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必須靠實力證實自己!”這個頑強的概念始終激蕩於李小龍胸中。
正是如此,促使他毅然參加全美空手道大賽。
當時他正在中部城市芝加哥作功夫表演。效果不如他設想的那麼成功,觀看其表演並產生濃厚興趣的仍是亞裔移民(尤其是東亞等國的移民),而真正的美國人卻很少問津。
在表演過程中,他不時受到挑戰,並且多是一樣膚色的中國功夫師。李小龍雖然輕而易舉將他們擊敗,但卻有股難言的悲哀。他覺得旅美華人特別喜歡內耗,喜歡在同胞之中充好漢。而不像日本人那樣齊心協力擰成一般繩,以證實整個日本民族的力量。因此,旅美的日本武師在公開場合表演,幾乎末聞有日本武師上台去挑戰。即便會有,也是抱著弘揚日本武術的目的,使之影響更大。
李小龍不忘自己是個中國功夫師,卻不抱狹隘的民族觀念,因此他交的功夫朋友是多民族、多膚色的。李小龍在表演中,結交了一位從事記者職業的法裔美籍武術愛好者西蒙,他年輕時曾在法國殖民地越南呆過,對中國武術產生興趣(中國武術在越南頗流行)。西蒙在與李小龍的交談中突然說道:“你功夫這麼高強,怎麼不去全美空手道大賽顯顯自己的實力?”
李小龍中止了中部的巡回表演,與蓮達趕回加州。賽場設在一所私立學校的體操館裏,去時,已開始比賽。
空手道是日本的國術,又是當時在美國流行最廣的東方武術之一,美國人對東方武術的認識僅限於空手道。這是日本人善於推銷自己,采取開放式授徒方式的結果。在美國,有全國性的日本國術大賽,卻沒有全國性的中國國術大賽(日本國術是由古代中國流傳過去,爾後才自成一體的)。中國的功夫師仍將自己封閉在華人圈子裏,並且瓜分地盤、不越雷池一步。
賽場彙集了各種膚色的空手道選手(這是中國武術地域性比武難以見到的),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金發碧眼的九段高手羅禮士。羅禮士曾蟬聯三屆全美空手道大賽冠軍,奪標呼聲最高。
李小龍過去雖與日本空手道拳手較量過,但對空手道的比賽規則卻很陌生。因此,他不急於報名參賽,而是觀察比賽規則及選手的身子。李小龍發現,選手的身手皆平庸,這使他興趣大減,他幾乎想拔腿而去。
羅禮士出場了,羅禮士淩厲的拳勢,第一回合就將對手擊敗。
原來這裏是藏龍臥虎之地。李小龍素來喜歡與強者較量。他按捺不住。跑到記分台前報名參賽。
李小龍遭到拒絕,理由是比賽已經開始。
是羅禮士成全了李小龍參賽的願望。羅禮士雖不是大賽的組織者,卻聲譽極高。結果,最具冠軍相的羅禮士因其善舉而痛失金牌。
起初,李小龍參加第二輪淘汰賽,取勝如囊中探物。愈往後,難度愈大,但李小龍仍以絕對優勢戰勝對手。最後隻剩下李小龍和羅禮士進入總決賽。最後對手是羅禮士,這在李小龍意料之中;而李小龍最終與他爭奪冠亞軍,是羅禮士開初不曾料到的。
兩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李小龍並不因為對方的善舉而手下留情。李小龍守的是空手道規則,打的卻是詠春拳,凶狠潑辣異常。羅禮士不曾遇到過這種訂法,雖頑強拚搏,卻難以對李小龍造成威脅,最後仍落敗局。
羅禮士非常惱怒,他甚至後悔自己的善舉,如不這樣,金牌怎麼會給這矮小狡詐的中國人拿去?
