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信息意識的培養(1 / 3)

高中生信息意識的培養

信息意識概述

一、信息的含義與本質

信息是什麼?信息是客觀世界一切事物存在和變化狀況與人的認識能力的交換。它包括著兩個要素:第一是客觀事物,第二是人的認識能力。客觀事物的數量、種類和發展變化是無限的。它們存在、它們變化,信息就反映這些客觀事物,信息是客觀事物存在和變化的寫照。但不是所有的客觀事物都能成為信息。客觀事物成為信息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人的選擇。客觀事物有千千萬萬,客觀事物的變化發展無窮無盡,人隻選擇那些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有用的事物,對這些事物進行觀察,收集它的存在和變化狀況,於是產生了信息。許多對人類生存發展並無意義,或者對當時當地具體的人,具體的事並無價值的客觀事物,人們就不會去留心它,任由它自生自滅,變化發展。這個選擇性是顯然的,當然也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比如說,你在大路上行進,關心的是道旁的樹木花草,以求愉悅心情。你也關心往來車馬,為的是自身安全。還關心轉彎和岔道,以及有明顯標誌特征的建築物,用以測定路徑和方向。這對於一個行進中的人來說,需要留心和了解的事物已經很多了。但這絕不是全部,還是有許多內容被有意忽略了,比如說腳下的沙石塵埃,過往汽車的牌號,樓舍的門窗數量等等。因為這些被忽略的事物與你的行進目標並無緊要關係。反之,在另外的場合,例如在超淨生產工藝中,塵埃(更不用說是沙石)就被當成重大的關心對象了。因為哪怕是非常小的一點點塵埃,也足以影響超淨車間的產品質量。客觀事物成為信息的第二個條件是人的認識能力。前述第一個條件是說,客觀事物中隻有人們需要關心的,才有可能被人留心,被人發現,才可能成為信息。這第二個條件則是說,盡管它是人們需要關心,需要觀察了解的,還必須是人有能力去了解它,認識它。否則,仍然不足以被人認識、發現和了解。比如說癌,這是人類健康的一個大敵,人們常常是談癌色變。人的肌體從何時起,在什麼樣條件下開始產生癌變?.一旦發生癌變會有哪些症狀?這肯定是人們關心,也迫切需要了解的事物,偏偏人們就掌握不了這些客觀事物。什麼道理呢?因為人的認識能力還達不到,雖說希望達到,但限於認識條件還做不到。所以,人的肌體在變化,人卻得不到這些變化的信息。”待到人們發現癌變時,那大多數都已是中晚期,難於救治了。

從這些解釋中,可以看出,信息並不是單純靠“收集”就可以得到的,它還有一個開發的過程。就是單純的“收集”。由於人們認識能力的差異,效果也會大有差別。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這在信息活動中是常見的。

二、信息的特性

信息有它固有的許多特性。一個事物是它自己,而不會同另一事物混淆,就在於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屬性。

信息的特性包括下列這些:

第一,信息具有內容表述性。前麵說過,信息是客觀世界一切事物存在和變化狀態與人的認識能力的交換,因而它負載有特定的內容,以表現客觀事物的存在和變化。這就是信息的內容表述性。比如我們賞花,花有色彩,有形態,有香味,這色彩——五顏六色;這形態——花瓣樣式、花瓣數量、花蕊和花托形狀,等等;這花香——幽香、奇香、異香,等等,都是信息內容的表述。通過這些信息內容的表述,我們可以區別此一事物與彼一事物,區別事物的此一狀態與彼一狀態。比如我們騎自行車出門,聽見車有異常的響聲,這響聲說明自行車有毛病。停車檢查,先搖搖腳蹬板,沒有異常聲音;轉動前輪,轉動後輪,搖動鏈條,搖動一切可以轉動的部位。哪個部位重現了上述響聲,故障一定出現在與此相關的部位。這個異常響聲就是信息。它所表述的,首先是異常,也是故障,一切對自行車正常行駛狀態有所了解的人都能明白這種異常聲響所表述的內容。又例如,一輛快速奔馳著的汽車,前方胡同正飛滾出一隻皮球,司機緊急刹車。車停得非常及時,一名兒童正好滑到車旁。因為經驗豐富的司機知道,一隻飛滾的皮球表明,後麵必有一名奔跑的兒童。飛球就是信息。

