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貶值的後果
世紀之初,在世界經濟普遍蕭條的情況下,日元加速貶值,引起了國際市場和金融界的密切關注。通觀2001年日元走勢,除“9.11”後曾一度急劇升值外,總的看是處於跌勢,年底以來更是跌勢加劇。今年1月24日一度跌至134.75日元兌1美元的水平,在不足兩個月的時間裏跌幅近9%。
一、 日元貶值的背景與原因
日元是世界上實行自由兌換的主要貨幣之一,日元彙率的高與低是市場行為直接作用的結果。但是,市場本身又受著國內外諸多複雜因素的影響。
首先,壞消息頻出,市場對日本經濟前景看淡。經濟發展狀況對一國貨幣彙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從去年11月中旬以來,有關日本經濟的各種信息多是壞消息,如企業倒閉增多,失業率連創新高,鬆下電器等著名大公司虧損,就連剛組建不久的大銀行集團,中期結算的業績也令市場失望,有的甚至出現虧損。根據2001年12月上旬日本政府發布的第三季度經濟統計,除庫存有所下降外,難以看到增長亮點。第二季度的GDP增長率也由原來的負0.7%(最初公布時為負0.8%)修正為負1.2%,第三季度的GDP增長率為負0.5%。隨著這些統計結果的陸續發表,日元對美元彙率迅速由120日元左右滑向130多日元。一些權威研究機構對日本經濟前景的估計也比較暗淡。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1年11月15日發布預測,2001年度和2002年度,日本經濟增長率分別為負0.9%和負1.3%。僅一個月前,同樣的預測數字為負0.5%和負0.2%。這說明,該組織對日本經濟的看法更加悲觀了。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日本經濟過於依賴財政支出拉動;小泉純一郎上台後推行的結構改革政策,如同翻蓋舊樓房,首先起的是“破壞”作用,短期內難以收到恢複經濟增長的效果。
其次,日本經濟本身的矛盾表現,致使日元彙率大起大落。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元彙率大起大落,最高時不到80日元、最低時卻達160日元左右兌1美元。這次日元急劇貶值,是日元彙率起伏中的又一波。導致這種起伏波動的內在根源,恰恰在於日本經濟自身的矛盾表現。長期以來,日本的外彙儲備、貿易收支盈餘、經常收支順差和對外純資產規模,在主要發達國家中一直位居第一。這些是推動日元升值的因素;但另一方麵,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銀行業的大量不良資產遲遲不得化解,財政赤字餘額不斷增大,消費持續低迷,投資萎靡不振,失業率不斷攀升等,則是導致日元貶值的因素。兩方麵因素同時存在,加之日本政府反複出台刺激經濟政策,一次次激起市場對日本經濟複興的希望,使市場對日元時而看好,時而看淡,致使日元彙率劇烈波動。
第三,宏觀經濟政策失效,日元貶值便成為最後一招。在財政方麵,日本政府十多次追加預算,並未收到明顯的經濟回升效果。如今,政府的債務餘額已達660多萬億日元,約相當於2000年GDP的1.3倍,是發達國家中財政狀況最糟糕的,財政政策已難有作為。在貨幣政策方麵,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已降至0.1%,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基本為零。如此低的利率對經濟卻毫無刺激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各方人士大多認為,能對日本經濟回升起刺激作用的,就剩下日元貶值這一招了。
第四,日本政府在彙率政策上的放任態度。雖說彙率主要由市場行為決定,但政府意向對彙市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從曆史上來看,在日元出現過度升值傾向時,日本政府會及時加以幹預;而在日元貶值時,則往往采取消極放任態度。除非貿易對象國或國際輿論壓力增強,否則,日本政府不會主動幹預日元貶值。這種情況近乎規律性地反複出現,為國際投機資本提供了明確的信號,日元的每一次波動都有投機資本從中興風作浪。此次日本金融界要員就數度放風聽任日元貶值,投機資本聞風而動。日本政府的放任態度和國際投機資本的炒作,使得日元貶值往往過度。這也是目前最令世界各國、尤其是東亞國家和地區擔心的問題。
二、 日元貶值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日本經濟問題
短期來看,日元貶值有助於暫時緩解日本經濟的困難:一是日元貶值後,以外幣標價的日本產品將變得便宜,有助於增強日本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增加出口。二是出口增加可帶動國內生產擴大,進而改善出口企業的財務狀況,使涉及這類企業的銀行不良資產得以減少或部分化解。三是日元貶值意味著等量外彙收入可換成更多的日元收入,其效果相當於擴大貨幣供應量,有助於緩解通貨緊縮局麵。四是日元貶值可抬高製成品的進口價格和出國旅遊費用,從而促使一部分國內購買力由購買進口商品變為購買本國產品,由出國旅遊轉向國內旅遊,增加對國內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五是日元貶值有助於抑製資本外流。在日元貶值的情況下,對外投資換取等量外幣需要支付更多的日元,從而抬高日本廠商在國外的投資成本,使其投資海外的盈利空間變小甚至消失,由此抑製資本外流,減緩國內“產業空心化”的步伐,以便減輕國內的失業壓力。近年來,日本失業率的持續攀升,在一定程度上與企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