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
美國經濟是一種有生機的自由市場製度,是從千百萬公民的選擇和決策中不斷發展起來的,這些公民往往集多種功能於一身,他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同時還是投資者和選民。人們通常把美國經濟說成是混合型經濟,也就是說盡管絕大部分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聯邦政府在市場上仍然起著重要作用。
從任何標準來看,有著將近250年發展史的美國經濟是成功的。美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中所占比例不足5%,而90年代初美國的產值卻占世界總產值的25%左右。美國經濟的規模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的兩倍以上。根據通常的衡量方法,美國的生產力和生活水準在工業化各國中名列前茅——盡管有些國家近幾十年的發展速度比美國快。
雖然多年來美國經濟也在不斷變化,但有些問題從建國初期直到如今始終存在。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在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情況下政府的適當作用是什麼,人們對此眾說紛紜。以自由企業為基礎的經濟,其特點是私人所有製和企業的能動性,相對而言政府並不介入。但為了保證經濟機會均等,使大家都能得到,為了杜絕公然舞弊行為,製止通貨膨脹及促進經濟發展,有時政府也有必要進行幹預。
從殖民時代起,政府始終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經濟決策。例如,聯邦政府對基礎設施進行了大量投資——從19世紀的運河和郵路到20世紀的州際公路和地球衛星發射。政府提供私有企業無法提供或不願意提供的社會福利計劃,幾十年來千方百計地支持並促進農業的發展。
30年代的“新政”計劃把政府的作用擴展到了頂點。當時通過了一些新法案來調節各種經濟活動——從股票交易到工人組織工會的權利。政府還開始為工人實行老年經濟保障措施。1935年開始實施的社會保障計劃現在仍然保證退休人員每月有固定收入,而且還進一步幫助他們支付醫療費用。
但這一趨勢也有朝著另一方向逆轉的時候。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稅收不斷增加,美國經濟停滯,於是新上台的國家領導人竭盡全力削減政府開支,降低稅收,並通過其他方法來減少政府對私有企業的影響。他們的目標是激發私有企業的積極性和投資,因為這才是推動自由市場經濟的動力。
人們常常議論的另一件事是關於不斷出現的新技術所引起的美國經濟的轉變問題。美國曾經是一個農民的國家,後來由於成功地采用了工業革命創造的機器和生產工藝,才經曆了巨大的變化,以後又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作用下一變而再變。
從1870年開始,在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美國變成了全世界製造業的源泉,在鋼鐵、汽車及其他產品方麵居世界領先地位。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另一種轉變,新出現的一些服務業和信息處理業逐步取代了傳統基礎工業中的舊支柱。到了90年代,化學、電子及生物技術等方麵的發展產生出各種商品和服務,從半導體電路到激光外科手術。同樣,新的農業技術也改變了美國的農業,使得數量日益減少的農民生產出更多的糧棉。
人們不斷爭論的第三個問題是關於對外貿易政策以及美國與世界經濟結合的程度。從許多方麵來說,貿易曾經是當年殖民體製的關鍵,美國商品的出口為進一步擴張換來了資金和機器的進口。但是支持保護主義措施(如美國革命後政治家亞曆山大·漢密爾頓所提倡的那種做法)的力量常常很強大。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美國的對外貿易一直是在高額或稍加降低的關稅的保護下進行的。然而保護主義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開始主張自由貿易。雖然美國的政策至今大體上仍傾向於自由貿易,但到了70和80年代,許多美國製造業越來越感覺到新崛起的強大的國外競爭勢力的威脅。美國貿易逆差上升,對外國從事不公正貿易也日益憂心仲忡。
上述每個問題都表明了美國經濟的某些根本特征。首先,隨著美國公民在市場上以直接方式和在投票站裏以間接方式表達出來的經濟傾向性,美國經濟在不斷變化。另一方麵,這些問題的持續存在,又顯示了在充滿活力的美國經濟之中保留著蛛絲馬跡的連貫性。
不管怎麼說,美國人常常被看成是實用主義者。實用主義的檢驗標準是:除了其他一切條件之外,舉凡可以被采納的理論必須在實踐中行得通。美國人的實用主義清清楚楚地反映在他們的行動之中,他們要確立並維護一種牢固建立在自由企業製基礎之上的經濟。同時他們也讚成政府發揮重要作用,幫助他們創造一種環境,能夠為個人的發展以及經濟的增長和社會進步提供最廣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