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知識經濟意識的培養
知識經濟概述
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曆史長河上眺望未來的時候,我們清晰地看到:信息化與全球化浪潮滾滾而來,它們以無比偉大的曆史力量把人類帶進輝煌的21世紀,帶進一個嶄新的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理解知識經濟內涵,樹立知識經濟意識已成為當代高中生的當務之急。
一、知識經濟是新經濟
人類社會自遠古到現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以樹皮、獸皮為衣,到款式多樣的琳琅衣飾;從茹毛飲血到精心搭配的飲食;從穴居野外,到進住新穎舒適的高樓大廈;從雙腿走路到乘生快捷的車船、飛機等交通工具。……是什麼力量使人類的生活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是科學技術!
科技技術還極大地改善和延伸了人類的能力,並且每一項科技技術的重大發明與創造都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效益:通過儀器,我們既可以看到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又可以觀察用肉眼看不見的基本粒子;打開電視,撥通電話,或上網暢遊,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把全世界都聯係在了一起,人們不管相距多麼遙遠,也不管是在屋內、車裏,還是在天空、海洋,都可以相互聯絡,相互交流。
“知識就是力量”,“科技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觀念已深入人心。而且,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和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早在1912年,德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就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資本和勞動力,而是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就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使用。
1982年,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發表《大趨勢》認為:“知識是我們經濟社會的驅動力”,“信息經濟社會是真實的存在,是創造、生產和分配信息的經濟社會”。
1985年,日本土界屋太一出版的《知識價值革命》一書,提出以“知識價值社會”取代“後工業社會”等概念。在這個社會中,人們將不再追求對資源、能源和農產品的更大消費,而是追求時間與智慧的價值,即“知識價值”的大量消費,人們將認為,“知識消費得越多越體麵”。
進入90年代,知識、技術和信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90年代初,聯合國有關研究機構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說法,明確了這種新型經濟的性質。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其發表的《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中,全麵、係統地闡述了知識經濟,並做了比較明確的定義:知識經濟是指以知識(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和使用(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1997年2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公開演講中采用“知識經濟”的說法。他說:新經濟是知識經濟。我們邁向21世紀的知識經濟,需要一種新的經濟戰略,而實現教育領先將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重要。盡管知識經濟的理論還在探索之中,但是知識經濟時代即將到來已成為共識。
二、知識經濟成為當今世界最富生命力的經濟
知識經濟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當今世界一種新類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6年發布了報告說:“事情已使人們越來越清楚:知識是支撐經合組織國家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經合組織認為,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征是:
1.科學和技術的研究開發日益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
在1993年,全部經合組織國家的工商業的科技研究開發有將近2/3的經費是用在高技術產業上。在製造業中的高技術行業的工資也高於平均工資水平,並且促進了生產力的最快增長。與此同時,高技術產業也占據了工商業R·&D投入的大多數經費。在那些對高技術的高風險投資小心行事的國家,自80年代後期以來也把服務業研究經費的1/4或更多的比例花在高技術的R·&D上。
2.信息和通信技術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處於中心地位
在製造業的行業中,非電力機械(包括計算機)和電力機械(包括通信設備)是增長速度最快的部門。在美國、加拿大、荷蘭、愛爾蘭、瑞典和英國,其增長速度都超過了10%。1992年——1993年在半導體方麵的資本投入,北美和歐洲的經合組織國家已經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1993年——1994年和1994年——1995年兩個年度,北美、歐洲和日本都以34%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
信息和通信設備的部門與行業的投資中,金融、長途電信及零售業等方麵的服務性產業占了巨大比例。在美國和英國高達75%以上。這些投資隨著管理規章製度的改革已經促進了服務領域的生產力的提高。美國較之歐洲和日本,明顯處於領先地位。
3.服務業在知識經濟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在產業結構挑戰上表現為經濟重心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換。在80年代,,經合組織淨增的6500萬個工作崗位中,95%是由服務業提供的。例如在英國,80年代初期,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份額是服務業的10倍,然而到了90年代初期,製造業僅僅是服務業的大約1.5倍,變化之巨,可見一斑。在國際貿易中,服務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全球化的勢頭正在加強。在1975年,服務業在世界貿易中占1/4,1993年增加到1/3以上。
由於高新技術的不斷湧現,新型產業群,如電腦、通信、航空航天等產業迅速崛起,同時也帶動與其相關的服務性產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將為社會提供更多新的就業機會。美國作為西方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率先步入知識經濟社會的大門,較好地解決了社會失業問題。美國的失業率已從1992年的7.4%下降到目前的4.8%,為24年來的最低水平。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新型產業的增多和相關服務產業的興起,為社會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據統計資料表明,微軟公司每增加一名雇員,就可以給其他行業增添六七個工作崗位,而波音公司每增加一名雇員,隻能新增三四個工作崗位。西方工業大國德國盡管目前失業率較高,但隨著經濟的轉變,知識經濟成分的增多,失業率將有所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