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日本經濟
日本的經濟表現充滿了矛盾,一方麵近10多年來經濟持續蕭條,另一方麵它依然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一方麵在財政、金融、產業等方麵問題成堆,另一方麵又擁有諸多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條件;一方麵有巨額財政赤字,另一方麵又有大量過剩資本。
經濟發展概況
1、從跳躍式趕超到長期蕭條
在戰後最初的10年裏,日本在經濟方麵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恢了經濟,二是進行了經濟改革,實現了由統製經濟向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轉變。自此,日本經濟步入快速增長軌道。1956~1970年的15年間,日本實際GDP年均速度率達9.7%。日本的GNP(國民生產總值)於1965年超過英國,1967年超過法國,1968年超過前聯邦德國,躍居主要發達國家的第二位。僅僅20多年的時間,二戰中一敗塗地的日本便以經濟大國的麵目重新崛起。
進入70年代,固定彙率製的瓦解和日元大幅度升值,使日本經濟麵臨新的挑戰。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對日本經濟有如滅頂之災,以至人們用“休克”一詞來形容它給日本帶來的衝擊。然而,日本經濟並沒有被衝垮。日本將一場石油危機變成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契機,開始了向知識技術集約型經濟的轉變。結果,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日本不僅率先擺脫石油危機,而且其產業結構再上新台階。日本生產的節能型家用電器和轎車等開始暢銷全世界。1971~1985年的15年間,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為4.1%,雖然比前一個15年低了一半還多,但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以至被視為主要發達國家中的“一枝獨秀”。
縱觀130多年來的世界經濟發展史,到目前為止,在經濟技術上真正實現了趕超的隻有日本。日本的成功,曾使它成為尚在追趕途中的國家學習和模仿的樣板。然而,1987~1991年初,日本出現了嚴重的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的破滅,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各種問題都湧了出來。日本經濟陷入了曠日持久的經濟蕭條,至今尚未徹底擺脫。
2、人口與就業
2001年,日本總人口1.27億,約相當於我國的十分之一。日本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麵積0.54畝(1998年數字)。由於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大量勞動力轉向第二、三產業,從事農林業生產的人銳減。在就業人口總數中,農林漁業所占比重1950年為48.3%,1970年為19.4%,1990年為6.6%,2001年降到了4.9%。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製造業是吸收農村流出勞動力的重要部門。在就業人口中,製造業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15.9%上升到1970年的26.0%。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產業結構向更高層次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製造業吸收的就業量逐漸回落。1990年,製造業在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降至24.1%,2001年進一步降至20%。
第三產業在增加就業機會方麵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1950年、1970年和1990年,第三產業在就業人口中所占比重分別為29.7%、46.6%和59.2%,2001年進一步上升為65.2%。
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經常麵臨的問題是勞動力不足。然而,近十多年來,情況顛倒過來,就業崗位不足成為突出問題。應屆大中專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經濟蕭條、企業倒閉使失業隊伍不斷擴大。失業率不斷刷新曆史最高記錄。2001年12月,完全失業率升至5.5%,失業人數達337萬人。失業成為令國民不安、令政府頭痛的大問題。
3、產業
(1)農業
日本農業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其突出特點是“三高三低”。“三高”即現代化程度高,生產成本高,農產品價格高。“三低”即生產效率低,糧食自給率低,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低。1999年,日本的食品自給率為40%,其中,自給率不足10%的有大豆、小麥、大麥及其他雜糧;自給率在70%以上的僅有大米、蔬菜、牛奶和奶製品等少數品種。在農產品中,基本能夠保障自給自足的是大米。但是,日本國產大米很貴,約是國際市場平均價格的5倍以上。
農林牧漁業在日本GDP中的比重總共不過1.7%(1997年數字),但卻直接關係到就業、社會穩定乃至國家經濟安全,同時也與日本執政黨的“票田”息息相關。因此,日本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對農業實施優厚的保護政策,至今不肯對外開放農產品貿易市場。圍繞開放農產品貿易市場問題,日本與歐美之間存在著分歧。
(2)工業發展與五大工業區
日本列島自然資源貧瘠,不僅沒有足夠的耕地生產糧食等農產品,有開采價值的礦藏也不多。戰後初期尚有一些煤炭、銅礦資源等可以開采。如今,最後一口煤礦也關了門。可以說,從糧食到煤炭、石油、鐵礦石等各種工業原料,都靠進口。能夠從海外市場換取這些資源的部門是工業。可以說,日本能夠實現經濟趕超,主要靠工業的迅速發展。
從1955年到石油危機發生的1973年,工礦業生產的年均增長率達14%。日本的鋼鐵產量最高時達到1.19億噸(1973年)。隨著產業結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的轉變,鋼鐵等基礎材料行業在產業中的地位下降。盡管如此,2001年,日本鋼鐵產量仍達1.03億噸。這是因為,日本鋼材質量好,尤其是特殊鋼材,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和廣闊的市場。目前,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上,日本處在世界前列的除鋼鐵外還有:乙烯、苯乙烯、聚乙烯、丙烯、甘醇、汽油、石腦油、煤油、煤焦油、水泥、鋼管、精製銅、船舶、合成橡膠、再生橡膠、汽車輪胎、轎車、卡車、車床、銑床、鏜床、刨床、柴油機、內燃機、聯合收割機、電動機、電冰箱、電話機、半導體、電子元器件、攝象器材、光學儀器、辦公設備等。
日本工業的迅速發展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麵。
一是工業結構的擴展和升級。工業結構的擴展主要表現為一大批新興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如石油化學、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家用電器、摩托車、汽車、電子計算機等等,凡是能夠取得規模效益的行業,都建立起了大批量生產體係。工業結構升級主要體現在三次大的結構轉變。首先是戰後初期由軍需為主向民用輕工業為主的轉變;繼而是向重化工業化的轉變;石油危機後又開始向知識技術集約型轉變。
