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拳會友(2)(2 / 3)

這使得李小龍和蓮達滿腹狐疑。他們商議後,決定在離好萊塢不遠的街區先安頓下來,因為靠得近,聯絡方便,機遇相對會多些。

他們住進一幢德式的民宅裏,在二樓占據了一小套,家具和大件用具是現成的,搬家頻繁,他們也不打算添置什麼。李小龍布置他的書櫥,多次搬家,扔掉不少東西,他都末扔掉被他視為經典的武道及哲學書。

蓮達撥通杜西亞的電話,告訴他住處的地址及電話號碼,杜西亞支支唔唔,未提及《陳查禮》,似乎在回避。

李小龍和蓮達疑竇叢生。

這以後,跟杜西亞失去聯係,因為接電話的是另一個陌生男子,他說這幢房子,他已委托經紀人買下,原來住戶的去向,他全然不知。

李小龍火冒三丈,叫嚷明天一早就去20世紀福斯公司,向杜西亞問個明白,《陳查禮》何時開機,“長子”一角有無變動!

雪伯靈來了電話,說他已有好久沒見過杜西亞;他不知《陳查禮》到底怎樣了;他知道不少好萊塢關於未來計劃的決策是高度保密的,因為各電影公司間競爭異常激烈。

雪伯靈最後提醒李小龍;“你是跟20世紀福斯公司的杜西亞簽了約的。”

李小龍到底沒莽撞。

可一家人的生活陷於困境。原先辦武館,有一筆積蓄。在香港賦閑近半年,往返機票,與親友間的應酬,積蓄幾乎消耗貽盡。重返美國,每一步都得花錢,而又不見一分錢收入進來。蓮達幹方百計節省開支,寧可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丈夫和孩子。沒幾天,她實在撐不下去了,迫不得已向母親開口借錢。

在美國,子女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而父母也不會成為成年子女的依賴。當初,蓮達母親就反對女兒的這門婚事,現在陷入窘境,極難開這個口。

蓮達給母親打電話時,給練功回來的李小龍聽見。他反對向嶽母借錢,他認為完全能夠養活一家人。辦武館,一下子難見成效,辦起來後,中途因事停頓將是件很麻煩的事。李小龍去做功夫表演,過去做功夫表演時,常會有功夫愛好者或熱心人捐錢讚助他的功夫事業。他不以此為目的,但也不拒絕。可現在,做功夫表演完全是為賺錢,李小龍覺得自己是在乞討,心情灰黯之極。

好萊塢是一座金碧輝煌的藝術殿堂,欲入內,幾乎都得經過一番痛苦損人的磨難。

李小龍的處境還不算慘。有的人最後被逼迫得淪為乞丐或妓女,終究末如願以償。

杜西亞不期來到李小龍家,李小龍和蓮達都感到有些意外。杜西亞首先說:《陳查禮》的“長子”一角已告吹。

李小龍不感到吃驚,但感到憤恨。李小龍沒來得及問原因,以後也沒再追問過原因——因為杜西亞馬上告訴李小龍一條足以安慰他的消息,李小龍被安排到《青蜂俠》劇組。此劇公司總裁已點了頭,開機時間已定,並跟電視網簽訂了首播合約。

杜西亞向李小龍說明了回避的原因,事情未最後確定,不便事先透露信息。李小龍直露地說:“我那時對你恨之入骨,但是,現在不恨了。”

杜西亞跟李小龍握手言歡。

離開機還有兩個半月。這期間,劇組需完成前一部電視劇《蝙蝠俠》的製作。李小龍吃了定心九,重新把武館開起來。由於他在長堤國際空手道大賽的名聲,每名學員每月的學費增到20美元。李小龍沒有濫招學員,能維持基本生活足矣。他仍把武館當做他功夫事業的基點,他也相信他很快就會富裕起來——好萊塢沒有低薪階層。

在《青蜂俠》末開機之前,李小龍還到一些武術比賽會上或武師聚會上客串功大表演。

《青蜂俠》仍是杜西亞做製片人,主角青蜂俠由威廉士擔任,李小龍則扮演青蜂俠的助手加藤。加藤是個美籍日裔性格獨持的新聞記者,他們有勇有謀,武功高強,專門跟罪惡勢力作鬥爭。他不像別的新聞記者那樣,隻滿足於采訪新奇的獨家新聞,將他們的犯罪事實在傳媒上曝光了事,而是直接參與事件的整個過程。他與青蜂俠利用新聞采訪的種種便利,事先摸清罪犯的圖謀,便在深更半夜乘車前住製止暴行,並將歹徒一網打盡。

