,共讀社的活動在探討知識之餘,又具有聯誼的性質。這一點,加上富蘭克林始終如一的興趣和毅力,共讀社這個小團體得以活躍了30年之久。

共讀社的活動既有益於增長知識,又適合於年輕人的趣味,一些社員便想介紹自己的朋友入會。但富蘭克林為首的部分社員反對打破從一開始就決定下來的12人的限額,因為他們的這一團體一直處於秘密狀態,以免有不便拒絕的不良分子申請入社。因此,富蘭克林提議每名社員分頭設法組織一個公社,采用相同的活動方式,但不公開它們同共讀社的聯係。富蘭克林認為,這樣做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公民可以通過我們的社團得到提高;又由於共讀社的社員可以在分社中提議討論我們討論研究的題目,並向共讀社報告各分社討論的經過,我們就可以在特定的時機更好地了解一般居民的看法;還可以通過更廣泛的推薦和介紹,增進我們各人業務上的利益;由於把共讀社的主張和看法傳播給各分社而加強我們的政治影響力和為社會服務的力量。”

富蘭克林的計劃通過後,組織分社的活動展開了,但成功的隻有五六個分社。這些分社的建立正如富蘭克林所言,在後來的一些特殊事件中發揮了影響公眾輿論的作用。

在和同伴們共同探討各類問題的過程中,富蘭克林的腦海中常常浮現著這樣的問題:人在社會曆史發展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如何起作用?如何保證人們在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中有正當的表現以有利於社會進步?為了探求答案,他苦苦地思考。

1731年5月19日,富蘭克林在閱讀曆史時,得出了以下的感想:“政黨推進和影響著世界大事、戰爭、革命等等;這些政黨的觀點代表著他們當時的利益或他們認為是的當前利益;這些不同政黨的不同觀點引起了一切混亂;當一個政黨在製定政綱時,黨內每一成員都懷有他個人的私利;在政黨達到它的大目標後,其每一成員就一心一意爭取自己的私利,這些錯綜複雜的個人利益相互矛盾,造成政黨的分裂,引起更大的混亂;無論其口頭如何宣稱,政界中人之所為很少是純粹為了國家利益。即使他們的作為確實對國家有益,他們仍然是從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分不開這一角度出發的,而並非出於為國盡忠的熱忱;在政界中為人類利益服務的人就更少見了。”

因此,他提出“目前很有必要把各國有道德的善良的人組成一個正規的團體,稱之為‘聯合道德黨’,黨員要服從妥善、適當而明智的黨章。和普通人服從法律相比,這些善良、賢明的人定當更為自覺一致地遵守這個黨章”。

“假如一個有聲望和資曆的人來試辦這樣的黨,他必能得到上帝的保佑而有所成功”。

實際上,富蘭克林打算自己“在有必要的空閑時,來從事這一工作”。並在當時為這一團體草擬了一份類似於教義要旨的文件,其中包含了當時他認為的“各種教派的精髓,它摒棄了一切足以引起任何教派信徒反對的東西”,它這樣寫道:

“天地間有一個創造萬物的上帝。

“他用天道統治著世界。

“他應受到包括崇拜、祈禱和感恩的尊奉。

“但上帝最看重的禮拜是對人行善。

“靈魂不滅。

“不論是在今世或來世,上帝必賞善罰惡。”這裏短短數語的字裏行間,反映了富蘭克林的宗教觀和倫理觀。

在宗教方麵,富蘭克林從小受的是長老會的教養。長老會的一些教條如上帝的永恒判決、上帝的選拔、上帝的定罪等等,都使他不能理解。還有其他一些教義在他看來也是疑點甚多。但是他並不否定宗教,他從不懷疑上帝的存在、靈魂不朽,他認為“即使是最壞的教派也有一些好的效果。”雖然從早在波士頓的時候起他就不去教堂做禮拜了,但他對於本城本州各派教堂的修建,總是慷慨捐助,並定期繳付年捐,以維持費城唯一的長老會牧師或教堂。

然而他決不使自己陷入宗教的某派特有教條或教派間的神學爭論。他把宗教的作用和勸善懲惡聯係起來,這就是他所提出的上帝最看重的禮拜莫過於對人行善,善惡皆有報應,或在今生,或在來世。他曾被長老會牧師勸去教堂做公共禮拜,有時候一連去了五個禮拜天。但講道的主題無不使他厭煩。最後一次,那牧師用聖經中的這樣一段作主題:“最後,弟兄們,凡是真實的、正直的、公正的、純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你們都要加以讚美,若是有什麼德行或是什麼可稱道之處,你們都要加以思考”,富蘭克林以為這次總該講一些道德了,於是凝神靜聽。不料牧師所講的仍隻限於虔守安息日、勤讀聖經、按時做禮拜、參加聖典、尊敬本教牧師這樣幾點。富蘭克林失望了,以後也再不去聽那位牧師布道了。他重又在家裏使用自己1728年編的祈禱書做禮拜,不再到教堂去了。

那是一本小小的自編自用的祈禱文的集子,名為“信條和宗教條例”。富蘭克林對上帝,“因他的慈悲而熱愛他,因他的智慧而崇拜他”,他向上帝禱告時,用的就是小冊子中的祈禱詞:

“主啊!幫助我擺脫不敬神、不信神、不誠、不敬吧!我確實請求您,幫助我遠離不恭、誇張、拘於禮儀和可憎的虛偽吧!”

