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造業結構調整
製造業結構調整,是工業社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導致製造業結構的形成及調整的因素很多,一般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有三個。
資源因素,一個國家或地區製造業的形成,離不開其資源條件。如英國產業革命初始時期,畜牧業發展,盛產羊毛,這為英國紡織業的發展準備了條件。同樣,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導致日本過度依賴石油資源的重工業進行結構調整,從而促使日本經濟由“重厚長大”型工業結構向“短小輕薄”型結構轉型。資源因素中的物質資源、勞動資源、資本資源、技術資源,對產業結構調整從不同層麵產生重要影響。
技術進步因素,這是製造業發展及結構調整的最重要、最關鍵因素。如果沒有紡織機的技術革新與進步,就不可能有“工業之母”之稱的大規模纖維製造業;如果沒有動力機的發明和技術進步,就不可能有“工業之父”之稱的現代鋼鐵製造業。同樣,如果沒有半導體、集成電路等技術進步,今天的家電、電腦等製造業的發展也很難想象。
市場因素,製造業是為社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的產業。當某種物質基礎極為貧弱的時候,社會對這種物質的需求很大,市場很大,市場前景刺激相應的製造業發展。隨著供給能力的不斷增強,市場需求趨於穩定或飽和,依賴於這種市場的製造業就必需進行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市場結構調整。
上述因素可以說是引起產業結構調整的普遍因素。除普遍因素外,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也有特定環境和特定時期的非普遍因素。80年代以來,日本製造業在勞動、技術、市場等普遍因素影響下,就業結構、GDP結構、貿易結構都發生了變化和調整。
1,製造業的就業結構調整
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製造業在全產業就業結構中的比重處於下降趨勢,就業總量從緩慢增長走向停滯,世紀之交的2001年,就業總量呈現下降趨勢。1981年,製造業就業人數1385萬,在全產業就業中占24.8%。直到1992年,製造業就業人數穩步增長到1569萬,之後就業開始減少。製造業在全產業就業結構中的比重到80年代中期曾經上升到25%,之後其比重開始下降,90年代末下降到20%左右(表4)。
製造業就業的減少說明日本正由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過渡,勞動資源由過去向製造業集中轉為向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集中。在這種經濟結構調整的背後,技術進步,生產效率的提高是引起上述變化與調整的根本動力。同時,日本勞動力成本上升,東亞各國經濟發展,市場國際化,國際彙率動向等各種因素,也影響著日本製造業結構調整。
在製造業不可逆轉地從日本經濟中減量和退位的過程中,製造業中各主要產業的比例關係也發生了調整。表5反映了1981年到1997年日本主要製造業就業規模和就業結構變化。纖維產業的就業一貫減少,80年代初,在製造業就業結構中,纖維行業占11.38%,現在已經降到7%左右。石油煤炭、鋼鐵、陶土(建材)等產業的就業都呈現減少趨勢。電氣機械、機械、運輸機械產業的就業在80年代中呈現擴大趨勢,進入90年代,這些產業的就業成長出現停滯,到21世紀初,這些產業的就業還將進一步萎縮。
2,製造業GDP結構變化
多年以來,製造業不僅是支撐日本就業的支柱產業,也是支撐日本GDP增長的支柱產業。由於製造業在日本經濟這塊蛋糕中塊兒頭最大,它的興衰對日本整個經濟的影響非同小可。1981年到1985年的5年中,日本全產業GDP平均增長3.6%,製造業平均增長5.1%,高於全產業平均增長率,有力地支持了當時的經濟增長。1986年到1990年,製造業平均增長速度(4.9%)開始低於全產業平均增長速度(5.2%),1991年到1995年,全產業平均增長1.5%,製造業僅增長0.9%,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十年,製造業對日本經濟增長的負作用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