羅禮士很快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他冷靜地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認為自己確實技遜一籌。對手怎麼練就這一身硬功?於是,羅禮士尋到李小龍住處,作一次禮節性拜訪。
素來討厭客套的李小龍見到羅禮士,隻字末提是由於羅禮士的幫助才使他獲得參賽資格一事,更末流露出感激之情(他的這種件格常使人產生誤解,認為他忘恩負義),而是馬上拉羅禮士去講手切磋武藝。
不打不相識,李小龍和羅禮士成了好朋友。兩人的功夫各有千秋,便取長補短。李小龍教羅禮士詠春拳,以鍛練攻擊速度及力度;羅禮士教李小龍高踢法,使李小龍的腿擊技法更全麵。這以前,李小龍隻采用低踢法,攻擊對手腰以下的部位,而擯棄高踢法,以為這種踢法威力不夠。結識了羅禮士後,李小龍改變自己的看法,練就一套過硬的高踢功法。
李小龍是美國第一個把功夫帶進銀幕的東方人。電影中常見李小龍淩空一踢,就是羅禮土教的技法。李小龍對朋友的恩德,不喜歡口頭表示,而是以行動報答。待他在影壇站穩腳跟後,便把對拍電影抱有興趣的羅禮士拉了進來,與他在影片《猛龍過江》中演對手戲。
羅禮士是這樣回憶他們的交往的:“當時,李小龍是不太喜歡高部位踢法的,但我對他提出我的看法,我認為可以從任何角度及任何高度起腳進行攻擊,踢出來的威力完全不會減弱。”
“自認識李小龍,我們常常在一起研究武術,我學他的中國功夫,他學我的高踢法,這樣,大家都有了顯著進步。”
“李小龍是個很‘自我’的人,他很看重自己,常常向人誇耀自己的長處,很多人不喜歡他這種作風,於是人們便說他驕傲,我想他招人妒忌就是這個原因。但對我來說,我完全不介意,因為我明白這是他的個性。”
“不論我的想法對不對,總之我覺得他是個強人,是個值得自負的人,也是世界上武功最好的人:這就是我個人的看法。”
全美空手道大賽結束不久,李小龍又遇到一次充分證明白己的機會長堤國際空手道大賽。時間是1964年的初冬。
這次大賽是美國空手道協會主辦的,嚴鏡海與該協會理事長艾伯嘉相識,向他推薦李小龍。於是艾伯嘉便邀請李小龍作為表演佳賓出席這場大賽。
在大賽開幕式上,李小龍表演了他的詠春拳,令所有選手及觀眾歎為觀止。因為李小龍動作太快,令人眼花目眩,隻知其精妙,而不知其精妙所以然。所以,應選手及觀眾的要求,李小龍在大賽閉幕那天,將詠春拳化解為單項進行表演。其中以“蔽目粘手”、“寸勁拳”、“無影拳”,最令人叫絕。
“粘手”是詠春拳的基本功法,在香港,李小龍曾以木樁練粘手功法。赴美後,李小龍常跟依魯桑杜、木村等人對手練習。具體動作,是兩人互相搭住橋手(指、掌、拳、腕、肘、臂等協調運作為一整體),做互相攻擊和擋格。“蔽目粘手”是粘手中的高難動作,雙方把眼睛蒙住,完全靠手的觸覺和第六感覺。
第六感覺是功夫哲學中玄之又玄的東西,古代認為是神的昭示或人神感應,現代多認為是人的潛意識,是天賦或特異功能。李小龍似乎有天生的敏感,他在美期間曾多次遭敵手暗算,他都是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及時避閃或反擊,從而化險為夷。
這次表演,李小龍跟依魯桑杜搭檔,雙方都蒙住眼睛,靈巧而敏捷地進行攻擊和擋格。因李小龍跟依魯桑杜是老朋友,故應觀眾的要求,讓他們推選了一名會中國拳術的韓國拳師上來。這回是李小龍單方麵蒙住雙眼,與韓國拳師演習粘手。韓國拳師“欺”
李小龍“雙目失明”,多次試圖攻擊,卻連連被李小龍擋格住,同時又受到李小龍的攻擊。在場者膛目結舌,仿佛李小龍手上身上都長滿了眼睛。表演完畢,觀眾報以雷鳴般的掌聲。
“寸勁”是詠春拳獨有的發勁方法,指的是在短到數寸甚至一寸的矩離內所爆發的勁道。詠春拳主張近距離貼身快速攻擊放手,寸勁尤其重要。按照力學原理,物體在加速度之後產生的力量最大。如打鐵,錘必須高揚後落下;如一顆石子從十米高落下,擊起的水花肯定比一米高處落下的大,因此,拳的勁道要大,也必須屈臂後猛擊,以保證有足夠的距離加速。而寸勁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在最短的距離內發出大的力。這是因為詠春拳講究快速,若屈縮橋手再出擊,勢必造成空隙給敵手擋格或反擊的時機。