二是工業在地域上的擴展。首先是“京濱工業區”(東京和橫濱)、“阪神工業區”(大阪和神戶)、“中京工業區”(京都和近畿一帶)、“北九州工業區”四大老工業基地迅速向外擴展,繼而形成了“瀨戶內海工業區”。這五大工業區均位於日本列島的太平洋沿岸一側,由此形成了所謂“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
以工業發展為龍頭,帶動了商業、運輸業、服務業等在上述地區的發展,導致了經濟在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形成了人口分布上的“過疏”與“過密”問題。人口過度集中於上述地區的大城市,導致那裏住宅擁擠,交通不暢,供水困難,生活環境惡化。另一方麵,在遠離上述大城市的地區,人口稀少,社會再生產難以為繼,寶貴的國土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針對這些問題,日本政府先後頒布了“國土利用計劃法”,並製定了多個全國規模的綜合開發計劃和大區綜合開發計劃。為促進後進地區的發展,扭轉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局麵,日本曾計劃在上述五大工業區之外建立15個新產業都市,並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促進後進地區發展方麵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3)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在日本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總體上呈上升之勢,1970年為54.4%,1990年為56.9%,目前已增大到60%以上。但在第三產業內部,不同行業呈現不同的景況。商業批發業、零售業、運輸業等傳統產業在走下坡路;供水、供電、煤氣、飲食業等行業穩中略有上升;發展最快的是信息通訊業。到2002年7月,手機電話用戶已達6800萬餘戶,日本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成為手機用戶。
4、對外貿易
日本必須在國際市場上換取所需要的原材料,因此,國際貿易對日本經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對外貿易的基本格局是:出口工業製成品,進口糧食、原材料、石油、煤炭等初級產品。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的崛起、日本國內勞動成本的提高以及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日本的外貿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出口產品進一步向高附加價值發展,進口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的工業製成品所占比重逐漸上升。
就日本對外貿易的地區結構來看,歐美是日本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日本對外貿易的一半左右是與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美國一直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1980、1990、2001年,日本出口總額分別為1214億美元、3062億美元、4052億美元,其中對美國出口分別占日本出口總額的24.2%、31.5%和30.0%。20世紀80年代以後,亞洲在日本貿易中的比重逐漸上升。2001年,在日本出口總額中,亞洲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28.1%上升到40.3%。同期,亞洲在日本進口總額中的比重由25.9%上升到42.4%。拉美和非洲在日本外貿中的比重明顯下降。
5、中日經濟關係
自1972年實現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之間盡管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分歧與矛盾,但兩國間的經貿關係在不斷發展。2001年,中日兩國間進出口貿易總額達877.54億美元,同實現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10.38億美元)相比擴大了83.5倍。貿易形式也逐漸增多,從一般的商品貿易發展到加工貿易、補償貿易、裝配貿易、租賃貿易等多種形式。今年1~7月,中日貿易總額達539.3億美元,再次刷新曆史同期最高記錄。
在對華直接投資方麵,除香港和台灣外,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投資國。從1979年到2001年,日本對我國直接投資累計22386項,協議投資額450億美元,實際投資額323億美元。我國加入WTO後,日本對我國的直接投資有加速之勢。2001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協議額較上年增長了45.4%,實際投資額較上年增長了57.0%。但應看到,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去向是歐美發達國家。1999、2000和2001年,在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美國所占比重分別為33.4%、25.0%和20.2%,歐洲所占比重分別為38.7%、50.2%和33.4%,我國所占比重僅分別為1.1%、2.0%和4.6%。
對於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在日本國內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鄰國和其他國家是一種威脅。另一種是“中國機會論”,認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為鄰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還有一種看法比較中庸,認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有助於縮小其與相鄰發達國家間的經濟差距,從而有利於減少偷渡、跨國販賣人口、針對發達國家或地區人口的綁架、盜竊等社會不安定因素,從長遠看,經濟差距的縮小還有利於推進東亞的經濟一體化進程。
經濟技術實力
近十多年來,雖然日本經濟一直不景氣,但它依然是當今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
1、經濟總規模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
1968年以後,在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日本經濟總規模始終位居第二。不同的是,日本與作為第一經濟大國美國之間的差距在逐漸縮小。美國與日本名義GNP比值1970年為5:1,1980年為2.6:1,1990年(GDP)縮小為1.9:1。1992年以後,日本經濟因陷入長期蕭條,與美國的差距有所擴大。2000年,美國的GDP是98729億美元,日本的GDP是47653億美元,居第三位的德國的GDP為18657億美元。美國的GDP規模約是日本的2.1倍,日本的GDP約是德國的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