“主啊!讀幫助我忠於我王,忠於祖國,注意它的利益、英勇保衛它,服從它的法律,並憎惡賣國者和暴君吧!”

“主啊!請幫助我對高位者盡責、恭順、服從,避免傲慢、不敬、不從。”

“主啊!請幫助我對位卑者溫和、紆尊降貴、寬容、慈悲為懷,保護無辜者不受痛苦,避開殘酷、苛刻,和壓迫、侮辱、無理的嚴厲吧!”

“主啊!請幫助我抑製非難、進讒和誹謗;讓我避開並憎惡欺騙和妒忌、詐騙、諂諛、仇恨、怨忿、撒謊和恩將仇報吧!”

“主啊!請幫助我對友情真摯、受人之托時守信、判斷時公正,警惕驕傲自大和憤怒(那種一下子出現的狂暴)吧!”

“主啊!請幫助我在為人處事中公正,在享樂時有節製,滿懷坦白、真誠、人道和仁慈吧!”

“主啊!請幫助我知恩圖報,對朋友慷慨,對窮人行善,對受苦者同情吧!”

“主啊!請幫助我避開貪婪和野心,嫉妒和放縱,虛偽、奢侈和好色吧!”

凡此種種,富蘭克林之向上帝禱告祈福幾乎全是指向一個目標——提高自己的個人道德修養,趨善抑惡。他確信,“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對人生幸福最重要的莫過於真實、誠摯、和廉潔”,而“聖經本身對我並沒有重要性”。

為了完善人們自身的品德,他提出了13種應該遵守的德行,它們是:

一、節製。食不過飽;飲酒不醉。

一、沉默寡言。言則於人於己有益,不作無益閑聊。

三、生活有秩序。各樣東西放在一定地方;各項日常事務應有一定的處理時間。

四、決斷。事情當做必做;既做則堅持到底。

五、儉樸。花錢須於人於己有益,即不浪費。

六、勤勞。不浪費時間;每時每刻做有用之事,戒除一切不必要的行動。

七、誠懇。不欺騙人;思想純潔公正;說話也應誠實。

八、正直。不做不利他人之事,切勿忘記履行對人有益的義務而傷害他人。

九、中庸。勿走極端;受到應有的處罰,應當加以容忍。

十、清潔。身體、衣服和住所應力求清潔。

十一、寧靜。勿因瑣事或普通而不可避免的事件而煩惱。

十二、貞節。切戒房事過度,勿傷害身體或有損自己或他人的安寧或名譽。

十三、謙虛。效法耶穌和蘇格拉底。

富蘭克林打算在此基礎上寫一部《道德的藝術》來作為他未來的“道德黨”的基本信條,但其他的事務占據了他的時間,他始終未能將這一寫作計劃付諸實施,也無暇組建他的關於道德的團體,然而他本人卻實實在在地照此實行過。他製作了一本小冊子,每一頁寫上一種美德的名稱。每一頁上用紅墨水劃成7直行,一星期的每一天占一行,每一行上端注明代表星期幾的一個字母。再用紅線將直行劃成13條橫格,在每一條橫格的左首注明代表每一種美德的第一個字母。每天他檢查出自己在哪一方麵有過失,便在那一天該項德行的橫格內打上一個小黑點。富蘭克林決定每一個星期對於某一種德行給予特別密切的注意,預防有關方麵的極其微小的過失。這樣,“在幾個循環之後,在13個星期的逐日檢查後,我會愉快地看到一本幹淨的冊子了”。富蘭克林很滿意他這種修身養性的辦法。他在79歲回憶此事時,寫道:“我的後代應當知道他們的祖先一生中持久不變的幸運,直到他79歲寫本文時為止,全靠這一小小的方法和上帝的祝福。……他們他長期的健康和他那至今仍強健結實的體格歸功於節製;他早年境遇之安適和他之獲得財產及一切使他成為有用的公民並使他在學術界得到一定聲譽的知識,應當歸功於勤勞和儉樸;國家對他的信任和國家授予他的光榮職位應歸功於誠懇和正直;他的和氣和他談話時的愉快率直應歸功於這些品德的綜合影響,盡管他未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由於他談話時的愉快率直,使他直到晚年還頗受人們的歡迎,包括年輕人也喜歡同他交往。因此,我希望我的子孫中有人會步我的後塵,取得有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