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運轉機製
美國經濟與自由企業製之間的結合是卓有成效的,但是並非沒有問題。從早期美國政治家亞曆山大·漢密爾頓時期開始,對待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適當作用問題,始終存在著分歧。在各個不同時期政府曾出麵幹預,以便促進某些工業部門的發展。當出現弊端時政府進行調節,並通過關稅形式來保護受到進口貨物損害的部門,有時還重新分配財富。根據各個時期的需要,政府的作用時起時伏。
美國實行的經濟製度通常被稱為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一詞最早指的是一小撮資本家對經濟要害部門的集中控製。但在大多數美國人的心目中,資本主義意味著“自由企業製”,這一製度能使千百萬人受益,而不是隻對少數人有利。“自由企業製”這一思想說起來很簡單,重要的問題在於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體現這一思想。我們在這一章裏打算從曆史事實出發來說明美國的自由企業製是如何運轉的。
美國經濟構成
每一種經濟係統都是企圖通過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分配,來預測和滿足人們的需要。經濟係統就是把自然資源、勞動力、技術以及必要的創業和管理才能結合在一起的機製。盡管一個國家的經濟係統類型是政治決策的結果,然而在更大程度上,這又是長期來形成該國文化的曆史經驗的結果。
經濟係統的第一要素是用來生產商品的自然資源。美國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肥沃的農田,氣候溫和適中。
其次,可以獲得的勞動力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種經濟是否能健康發展。總的說來美國相當幸運,它有足夠的人口為不斷擴大的經濟提供必需的勞動力。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這些工人大多數是從歐洲來的移民(或他們的子女),或者是美國黑人,他們的祖先是從非洲販運來的奴隸。當來到東海岸的工人太多,當地吸收不了時,他們通常可以遷移到內地的農田上去從事農業生產。
20世紀初,大量亞洲移民(中國人、日本人、菲律賓人)來到美國,在其後的年代裏,拉丁美洲移民大批湧入。20世紀前半葉,經濟機會還把許多美國黑人從南方的農場吸引到北方的城市中來。
雖然美國有時失業情況嚴重,有時則相反,勞動力短缺,但總的說來,移民來到的時候總能找到足夠的工作做。美國經濟增長迅速,總能吸收新來的移民,隻要他們願意從事生產勞動並接受略低於那些已融人當地文化的工人的工資。移民們大多都能發跡,他們掙到的錢遠遠超過在祖籍國可能得到的收入。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也繁榮起來。
經濟係統中的另一個因素是勞動力的質量,即工人的勞動熱情和技術熟練程度。美國的邊疆地區要求人們艱苦勞動,而新教的勞動觀念也支持這種要求。對教育(包括技術和職業教育)的充分重視也是美國經濟發達的一大要素。美國人一向把自己的國家看成是自由製度的“新試驗田”,並為此而感到自豪,他們樂於試驗,樂於改革,樂於投資技術的精神對這樣一個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熟練肯幹的勞動力隻是經濟結構的一部分。這些資源必須盡可能有效地用在對生產最有利的地方。在美國經濟中這項任務由根據市場信息作出反應的企業經理們來完成。
重要投資項目必須能獲得大量的資源。美國的企業家們積累起資金,然後投入到看起來能為原投資額贏得高回報率的項目中去(購買必需品,雇用工人及出售產品)。這是根據購買商品和服務的人的需要(這叫做消費需求)來決定的。
在美國,公司已被證明是為投資籌集資金的有效方式。公司是業主(股東)的自願聯合體,這些人組成以有限責任為特點的企業。
一旦投入第一筆創業資金之後,就需要雇一個人來經營這家新成立的商店、工廠或別的企業。現代美國已經形成了一環扣一環的管理係統,從裝貨場的領班到會議室裏的總經理。這些人的職責就是把企業經營得妥當而有效。管理的好壞往往決定一項工作的成功與否。在20世紀初期的美國,人們認為管理是以係統分析為主要依據的,於是“科學管理”成了一場名副其實的運動。可是到了20世紀後期,對管理的看法就不那麼一致了。
美國的混合型經濟
美國經濟基本上是私有製經濟。這種製度常常被稱為“自由企業製”,與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相對照,後者主要依賴於政府計劃和生產資料的公有製。
可是美國政府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參預對經濟的調節和引導。同時,美國公民曆來就有選擇為誰工作和買什麼東西的自由。尤其重要的是,美國人可以通過投票選舉官員來決定經濟政策。
在美國經濟係統之中,消費者、生產者和政府日複一日地作出各種決定,這主要是通過價格係統來進行的。這三部分人之間有力地相互作用,從而推動著經濟的運轉。然而市場的主要力量在於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就使得分析家們把美國的經濟製度說成是“市場經濟”。
消費者花了錢總是想得到最好的貨物,而生產者總是想以最高的價格來出售自己的產品,以獲得最大的利潤。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則是想增進公共安全,保證合理競爭,並建立各種最好由政府而不是由私人企業主管的服務設施。這種公共設施中包括司法、教育(雖然有許多私立學校和培訓中心)、郵政(但不包括電話)、道路係統、社會統計報導,當然還有國防。
在經濟力量不受限製的情況下,這一係統中的供應和需求決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企業家們可以任意發展自己的企業。從理論上講,除非他們的商品和服務在質量和價格上能和別人競爭,否則他們就會被擠出市場,因此隻有那些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實際上政府的調節作用可以幹預純粹的競爭,以便實現國策所規定的其他目標,如物價和收入的穩定,地區的發展和環境保護等。同樣,通過控製價格或其他壟斷性措施,企業也可以參與純粹的競爭,以獲取最大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