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綜述
我們已經注意到,在市場體製的簡單模式和美國經驗的實際曆史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美國人始終依賴政府,把它看成是富於創造性的經濟代理人。而在另一方麵,美國人對政府的能力始終抱著一定程度(有時是很大程度)的不信任。勞工、農業、小企業、大公司、聯邦儲備係統以及政府這幾個方麵相互作用,產生出一個錯綜複雜的經濟體係。
我們在本書裏麵介紹的是從理性、理論和過去的經驗來解釋的曆史事實。將來會是怎麼樣?預測將來是一件冒險的事,這在任何領域裏都是如此,更不必說在這活躍多變的經濟領域裏了。將來無疑會受過去的影響,然而過去本身也不是沒有矛盾的。將來不必依賴過去。誰都無法預料不久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新思想,新發明和新技術。這些方麵的發展(及其對生產率的影響)過去曾對經濟世界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也曾對下列問題作出過回答:什麼樣的工業會蓬勃發展或失敗?會有什麼樣的工作供人們選擇?選擇這些工作的人會保持什麼樣的生活水平?如果對這些變化的細節作種種猜想純屬徒勞的話,討論一下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也許有點用處。
通貨膨脹與緩慢發展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通貨膨脹尚未消失,可是與70年代相比,這時的通貨膨脹還是低水平的,而且比較穩定。引起這一情況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80年代初的嚴重衰退和緊縮銀根政策。但當時許多美國人並不完全相信通貨膨脹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了。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國際市場上油價猛漲,他們感到驚慌。幾個月之後油價下跌。等到敵對行動結束之後,這一事件似乎並未留下持續的通貨膨脹。
但海灣戰爭表明美國經濟在突然衝擊麵前是多麼容易受到傷害。1990年的石油價格衝擊使1991年的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可是那時許多美國人關心的主要問題開始逐步轉移,他們不再害怕通貨膨脹卷土重來,而是想知道何時能實現經濟恢複,能恢複到什麼程度,在初步繁榮之後經濟是否會突然下滑,出現所謂“雙重”衰退現象。
高利率會阻礙經濟發展,而當時的利率已經很高,部分原因是由於美國的高額預算赤字,而且這一赤字大有長期居高不下之勢。經濟學家們還估計東歐各國需要大量的資金,因為這些地區正在努力掙脫舊體製的束縛,轉向市場經濟。
人們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對經濟恢複的健全程度表示關心。80年代出現的過量借貸造成借方負債累累,貸方資金短缺,因此美國各銀行和其他借貸機構在90年代提高了借貸標準。實際上整個金融業處境困難。銀行,儲貸社和某些保險公司都由於收不回外債而受累無窮,隻能通過獲取小額資金或合並的辦法來勉強維持。但破產者不在少數。
由於上述這些問題,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美國人對20世紀的殘餘年月裏美國的金融製度是否能適應全球性競爭這一問題提出了越來越多的疑問。短短幾十年前,美國以貨幣為中心的銀行在世界各大銀行中榮居榜首;可是到了1991年,在世界最大的20家銀行之中,美國銀行卻一家都沒有剩下。當然,規模大並不保證實力強,但美國的金融結構顯然已經陳舊,其指導思想還停留在開辦小鎮銀行借錢給農民的時代,還像大蕭條時期那樣把許許多多的限製強加在銀行身上。但是要想製定出一整套大家都同意的改革方案也很不容易。
重新調整的必要性
如同前麵談到的那樣,在經濟發展史上有些問題會反複出現,其中之一就是經濟的重新調整,這個過程幾乎總是痛苦的。許多美國人曾目睹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調整,如貫穿整個20世紀的農業領域的合並,結果使許多農民離開了自己的土地;又如70年代和80年代的製造業大規模調整,大幅度減少了工廠中的就業機會,使得美國某些老工業區人口銳減。經濟學家約瑟夫·A·熊彼得曾把這種情況作為“創造性毀滅”的一個例子來解釋資本主義是如何恢複元氣的。一個經濟部門經過調整之後規模可能縮小,看起來也許麵目全非,但比以前更有實力,更能經得起全球性競爭的嚴峻考驗。同時,那些失去了的工作機會可由潛力更大的經濟部門中出現的新的工作機會來代替。20世紀末,這樣的新工作機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在電腦和生物工程這樣的高科技領域裏,也出現在迅速發展的服務業裏,如保健和電腦軟件生產等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