李小龍表演寸勁拳時,請一名拳師站守馬步,他後麵放一張椅子。李小龍在距他四寸處,手臂也不用後屈出拳,那拳師如重錘猛擊,後跌坐椅子上,椅子也隨之後移數尺之遠。
最精彩要數“無影拳”。與李小龍臨時搭檔的是一名空手道黑帶高手。李小龍向他講明要攻擊他哪個部位,連續八次,李小龍拳拳都擊中。這高手雖招架擋格(不能以掌貼在該部位之上),但因為李小龍出手太快,拳路無影跡可辨,這高手猝不及防。
李小龍當場解析他得手的原因:一是速度快若閃電;二是近距離;三是拳路講究變化;四是麵部不帶任何表情,因為老練的對手可從表情中窺破你的圖謀;五是眼睛不要盯住所要攻擊的部位,這實際上是給對方以暗示。將此五點揉為一體,突發快拳,待對方意識到時,已來不及化解擋格。
李小龍表演完畢,眾多觀眾湧了上去,高喊李小龍的名字,把他抬了起來。
這次表演獲得極大的成功,意味著李小龍的功夫得到美國武術界的承認,是他功夫事業的一次飛躍。美國空手道協會理事長艾伯嘉稱他的拳術“簡直太神了!”
觀看表演的,還有一位美國武術界頭麵人物——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李俊九也是作為特邀佳賓出席大賽的,他對李小龍的功夫折服不已。他說:“在長堤國際空手道大賽中,我開始認識李小龍,那次我和他分別在會中作示範表演。從那次開始,我們便成了好朋友,常常互相拜訪。”
“我無法再遇到一個像李小龍那般對武術狂熱的人了。他能夠成功除了一半是天賦外,其餘都是他肯去努力的結果。他實在非常努力。發拳快、準、勁,足以令他雄視武壇。此外,他對各種武器的認識及純熟,可以稱得上是專家,就是這些已沒有人及得上他。”
“李小龍是個充滿歡樂的人,我常常對人說他像個7歲的孩子,充滿活力地到處跑來跑去。他談話時顯得非常忠直,當我每見到他的時候,我內心總是這樣對自己說:
‘我從來沒有遇到一個像他那樣坦白的人!’由於李小龍太坦白的緣故,有些人會很不喜歡他。”
“李小龍證明了武術家亦可以是一個優秀的演員,他是第一個東方人在美國領導功夫片走向白熱化,替其他武術人士鋪了一條從事電影的道路。”
李小龍在長堤國際空手道大賽中的出色表演,使他的名氣在美國武術界不脛而走,炙手可熱。不少武師從千裏萬裏之外趕來拜訪他——日本武術家和裏積就是其中之一。
和裏積是一位大學體育係副教授,跟菲律賓裔的依魯桑社一樣,也是位學者型的武術家。他與李小龍講手切磋之後,認為李小龍的功夫見解比他們先進了100年,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慨。和裏積在一篇文章中追憶他們的交往:
“我那時在一所大學教授拳擊,我常常對學生說,如果你要發拳快的話,一定要減輕出擊的力量,但當我看見李小龍發拳的閃電速度,同時又強有力地擊倒對方後,我的理論便告粉碎!
同時我又發覺他的腰力運用得甚好,一切動作都很有規律,那時我才知道李小龍的確是個有真才實學的年輕人,我開始對他產生敬意。
李小龍對我也很佩服和尊敬,他喜歡聽我述說我怎樣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在他寄給我的信中,他經常流露感動和自我鼓勵的字眼。有幾次我為了籌募基金,找他幫我作表演,我答應替他付機票,但他不接受,其他酬勞也不肯收,後來我說得多了,才勉為其難地收了機票費。他說:‘我為了你的義舉而表演,是不應該收酬勞的!’李小龍是我的摯友,世上再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博學、真誠、具有勇氣。他是一顆不滅的星!他和一般的人是不同的。”
李小龍以拳會友,結交了不少著名的武術師,在交流切磋之中不斷地豐富自己,受益匪淺,日後創立截拳道,水到渠成。
長堤國際空手道大賽,是李小龍人生道路上的轉折。正是因為艾伯嘉把李小龍的表演拍成資料電影,成為李小龍躋身美國演藝界的一次契機。
是年,李小龍僅24歲。
第八章 從影之夢 虛無綜渺終為實 從影是他的夢,更是他的命。他來到美女如雲的好萊塢,卻是情緒低落。他得一貴子,卻失去父親,於是他攜妻兒回香港滯留半年。朋友的巧舌使他簽了片約,卻死等苦盼幾度落空。終於踏入好萊塢,飾俠義鬥士加藤,“拳打腳踢”最後打出立錐之地!