有的人對於外界事物的存在和變化狀態無動於衷,車子有了異常響動,他不理會。有人通報他,他還是不理睬。大聲警告他,他一笑置之。車子終於壞了,他跌倒在地,身子受了傷,疼痛難忍,他這才省悟。為什麼?因為他不了解自行車,不知道自行車的運行規律,不知道什麼是正常和異常。異常的響聲表述了運行的異常,他沒有接受這個信息,沒有去用心與這個異常變化進行交換,於是吃了苦頭。這響聲是信息,一種很簡單的信息。但要了解和接受這個信息,你就必須有關於自行車運行規律的知識。不然,任什麼驚天動地的信息,你也未必能夠接受它所表述的內容。

第二,信息具有可傳遞性。如果信息隻能影響直接體驗者,那信息的價值就極為有限。如果對於客觀事物都必須親自經曆才能得到認識,每個人都必須親自嚐嚐“蘋果”的味道,才能證明就是“蘋果”,那人類的精神文明將極為有限,根本不可能想象今日人類社會會有如此豐富的現代化文明成果。因為每個人的實踐體驗機會有限,能夠用於實踐體驗的精力也有限。信息可以傳遞。一個人接受的信息,可以傳遞給許多人,讓大家都能利用,甚至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一個人有發明創造,可以寫成文章公諸於世。也可以將發明創造物化成產品、商品,讓大家來享受。還可以向全世界宣告,一種新的現象、新產品、新觀念、新技術或新理論從此問世。

另一方麵,作為一個現代社會成員,要想自己不落後於時代潮流,要想自己的事業卓有成效,要想自己能適應社會生活,也必須接受信息傳遞,而且必須是高效率地接受信息傳遞。平常說的“閉目塞聽”,對現代人是絕對有害的。人們常用“見多識廣”來讚譽一個人,“見識”其實就是信息。見識多的人,他接受的信息就多。

現代社會生活的內容異常豐富,這就大大增加了人們參加社會活動的複雜性。社會中各企業、機構、團體、集群和組織之間有競爭,有協作,也有分歧、隔閡和矛盾,有時也會有對立和衝突。參加社會活動的個人之間也難免會有誤會、隔膜、懷疑、矛盾,甚至於對立和衝突,前一種關係,通常叫作“公共關係”;後一種關係,通常叫“人際關係”。處理這兩種關係的最有效原則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要做到這一點,最主要的手段也是信息傳遞。把你的友愛和善意傳遞給對方,把你的理解和尊重傳遞給對方,把你的意圖和目標傳遞給對方,同時帶回對方的友好和善意,帶回對方的理解和支持。這樣一來豈不是大家都能和睦共處,友好合作了嗎?縱有誤會,也很容易化幹戈為玉帛。有一首流行歌曲說,“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這就是信息交流傳遞的藝術表達。

第三,是信息的可分享性。信息傳遞以後,絕不會影響信息的實際內涵。我們說今天上課“實到40人”,如果將這信息傳遞給第二個人,這“實到40人”不會變成“實到20人”。一項重大的發明創造,如果不作傳遞,隻有發明創造者自己知道,難於實施,即使實施了也隻是一點點效益。傳遞給別人,大家可以幫助實施。如果傳遞給許多廠家,便可以在許多地點實施,其效益自然就高。每個點的實施效果可以與發明家的實施效果一樣,絕不會因為信息分享而致效益遞減。信息的可分享性不同於物質的分享性,一個蘋果兩人分享,一人可得半個,四人分享每人所得隻有四分之一。

第四,信息具有可選擇性。人們對於信息,並不是不分主次一律收容。人通過自己的五官,隨時隨地都在接受外界的信息,但對於種種信息又都有所選擇。隻接受那些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學習和思想有關,而且又是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現代社會的信息產量極大,每天每時有大量的信息通過各種渠道,用形形色色的載體蜂湧而至,使人目不暇接。西方傳播媒體說這是“信息洪水”、“信息爆炸”。如果認識到信息有可選擇性,隻是按照需要接受那些最必要的信息,那麼所謂的“信息洪水”或“信息爆炸”也就不會成為人們的憂慮了。現代人參加社會生活,不能忘了“有選擇地接受信息”這一基本原則。

第五,信息必須具備新穎性。信息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它還沒有進入人類知識體係,是人們新發現、新接受的對外部事物的認識,因而是不為人們普遍熟知的新現象。隻有這種少數人知道,多數人不了解的新事物才能算作信息。對那些不了解的多數人說來,這些新事物有著“不確定性”。如果已為人所熟知的事物,對大家都不存在“不確定性”,已經成了舊聞,或者說是廢話,當然不算信息,當然沒有新穎性。

第六,信息的效用性。人們有選擇地接受信息,有選擇地傳播信息,都是為了利用信息來啟發思想,促進事業,增長才幹。不能產生效用,無利於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信息,誰也不會去采集它,偶然遇到了也不會傳遞它,這如同人們不願多說“廢話”是一樣的道理。英國信息學家布魯克斯(Brookes,B.C)說:“信息是使人原有知識結構發生變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識”。這也是指信息的效用性。