《青蜂俠》每集30分鍾,每集的故事相對獨立,情節比較緊湊。全劇共30集,計劃在1966年至1967年間陸續播出。

好萊塢在拍攝電視劇時也往往顯出大家氣派(這勢必導致攝製成本過高,最後敵不過因陋就簡的電視網劇作中心,現在美國的電視劇,多為電視網攝製),演員的陣容、場麵、燈光、布景、道具等等一切,都帶有從電影攝製脫胎而來的痕跡。加上好萊塢獨具的、無可匹敵的顯赫名聲,因此。常常會使外籍演員,尤其是新演員產生或多或少的誠惶誠恐之感。

李小龍卻不然,他一進入劇組就顯示出他的個性,執著、倔強、認真。他不容許在劇情中輕視他竭力張揚的截拳道。

有一次,導演設計一個訂鬥場麵,李小龍所飾的加藤跟一名壯實如牛的歹徒搏鬥,加藤重拳擊他,他還挺胸坦然狂笑。最後青蜂俠和加藤兩人力鬥這歹徒,青蜂俠開槍結束他的性命。

李小龍不等導演闡述完,馬上表示反對,說道:“這不是截拳道!東方武術不是老太太吃的奶油蛋糕,是鋼!是鐵!是颶風!是雷暴!”

導演說:“這是劇情的需要,表現歹徒的頑強,青蜂俠和加藤最後製服了歹徒,就證明他們比歹徒更勇更強。”

李小龍執拗地跟導演爭辯,他說:“我還沒學會用拳腳跟敵人搔癢,我隻會搏殺!”

李小龍的怪脾氣,使得那個欲在鏡頭中大顯身手的飾歹徒的演員十分不快,他說:“我不信你的拳腳這麼厲害!”結果,李小龍隻一腳就把他端倒在地。

導演不得不修正他的動作設計,強化了加藤驍勇的一麵。

李小龍的表現,跟一些初入好萊塢大門的演員很不同,他從不唯唯諾諾,對導演或明星演員唯命是從。他不斷地製造“麻煩”,卻又不是無理取鬧。

青蜂俠和加藤都是夜間行動,打鬥多在黑暗中進行。李小龍對這種黑燈瞎火下的打鬥索然寡味,因為觀眾將看不到他的精彩功夫表演。李小龍向導演建議要增加黑夜的亮度,輔以燈光。他還認為要盡可能地把這種場麵移到燈光下進行,因為現實中的黑夜不是絕對的黑,有星光月色,有路燈房燈,還會有城市之夜的巨大反光。他說:“打鬥場麵說到底是給觀眾看的,觀眾看不清,不如不看,這部電視劇以何魅力吸引觀眾?如何才叫成功?”

導演雖不快,還是有節製地采納李小龍的建議。好萊塢實行的是明星製,而不像歐洲一些國家實行導演製,一切以導演為中心,導演具有絕對權威。好萊塢的機製是圍繞明星演員轉的,編劇、導演、攝影等等,都圍著明星演員轉。好萊塢沒有演員絕對服從導演一說。李小龍雖不是明星,但他的氣質、演技、功夫令人刮目相看,不敢小覷而把他當成初出茅廬者。

導演和李小龍常常鬧得不歡,最後是製片人杜西亞出麵調解,使得兩人達成共識,還算愉快地合作下去。

李小龍是個功夫大師,同時還是個職業演員。因此,他不會一味地張揚自己的功夫,而無視電視的藝術規律及商業需要。李小龍也常常做出妥協。比如依照截拳道的實戰打法,數秒鍾內就可製服敵手,但這樣會使觀眾看不過癮。因此,李小龍不得不摻合一些“花哨動作”,既把打鬥場麵弄得誇張奇妙,又延長了吊觀眾口味的暴力場麵。

《青蜂俠》陸續播出,沒有引起轟動。但飾演加藤的李小龍,卻愈來愈受觀眾的青睞,他英俊靈敏,身手不凡,在劇中的表現,遠勝於飾主角青蜂俠的威廉士一籌。

當時,美國一家電影雜誌分析了李小龍為什麼能夠喧賓奪主,搶去威廉士風頭的原因:

一、李小龍的演技確實突出,看得出他不是個初出茅廬的新手;二、李小龍來自中國,那是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人有其深厚的文化本質,同時又有一股令西方人看來迷惑的清新神秘氣息;三、《青蜂俠》電視劇中的武打鏡頭,一部分采用了中國的“功夫”技巧,在屏幕上,使西方觀眾大開眼界,李小太使出中國功夫,確實令人歎為觀止。

李小龍雖獲得觀眾和傳媒的讚賞,但他們對電視劇本身卻不看好。為此,李小龍談了他的看法:“《青蜂俠》之所以不大成功,主要是劇作的態度太嚴肅了。有時實在該輕鬆些,但整個劇作自始至終都板起麵孔來說教。”

李小龍終於實現了進入好萊塢從事表演的夢想。他沒有名聲大噪天下知,卻已取得可喜的業績。他的最終目標是做世界級的功夫明星,這條路不平坦,充滿艱辛,並且漫長。

他的功夫堪稱哲學的藝術。他是個“功夫超人”,他大言不慚地說:“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他的截拳道石破天驚,幾乎宣判了中國傳統功夫的死邢!截拳道是怎樣的?

沒有“功夫的李小龍”,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李小龍”。大凡看過他的功夫片的人,不禁會問:這小子功夫究竟如何?說他打遍天下無敵手,隻是他功夫的外在表現;窺其內涵,他的功夫堪稱哲學的藝術。

李小龍13歲起開始習武。這之前,李小龍雖好勝好鬥,被街童視為拳頭大王,但實際上是武俠小說常提及的下三濫的“爛仔”伎倆。

13歲至18歲離港期間,李小龍拜詠春拳傳人葉問為師,苦習詠春拳,並夥同師兄弟四處挑釁講手。他年輕浮躁,滿足於克敵的招數,很難靜下心來悟道,他的沉思也多限於對招數的回憶和心演,功夫哲學基本與他無緣。

功夫大師都經曆武術、武道兩大階段,武道是武術與哲學的神會妙合。而通常的武師,隻停留在武術招數的表層。

李小龍的功夫,進入“道”的境界,是多方麵因素促成的——李小龍自小好沉思,所沉思的內容,也必然隨著年齡閱曆的增長,由幼稚到成熟,由膚淺到深沉。

李小龍好孤獨,武道是孤獨者的結晶。在中國古代,無論學文習武,若想悟道得果,通常都得逃避風塵人寰,隱居苦修。而李小龍一直生活在繁華的香港及美國的城市,一直與芸芸眾生相伴相息,但他內心卻是孤獨的。

一個人是否孤獨,不是看他周圍有沒有人,而是看他的思維是否跟周圍的人一樣。

“道”又是逆境中的產物。李小龍赴美以後多坎坷,種族歧視及事業上的波折使他壓抑且憤懣。他不是個安貧樂道、易於滿足的人。別人認為他很成功,他卻認為與自己的目標相去甚遠。他是個勇於向自己、向社會挑戰的人,他的逆境是在不斷地追求之中產生的逆境。逆境中的他,更渴望自我強大,沉醉於武道的更新更深的求索。

李小龍在大學裏學的是哲學,哲學是關於人生與世界的學問,這促使他自覺地對武術進行哲學意義上的思考。

李小龍酷愛中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道家、佛家哲學。道家佛家推崇一個“悟”字,李小龍曾在大學裏寫過一篇《悟》的論文:“功夫是一種特殊的技巧,是一種精巧的藝術,而不是一種體力活動。這是一種必須使智慧與技巧配合的一種精妙藝術,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學得到的,就象一種科學,需要尋求實證而由實證中推得。必須順其自然,象花朵一樣,由擺脫了感情與欲望的思想中綻發出來。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發性。”

李小龍在此文中談到葉問師父如何啟發他悟道,這極似佛教禪學中的公案。

葉問對李小龍練功中保持的“緊張”狀態不滿意,要求他“超然”和“放鬆”。葉問說:“小龍,讓自己順其自然而不要橫加幹涉。記住絕不要讓自己違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對抗難題,而要學會順勢去控製它。這個星期你不要練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