李小龍來到美國,一直跟電影無緣,卻又一直忘不掉電影。
在美國,李小龍跟電影無緣;是中國人與電影無緣的緣故。盡管30年代,中國的電影已是那般輝煌,出品的影片已達到相當藝術化的高度;盡管自50年代起,香港的影業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遂成為東方影都,並在相當程度上遏製了西方電影的衝擊。然而這一切,美國人皆抱著無視的態度。
李小龍未曾聽說,有哪位華裔演員躋身好萊塢,並占有一席之位(圈內公認的資格,是加入美國電影演員工會,50年代,後任美國總統的裏根曾任該組織主席)。盡管有黃麵孔在銀幕上一晃,在字幕上,再也難找到他(她)的尊姓大名。
美國人對本國以外的世界相當陌生,甚至狂妄自大。李小龍在大學二年級時,選修了一門電影鑒賞課。一次課堂討論,論題是蒙太奇。李小龍發言,列舉香港的影片中鏡頭來說明蒙太奇的作用。此時,好些個美國同學驚詫地插話道:“香港也有電影呀?”
“有!”李小龍肯定說道,“有的影片並不比好萊塢影片遜色。”李小龍的話,立即遭到一片噓聲。這使得李小龍十分的惱火,他說:“你們盡可以不承認,但事實卻存在!我所說的那部影片(指《人海孤鴻》),我還擔任過主角,就在我離港赴美前拍攝的!”
李小龍的話,使這些美國同學愈加驚詫費解,隨即,幾個美國同學不懷好意地連連話問:
“我們怎麼不知道有這部電影?”“你怎麼不帶拷貝來美國公演?”“你怎麼沒留在香港拍電影?”“怎麼好萊塢不把你這大明星請去?”健談善辯的李小龍一時語塞。
或許他們並不抱有惡意,在美國人的心目中,電影演員和體育明星是最受人羨慕或祟拜的兩類人。他們真不明白,這個中國學生,為什麼要放棄電影演員不做,跑來美國念什麼連混飯都成問題的哲學(公共選修課,是由各係的學生湊攏合開的)?豈不荒唐?
“別以為好萊塢有什麼了不起!”李小龍指著幾個年齡小於他的同學說:“在你們遠沒出世的時候,我就在好萊塢演過電影(指的是《金門女》一片,作為嬰兒的李小龍實際上是作為一件道具搬上銀幕的,但畢竟亮過相)!”
課堂掠過一陣訕笑,又有同學請問李小龍。這部過眼煙雲的影片久末公演,就算能看到,演職員表上,也找不到“布魯斯·李”的名字。
李小龍尷尬而憤怒地瞪著同學,攥緊拳頭,真想朝那一張張可惡的白臉揍去。他到底沒這樣做,他橫掃了同學一眼,狂妄而自信地說:“我會打入好萊塢的:我還會成為好萊塢明星!”
李小龍忿然離開課堂。
李小龍再也不願和這些狂妄無知的“美國佬”一道上電影課。然而,他從影的念頭一直沒渦息過。自從一踏上美國國土,他總是千方百計擠時間去看電影,他喜歡的電影多是張揚暴力的,如西部片、警匪片、戰爭片等。他崇拜那些身手不凡、鎮惡救良的英雄。他覺得西部片中的牛仔,極似中國古代的俠客,可惜他們使的多是槍,而不像中國古代俠客赤手空拳,最多攜帶短兵器。這使得西部牛仔英雄氣不足,若美國電影能展示中國古代俠客的形象,一定會使美國觀眾眼界大開,興致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