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與訓練(1 / 3)

高中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開創未知領域,實現自我人生

一、創造力的含義、作用

人們動用知識、經驗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通過靈感並受環境影響的提供首創性產物的係統性正向能力,就是創造的表現。通俗地講,就是人們指產生新認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創造力不是一種單一的心理活動,而是一係列連續的複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是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包括發現問題的能力,對特定問題順利作出多種反應的能力,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產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弄清事物的內在含義和進行多種意義變換的能力等等。

我們前進需要創造,發展需要創造,隻有創造,才能除舊布新,才能開拓進取,我們現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其本身就是人類曆史上一個充滿創造性的偉大事業。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無疑對個人素質的培養,事業的成功,還是對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建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高中生而言,訓練他們的創造力具有重大意義;人才的創造素質是各項素質的核心,而創造能力的訓練則是提高中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

人的素質從宏觀上分類,主要有道德素質、個性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心理素質、創造素質、技能素質和身體素質這樣八大素質。創造素質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質,是人的各項素質的核心。因此,人才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創造力,唯有抓住這個問題,素質教育才抓住了根本,這就需要認真學習創造學,深入研究創造學。創造素質則是由創造意識,創造思維、創造能力和創造人格構成的。其中,創造能力是創造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一定的創造能力,無疑有助於創造素質的培養,從而有助於人才的培養。高中階段是人生漫長曆史的一個重要階段,它為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起著一定的基礎性的作用。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創造力的訓練,則對他們各種素質的提高和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進入神奇世界的通行證

創造能力訓練作為一項開發國人創造力,為社會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事業,功在行秋,利在萬世,是我國後來居上,趕超歐美先進國家的有力武器,這關係到國家的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對高中生進行創造能力的訓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創造能力訓練是實現“三個麵向”的需要

鄧小平同誌在1985年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時,指出“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這個題詞為促進我國的教育改革、開創教育工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我國人才培養目標製定了戰略方針。因此,我們的教育就應該圍繞“三個麵向”的需要,努力為“三個麵向”服務,並在實踐中接受“三個麵向”的檢驗。創造教育在這個目標實現過程中,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教育的最高宗旨,是造就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創造型人才,以加速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奮鬥。共產主義是人類走向大同的未來,反映出我國教育“麵向未來”的核心與真諦。而教育要麵向未來,首先就得麵向世界、麵向現代化。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事業,不僅要教學生掌握現代科學技術,而且還要教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和發明創造技能,具有多方麵的能力。這正是創造能力訓練的宗旨和目標。對高中生而言,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就是讓他們麵向世界,麵向現代化,麵向未來。

2.創造能力訓練是迎接新技術革命的需要

創造力是人類最重要、最寶貴、最高級的能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參與國際競爭的最有效、最直接、最持久的武器。世界範圍內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正席卷每一個國家,它對開發國民創造力資源提出更為艱巨的要求,這就決定了國家的教育方針必須放在培養國民各種能力特別是創造力的方向上。例如,在本世紀60年代,以技術立國、但缺乏創造型人才和創造性思維的日本,舉國上下普遍認識到,麵對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人才競爭的日趨激烈,日本的致命弱點是創造力貧乏,日本再不開展創造教育、再不開拓國民的創造力,將麵臨衰敗。因此,日本政府明確提出要通過創造教育,培養“全球性的進攻型的創造型人才”。日本經數十年的創造教育,現已成為世界上科技領先、工業發達的國家,在工業化國家的科學家中,日本人超過了四分之一。由此可見,日本在人才競爭中已占有相當的優勢。

在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衝擊下,要想逆水行舟,就得深入開發國民的創造力,而這就需要對高中生進行創造能力的訓練。

3.創造能力訓練是建設四化和兩個文明的需要

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把我國建設成為既有高度物質文明,又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必須依靠全體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才能。80年代中期,國家教育委員會曾在全國教育工作綱要中規定:今後所培養的人才,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

過去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我們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之路;今天為奪取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更需要全國人民發揮高度的創造精神,以我們的創造思維、創造才幹,創造出更多的精神文明成果和物質文明成果。顯然創造教育能為實現這個目標起重大的推動作用。

改革的年代、競爭的年代會產生兩種需要,一種是社會本身的需要——即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種是個人自己的需要——即個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國際政治、科技、經濟以及軍事方麵的激烈競爭,使得社會需要大量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和高質量的勞動大軍,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應具備不同程度的創造能力和不同層次的創造精神,這樣才能為社會及個人創造巨大的財富。同時,越是競爭激烈的社會,人才流動越是頻繁,這就要求人人要參與競爭;要求人人都具備一定的能力和專長;要求人人都具有較高的整體素質,尤其應該具備現代人所應有的優秀品質和思維特點。時代要求他們的思維必須符合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而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是在改變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形成的,它關係到人們一係列個性品質的培養與開發。而一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應該進行何種教育、培養何種素質、發展何種個性,完全屬於素質教育的範疇,因而給我們的素質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