第七,信息與載體的不可分性。前麵講過,信息是人的認識能力與客觀世界一切事物存在與變化狀況的交換。既是與認識能力交換了,那麼客觀事物的狀況就變成了人的一種體念,一種思想,一種觀念。既是觀念和體念,那就是無形的,是隻有自己知道,別人無法揣摩的。要把這種觀念、思想或認識傳遞給別人,就必須有記錄它和表達它的手段,這個手段通常被稱作載體。比如說,中央電視台宣布:“澳星發射成功”,它用的是電視信號和熒屏顯示技術作為載體。我告訴你:“春蘭空調是國產空調的名優產品”,和其他一切口傳的信息一樣,這用的是語言載體。書報雜誌傳遞信息,使用的載體是文字和印刷物。信息離了載體便無法傳遞。

第八,信息有片斷性,也叫離散性。

第九,信息有可存貯和可積累特性。這兩個特性是相互關聯的。信息反映事物的狀態時,總是以片斷的形態出現。它往往隻表明客觀事物一些零星的、個別的或局部的特征。單是依靠信息,無法取得有關客觀事物的全麵係統認識。為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完整認識,必須將片斷的認識存貯起來,積累成係統的資料。這裏所說的“存貯”,主要有兩個意義:一是指將信息內容保存起來,以備延時利用。這有點像我們在筆記本上記錄一些內容,待到處理具體事務需要某些信息時,翻開筆記本找一找,如此這般,問題就解決了。第二是指對信息的有序處理。接受的信息是雜亂無序的,接受者將信息按它的形態和內容作一些組織,可以讓人們利用它時更係統,更方便。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有許多朋友,他們分別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單位工作,當然他們也有不同的姓名和住址。如果你將這些信息有序處理一下,便可以組織成按姓氏排列的通訊錄,如艾(A)、白(B)、陳(C)、崔(C)、黨(D)、丁(D)、杜(D)……或者是丁(二劃)、艾、白(五劃)、杜(七劃)……也可以組織成按行業、按城市、按地區、按專業、按宗族以及按其他內容特征排列的通訊錄。說到信息的存貯和有序化處理,這在信息科學中是一大分支,有比較係統的理論和方法,這裏不再多說。

信息可以存貯積累。要有效地利用信息,應須將信息存貯積累,這是信息工作的一個基本原則。

第十,信息有衰減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會逐漸老化,其價值會逐步衰減。前麵說過,信息的功用在於消除不確定性。我們每天收看“新聞聯播”,讀報紙,聽廣播,接受各種信息和知識,因為這些信息都是有關世界各地的新情況、新事物,對此我們事前毫無所知,絲毫不了解,也就是說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接受了新聞報道,了解了一些,減少了一些“不確定性”,這些新聞的價值也就降低了。如果大家都接受了,都了解了,這些新聞便完全失去了信息價值,“新聞”變成了“舊聞”。這個過程就是信息的衰減。

信息的衰減過程也叫“老化”。信息由全盛到衰減到使用價值為0的時間也可以叫做信息的“壽命”。信息的壽命取決於下述幾個因素。第一,信息本身的內涵深度和普及性。內涵深度小,普及性大的信息,一旦出現便被大家接受,壽命當然很短。內涵深度大,大家難於接受的信息,過了很長時間,大家還都不能掌握,其壽命自然就長。內涵深度雖然不大,但由於人們作了特別的考慮(例如作了保密措施),普及性很小,能夠接受的機會很少,那它的壽命也可以延長。即使過了很長時間,人們對某些事物還有神秘感,還在想法了解,就說明這種信息還有生命力,還有壽命。在市場競爭中,人們常常利用這個原理,將一些並非深奧的信息(例如技術操作訣竅)保密,以延長其使用價值。有的“祖傳秘方”可以保護到上百年不為人所知,就是這個道理。反過來,有時也會將一些市場價值不大,但內涵較深的技術信息主動公開,使其盡快成為社會公有財富。這樣一來,別的企業也無法利用這種信息申請專利,當然也不會主動放棄一方因此而受製於人。第二個因素是信息所涉及專業領域的發展變化速度。有些專業領域的發展變化快,一般地說,一個新學科領域比一個老學科領域的發展變化快,因而有關它的信息衰減得也快,一個新發現剛剛出現不久,就被一個更新的發現所取代(或是補充,或是被推翻,或者是提高)。有關的新發現層出不窮,一個比一個更深化,更高級。這個學科領域的信息自然是壽命不長,老化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